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不聊键盘,而是采用倒叙的方式写一下索尼的微单15年,为各位值友论述无反之王——sony的微单十五年,如文中因个人原因导致有信息有偏差,敬请见谅、指正。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键圈臀部用户
今天不聊键盘,而是采用倒叙的方式写一下索尼的微单15年,为各位值友论述无反之王——sony的微单十五年,如文中因个人原因导致有信息有偏差,敬请见谅、指正。
2025年,索尼迎来了微单系统15周年。十五年,E卡口从一颗不起眼的种子,成长为几乎覆盖从入门到旗舰、从拍照到视频、从个人创作到专业商用的全能影像生态。今天回头看,那些产品,不只是在技术上推动了行业的节奏,也一次次刷新了我们对“影像自由度”的想象边界。
下面跟着我正式开始,反逻辑的回溯历史!(当然,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趁着最近国补挑选适合自己的相机)
2025年,索尼发布了全新旗舰 Alpha 1 II,它在上一代α1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继续搭载堆栈式CMOS,连拍速度提升至30张/秒,AF/AE追踪达到每秒120次。
更重要的是,AI芯片支持对鸟类羽毛状态、赛车类型乃至人物面部方向的精准识别,对焦不再依赖“预判”,而是真正的“理解”。
与此同时,镜头生态也迎来一次大扩容。特别是 FE 50-150mm F2 GM 这支中焦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打破了传统人像变焦“70-200 F2.8”的常规配置,为拍摄者提供了50、85、135三个黄金焦段的全能覆盖。
配合轻量设计,相信会成为2025年最具讨论度的镜头之一。
2023年发布的 α9 III,是全球第一款配备 全画幅全域快门(Global Shutter) 的相机,真正意义上消除了果冻效应、电光灯频闪等顽疾。120fps的高速连拍,辅以AI主体识别系统,让新闻、体育、野生动物拍摄领域完成技术跃迁。
α9 III
与此同时,轻巧便携的 α7C II 和高像素全能的α7C R 也在2023年同步亮相,带来5轴防抖、AI追焦、4K 60p视频等旗舰特性。
α7C II
α7C R
它们的出现,打破了“便携=妥协”的传统观念。
2021年,索尼发布了影像史上少见的“全能旗舰”α1。
它将约5010万像素、30fps连拍、8K视频、无黑屏电子快门等多个“极限参数”塞进一台相机。索尼第一次告诉世界:你可以不用在“速度”与“画质”之间做取舍。
α1
随后在2022年,α7R V 引入AI识别处理器,机器首次具备“智能视觉”:可以识别人物的骨骼、鸟类的飞行姿态、甚至昆虫与车体。技术开始不再只是“参数叠加”,而是“理解画面”的过程。
α7R V
【2018-2020年】α7 III 成为“全画幅新常态”,α7C 打破体积天花板2018年登场的 α7 III 被称为“新时代的全画幅水桶机”,它用不到两万元的价格带来旗舰对焦(693点相位检测)、4K HDR视频、五轴防抖、双卡槽等配置,重新定义了“入门全画幅”的门槛。
α7 III
2020年,索尼发布了全新系列 α7C,一款仅509g的全画幅微单。其设计借鉴了α6000系列的紧凑思路,但传感器依旧是约2420万像素全画幅CMOS,并保留5轴防抖与眼控对焦,让专业创作真正“可以放进口袋”。
α7C
这一时期,索尼也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音视频生态系统,例如数字麦克风、Vlog拍摄手柄、UVC直连电脑直播功能等,微单不再只是“拍照片的机器”。
2014年,α7S 以其超强的高感画质和4K视频能力成为第一批视频创作者的“真香之选”,它让4K视频第一次在“普通用户”中落地。
而 α7S II 则在2015年加入机内4K录制、S-Log3色彩曲线和五轴防抖,成为纪录片、短片创作工具箱里的标配。
α7S
2017年发布的 α9 更是划时代的产品。它首创 堆栈式CMOS + 全像素追踪 + 无黑屏20fps电子快门,首次真正意义上在体育与新闻领域与佳能尼康的旗舰单反正面对抗。
α9
2013年10月,α7 与 α7R 横空出世,成为全球首批全画幅无反相机。相比单反,它们不仅体积小巧、操作电子化,画质表现甚至更强。α7R 还取消低通滤镜,追求极致细节。
α7
这一年,索尼也同步推出全新FE卡口镜头系统,包括FE 28-70mm F3.5-5.6 OSS与Zeiss Sonnar T* FE 55mm F1.8 ZA,宣告一个全画幅无反生态开始萌芽。
FE 28-70mm
NEX 系列最早以入门用户为目标,但2011年发布的 NEX-7 改写了人们对微单“只是轻便”的印象。它搭载了当时顶级的2430万像素APS-C传感器、OLED电子取景器、TRINAVI三拨盘系统,几乎是一台压缩版的高端单反,开启了“高画质微单”的先河。
NEX-7
同期,NEX-5N与NEX-C3等机型也逐渐完善整个入门+进阶的APS-C产品线。
NEX-5N
【2010年】从NEX-5与NEX-3开始,索尼第一次定义“微单”2010年5月,索尼发布了 NEX-5 与 NEX-3,这两台相机虽然是APS-C画幅,却小巧得像数码卡片机,首次在消费级市场明确提出了“无反+可换镜头”的概念。这一年,“微单”一词被引入中文语境,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类别。
NEX-5
它们采用约1420万像素Exmor CMOS传感器,搭配全新的E卡口镜头系统,配合超薄16mm F2.8镜头,成就了一批早期“轻装摄影”的探索者。
十五年过去,索尼微单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新物种”,而是整个影像行业不可忽视的支柱。从NEX-5到α1 II,从APS-C入门到8K旗舰,从三支镜头到覆盖全焦段的E卡口矩阵,索尼不仅重新定义了“相机”,也重新定义了“创作者”的工作方式。
未来,个人认为AI或许将继续重塑相机的能力边界,而微单是否还叫“微单”,也许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许多zdm创作者记录、创作、表达的一部分。
来源:什么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