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是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5月6日,在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剪纸社团课上,朱萌给学生讲述着剪纸的悠久发展历史。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沈祖孝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是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5月6日,在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剪纸社团课上,朱萌给学生讲述着剪纸的悠久发展历史。
1990年出生的朱萌,自幼便在母亲的熏陶下,对“剪花花”情有独钟。2008年,朱萌踏入大学校园,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中,接触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剪纸便是其中之一。授课老师是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林贵福。在林贵福指导下,朱萌深入了解了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还系统掌握了剪纸技法。
本科毕业后,朱萌远赴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课余时间,她还教授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其间,她精心创作的《战神玛纳斯》系列作品,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文化周活动中惊艳亮相。
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朱萌成为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一名语文老师。学校美术特色教学底蕴深厚,美术教师魏梅开设的剪纸社团已初具规模,朱萌的加入为学校的剪纸教学注入了活力。
朱萌将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剪纸蓝晒等丰富多样的技艺,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还带领学生发挥创意,将剪纸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创作出剪纸服饰、背包、笔袋、扇子、徽章等精美的文创作品。剪纸可以穿在身上、拿在手里,这激发了学生们对剪纸文化的学习热情。
漫步在学校教学楼二楼楼道,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剪纸世界。墙面、门窗上,处处张贴着学生的剪纸作品,就连顶部整齐排列的鱼戏莲花灯罩,也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师生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尽情感受着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审美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快看,这是我做的哪吒徽章,是剪纸的哦!”五年级学生郝若清兴奋地展示着胸前的徽章,满脸自豪地说,“每周我最期待的就是剪纸社团课。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剪纸技艺,剪出更多漂亮的作品。”
9年来,在朱萌的悉心教导和社团活动的熏陶下,学校先后有300多名学生深深爱上了剪纸文化。为了让更多孩子领略剪纸的独特魅力,朱萌精心录制了剪纸入门课的视频微课,在五六年级的劳动课中全面普及。她还在各年级积极开展剪纸文化讲座,受益学生超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就是剪纸艺术。
尽管已经坚持剪纸近17年,朱萌觉得自己还有提升空间。她订阅剪纸期刊,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利用节假日远赴江苏、山东等地参加培训,拜师学艺,希望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将丰富的剪纸知识和精湛技能传授给学生。
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朱萌巧妙地将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她的作品多次在市级、自治区级剪纸展中精彩亮相,屡获殊荣。其中,《牧民欢歌》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剪纸迎华诞”全国剪纸精品邀请展银奖;《葡萄丰收日子甜》获得自治区“剪纸映初心·传承颂中华”2022年迎新春剪纸大赛三等奖。
朱萌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工坊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艺术的熏陶,拓宽艺术视野。她还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文化宣传体验活动,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剪纸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遗剪纸能够越来越‘年轻’,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现代生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朱萌说。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