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推文3522】技术转移与早期工业发展:中苏联盟的证据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1:22 1

摘要:文献来源:Giorcelli, M., Li, B. (2021).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arl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N

文献来源:

Giorcelli, M., Li, B. (2021).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arl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No. w29455).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RR).

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中苏同盟时期“ 156项工程 ”这一独特历史背景,探讨了 技术转移与知识传递对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长期影响 。当国家初期发展时,仅仅投入资本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赋能人力资本才能激活发展动能。本文结论揭示了人力资本积累在工业化中的核心作用: 当知识与技术形成互补时,本土企业才能突破“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循环,实现自主创新。

01

引言

本文利用20世纪50年代中苏同盟时期的“156项工程”这一自然实验,研究技术转移与知识传递对工业化的长期影响。由于苏联提供资本货物与技术援助存在时间延迟,导致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时,一些工厂获得了苏联机械和设备(称为基准工厂),另一部分工厂同时获得了苏联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援助(称为先进工厂),其余工厂没有获得任何援助而采用国内技术(称为对照工厂)。

本文发现: 单纯的技术设备引进虽能在短期内提高生产率,但其优势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失;而知识传递(如工程师培训)的影响则具有长期持续性,并推动企业技术升级。 而知识传递的作用 机制 在于:(1)提升产品质量;(2)促进技术吸收与创新;(3)在改革开放后更有效地对接国际市场,减少对西方设备的依赖并增加出口。此外,知识传递还通过产业链关联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生产率提升。

本文的 贡献 主要体现在:(1)首次通过微观数据区分了技术设备与知识传递的作用,揭示人力资本积累对技术转移可持续性的关键作用。(2)补充了"大推进"工业化文献,证明技术引进成功需配套知识传递机制。(3)为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提供启示:单纯技术引进不足,必须培养本土技术能力。

02

数据与实证策略

1. 156个项目数据

中国国家档案局保存的1950-1957年中苏官方协议中编制的156个项目的清单,包括其名称和位置、所建工厂名称、行业、规模和产能的详细信息。虽然中苏领导人最初讨论的是156个项目,但在1950至1957年间签署和批准的民用项目数量为139个。

2. 钢铁行业的工厂层面数据:来自于钢铁协会编制的1949-2000年期间在中国运营的94家钢铁公司的限制性工厂级年度报告,共计1410家工厂。主要报告了工厂绩效的相关信息。

3. 企业层面数据

①1985年第二次工业调查中的机密公司层面的数据:提供1985年在中国运营的7592家最大企业的产量、销售额、利润等基础财务数据,将156项目中的139家公司与1985年的业绩数据进行匹配。

②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中国超过100万家规模以上的公营和私营工业企业数据,包括企业产出、员工数量、利润以及所有权结构和资本投资,同样与139家公司进行合并。

③1949-2000中国统计年鉴

4. 实证策略

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来评估156项目对企业产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估计方程如下:

03

实证结果

(一)外生性检验

(1)通过检验苏联干预前五年304家钢铁厂的绩效趋势(如产量、资本存量等):发现基准工厂、先进工厂以及对照工厂在接收苏联技术转移前的表现趋势无显著差异。并且通过了进行平行趋势检验。

(2)分析工业集群和县级层面的特征:发现工厂所在集群或县的条件(如资源获取、地理位置等)不影响苏联技术转移的分配。

(3)分析苏联分裂后中国政府是否在工厂间重新分配资源:发现由于技术专用性和人力短缺,资源再分配的可能性极低,且即使发生也会低估研究结果。

(二)技术转让对钢铁行业工厂绩效的影响

1. 下图以 产出绩效 为例(全要素生产率结论相同),得到以下结论:

(1)相对于对照工厂,基准工厂(仅接收苏联设备)的产出在干预后六年内呈现短期增长,但效应随时间衰减,20年后不再显著;

(2)相对于基准工厂,先进工厂(同时接收设备与技术培训)表现出持续增长效应,40年累积产出增幅达49.5%;

(3)技术路径依赖与本土创新能力的发展共同解释了先进转移的长期持续性。

这一发现印证了技术-人力资本互补性理论,即单纯设备转移的边际效益递减,而知识嵌入型转移通过激发内生技术升级实现持续增长。

2. 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进行了以下五点稳健性检验:(1)加入苏联企业固定效应和产业集群固定效应重新估计。(2)采用Sun Abraham (2021)的"交互加权"(IW)估计量替代传统双向固定效应模型。(3)在不同聚合层面(工厂/县级/地区)进行聚类标准误估计(4)使用多种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方法进行验证 (5)验证计划经济时期非市场清算价格对结果无干扰

3. 排除替代性解释与历史事件干扰

(1)排除替代性解释

以配额分配为例,见下表格:政府未对接受苏联援助的钢厂分配更高生产配额,三组工厂的配额无显著差异;同时本文也排除了额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差异、 政治关联的影响

(2)排除历史事件的干扰

研究检验了1958-1976年间重大历史事件(大跃进、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的潜在干扰,下表展示了排除大跃进与三线建设对本文基准结果的影响:

大跃进(1958-1961) :虽推动小规模炼钢,但政府未将低质量生产转移至非援助工厂,且苏联技术培训帮助工厂减少投入浪费。

三线建设(1964-1980) :工业布局与156项目重叠少,未分流资源,县投资数据无组间差异。

文革(1966-1976) :钢厂因战略重要性未受冲击,管理层与技术人员未被清洗,生产保持稳定。

(三)技术转让对所有行业公司层面中长期的影响

作者采用两套数据匹配156项目,使用以下方程衡量了对公司层面短期(1985)及长期(1998-2013)的产出影响:

表A.12显示,无论短期(1985年)还是长期(1998-2013年),基准企业(仅接受苏联机器设备)在增加值、全要素生产率和雇员规模方面均与对照企业无显著差异;而先进企业(接受苏联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援助)则在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上显著优于基准企业,但雇员规模仍无显著差异。

04

机制分析

1. 产品升级 (第1-3列)

对比三类工厂的高质量钢(粗钢)和低质量钢(生铁)产量,以及废品率。发现基准工厂短期内粗钢产量略增(10年内+5.7%-11.2%),但效果不持久;先进工厂长期显著提升粗钢产量(20年后+20.9%),减少生铁产量(-18.9%)和废品率(-17.8%)。

2. 技术升级 (第4-5列)

分析工厂是否采用新技术(如氧气顶吹炼钢法、连铸设备)。发现基准工厂未显著采用新技术;先进工厂更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如连铸设备使用率20年后+78.4%),因苏联培训促进了内部研发能力,能自主升级技术。

3. 人力资本调整 (第6-7列)

检验工程师/高技能工人占比变化;发现先进工厂长期增加工程师(+6.8%)和高技能工人,减少低技能工人,因开设内部培训学校(尤其在文革期间教育中断时)。

05

结论与总结

综上所述,结论(第8节)本文通过分析苏联援华“156项工程”的技术与知识转移,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技术转移的局限性 :单纯引进先进设备的效果会随时间衰退,若无配套技术培训,长期效益有限。

知识转移的持续性 :工程师培训等“技术诀窍”转移能显著提升企业生产力,并推动技术升级和出口竞争力,效应持续数十年。

这也提供了一些政策启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需注重“技术-人力资本”协同,人力资本积累是技术消化和创新的核心动力。这一发现为理解中国早期工业化成功及全球“大推进”战略提供了微观证据。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