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吉林省蛟河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抓项目、育产业、促增收,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效三年行动,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近年来,吉林省蛟河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抓项目、育产业、促增收,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效三年行动,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提级统筹,广泛凝聚各级党组织发展共识
蛟河市抓住基层党建“牛鼻子”,从思想引领切入,突出抓乡促村,着力强化示范带动效应。
该市建立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包发展工作机制,157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全覆盖包保256个村,带动村班子共同谋划,攻坚突破,整合资金4867.9万元,盘活资产109处,发展自主经营项目991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到4826.7万元。
蛟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逐乡镇逐村调研指导,和镇村干部、包村领导、产业大户、农业企业负责人等面对面沟通交流,从市级层面作出规划,指导方法路径。此外,蛟河市委牵头召开全市专题会议3次、现场交流会议1次,跟踪督办事项95项;相关市直部门深入村屯现场办公55次,及时帮助研究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规避风险。
引领攻坚,三产融合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步难、经营难等问题,蛟河市以种出好东西、做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为目标,带动村党组织唱主角、挑大梁,立足村情实际,选项目、用资源、带群众,不断拓宽路径。
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推进“龙头企业+订单农业”发展模式,2025年全市黏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199.43公顷,29个村与龙头企业签订黏玉米种植订单131.2公顷、跑山猪养殖订单1327头,预计增收677.93万元。蛟河市积极打造城郊“菜篮子”“花篮子”,建设棚膜园区16处、棚膜1730栋,实施蔬菜、花卉等种植项目44个。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683.36公顷。34个村因地制宜发展黄牛、山黑猪、梅花鹿、灵芝鸡等养殖项目31个。
该市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蓝莓、大米、灵芝、“三瓜”等特色产业项目。市乡村三级赴全国多地开展招商、洽谈27次,引进、建设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黏玉米8700吨、灵芝2055吨、松子275吨。推进整镇项目10个,村均增收5.72万元。整合“黄松甸黑木耳、灵芝”“天北大米”“白石山三瓜”等品牌,新申请农产品商标13个,打造“拉法山下”等文创品牌6个。
全市围绕食用菌、黑木耳、人参等产业,召开座谈会64次。36个村与企业签订黏玉米销售订单318公顷,41个村集体化身“经纪人”,统一购销域内农产品;该市打造“看见蛟河”市级直播间,全市开通直播账号65个,发动本土网红和驻村干部开展直播带货,销售收入215.85万元;探索实施植保作业、农机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市推广无人机23台,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9个;该市开展四季旅游系列活动,开发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等景点34处,推出全域精品线路12条,举办“开江鱼美食季”“山野菜采摘季”“第一书记代言”等特色活动,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1265万元。
激发活力,全面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后劲
蛟河市建立“多元扶持、一体推进、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会同12个部门,出台支持措施29条,建立村干部增收奖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干事热情。
面向村党组织书记、包村领导干部、驻村干部、乡村振兴专干和种养殖大户等群体开展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发布典型案例15个。以驻村干部、乡村振兴专干、村干部等为主体,组织举办电商直播培训班17场次,召开直播经验交流会,讲解专业知识,探索创新路径。
深化“能人”治村,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乡土人才库”,该市从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中动态储备乡土人才1000人,选拔123名致富能手、22名退役军人担任村书记。加大人才回引力度,线上联系2600余人次,线下走访1500余次,回引85名致富能手、35名退役军人、63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进入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队伍。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