摘要:当暮色笼罩郫都,西华大学旁的隆府南巷逐渐热闹起来。霓虹灯牌闪烁,烤串香气四溢,学生与市民穿梭在摊位间,捧着一碗碗热腾腾的关东煮或是一份份软糯咸香的蛋烘糕谈笑风生。这条150米长的“金夜有好市”街区,曾是环境脏乱、治安堪忧的“问题街区”,如今却成为郫都环高校经济
当暮色笼罩郫都,西华大学旁的隆府南巷逐渐热闹起来。霓虹灯牌闪烁,烤串香气四溢,学生与市民穿梭在摊位间,捧着一碗碗热腾腾的关东煮或是一份份软糯咸香的蛋烘糕谈笑风生。这条150米长的“金夜有好市”街区,曾是环境脏乱、治安堪忧的“问题街区”,如今却成为郫都环高校经济圈的网红打卡地。它的蜕变,源自红光街道金仪社区与西华大学的深度合作,更是一场“烟火气”与“治理经”的双向奔赴。
从“脏乱巷”到“烟火街”
傍晚5点,“金夜有好市”正式开市。摊主王杰琼麻利地摆出招牌烤苕皮,铁板上滋滋作响的油花映着她的笑脸。“以前摆摊像‘打游击’,现在有了固定摊位,还有统一服装和不定期的安全培训,生意安心多了!”她边说边向老顾客递上一份加辣的苕皮。
王杰琼口中的变化,始于2024年金仪社区的治理实验。作为西华大学周边商居混合区的核心,隆府南巷曾因流动摊贩聚集、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饱受诟病。社区党委书记胡用军回忆,“商户抱怨生意难做,居民投诉环境脏乱,学生愿意在这儿消费的也不多。必须找到破局点。”
社区以“党建引领+商家联盟”模式破题。通过多次召开“坝坝会”,收集商户、居民、学生意见上百条,最终决定将隆府南巷改造为规范化的街区集市,并孵化成立一支“精仪求金”志愿者服务队,协商制定公约,统一管理。如今,霓虹灯牌与手绘墙交相辉映,巡逻队24小时值守,昔日“脏乱巷”变身“ins风”美食街。
校地共治的“守护密码”
“同学,手机拿好,人多注意安全!”街区集市入口处,身着荧光马甲的退役军人朱大哥正提醒一名学生。朱大哥是社区仪家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员工,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同他一样在金仪社区还有一支由15名退役军人和数名商家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24小时守护着周边5万师生安全。“每晚巡查至凌晨,以前这里偷窃纠纷多,现在半年零发案。”朱大哥语气自豪。
安全感的背后,是社区“五线工作法”(即筑牢“安全线”、延伸“服务线”、强化“合作线”、发展“经济线”、严控“食品线”)的扎实落地。金仪社区联动西华大学,将闲置集装箱改造为“青年志愿服务站”,吸引300余名大学生参与治安巡逻、垃圾清理、文明劝导等工作。“既能服务社区,还能攒社会实践学分,超有意义!”西华大学学生小李说。此外,社区还动员辖区商家自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并将数据接入城运平台,用“技防+人防”织密安全网。
美食“流量”点燃经济活力
“家人们看这个温州瘦肉丸!摊主小姐妹陈温婷是我们西华大学的毕业生,在这摆了2年摊,配料表干干净净!”夜市一角,西华大学社团的学生主播小林正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金夜有好市”街区里各个摊位的美食让不少好吃嘴“隔屏闻香”:翻滚的红油抄手、喷香的铁板鱿鱼令人垂涎,弹幕刷满“我有IT的胃,想要求定位!”
如今,美食不仅是“金夜有好市”的流量担当,更是社区与高校的共富纽带。社区联合西华大学食品工程学院,不仅为商户开展食品安全培训;该校不少学生志愿者还利用课余时间帮摊主拍摄宣传视频。摊主胡秀容的“秘制蛋烘糕”因此走红,“以前一天卖10多份,现在排队到收摊!”
一组数据印证着夜市的火爆:96个摊位带动就业200余人,每晚接待超4000人次,也带动了当地集体经济增收。同时,各个商家还自愿每天捐赠1元营业额注入社区公益基金池,用于“金夜有好市”街区的发展治理。如今,一个更大的蓝图也正在展开——金仪社区计划打造“金仪遇食”美食IP,推出系列Vlog,联合高校开发“街区集市打卡地图”,将流量转化为长远效益。
暮色渐深,夜市投影路面上“金夜无限量”的字样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美食一条街,更是校地融合的试验田。”西华大学一名老师表示,“学生获得实践机会,社区激活经济活力,这种共赢模式值得推广。”
从治安乱点到网红街区,从各自为政到校地共治,红光街道金仪社区“金夜有好市”的蜕变,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当高校的青春脉搏与社区的市井烟火同频共振,一幅“宜居宜业、共建共享”的画卷正在郫都徐徐展开。
来源:郫都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