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半,扬州御码头边的冶春茶社已排起长龙,蟹黄汤包的香气混着龙井的清新,从雕花木窗中飘出。朱自清曾说,扬州的点心“到口轻松化去,留下一丝余味”。这“余味”,恰似扬州城的底色——千年积淀的精致与烟火气交织的美好,在运河的波光、园林的叠石、早茶的褶皱中徐徐展开
清晨六点半,扬州御码头边的冶春茶社已排起长龙,蟹黄汤包的香气混着龙井的清新,从雕花木窗中飘出。朱自清曾说,扬州的点心“到口轻松化去,留下一丝余味”。这“余味”,恰似扬州城的底色——千年积淀的精致与烟火气交织的美好,在运河的波光、园林的叠石、早茶的褶皱中徐徐展开。
一、历史文脉:精致是刻在基因里的风骨
扬州的故事,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第一锹土”。这条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不仅让扬州成为“中国运河第一城”,更塑造了这座城市“水城共生”的独特肌理。从汉代盐铁之利到唐代“扬一益二”的鼎盛,从明清盐商园林到“扬州八怪”的笔墨,扬州始终以“精致”为发展密码。
1. 大运河滋养的“诗性基因”
隋炀帝为扬州注入开放血脉,唐代张若虚以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将扬州与大海的关联写入诗篇。而枚乘的《七发》中描绘的“广陵潮”,更印证了扬州曾是江海交汇的弄潮之地。即便沧海桑田,这份“襟江带海”的格局,仍在扬州人的开放包容中延续。
2. 盐商文化催生的“极致美学”
明清盐商“富甲天下”,却将财富转化为文化符号:个园的四季假山以石喻时,何园的复道回廊移步换景,瘦西湖的“虹桥修禊”诗酒风流。就连一只包子也要捏出24道褶,一方千层油糕需叠出“云片”纹理——盐商的“食不厌精”,成就了扬州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
3. 文人精神的“守正创新”
从董仲舒“正谊明道”的儒学传承,到“扬州八怪”以“掀天揭地之文”打破画坛陈规,扬州的文化始终在传统与变革中平衡。就连盆景艺术也讲究“一寸三弯”,以方寸之地凝练山河气象。这种“守其魂而美其形”的智慧,正是扬州精致的深层逻辑。
二、城市肌理:美好藏在街巷的烟火与匠心
今天的扬州,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完整保留街巷肌理,东关街的青石板与文昌阁的飞檐相映成趣。市长王燕文曾提出“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而扬州人用生活细节诠释了这句话。
1. 早茶:舌尖上的“时空折叠”
“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扬州人用一句俗语道破生活哲学。富春茶社的“魁龙珠”茶,融合浙江龙井、安徽魁针与扬州珠兰,一口喝尽江南韵致;翡翠烧卖的碧绿菜泥裹着薄如蝉翼的面皮,连朱自清也赞其“轻松化去”。这种对饮食的考究,早已超越口腹之欲,成为文化身份的象征。
2. 小巷:市井中的“微型博物馆”
汪氏小苑的砖雕门楼藏着家族兴衰史,东圈门的黄包车夫能讲出“四相簪花”的典故。就连普通市民也如“活态文物”——一位博主记录家门口残桥变汉白玉护栏的过程,老诗友惊叹“曲水连桥梳柳图”。历史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融入呼吸的日常。
3. 管理:数字化与人性化的交响
扬州首创“中小城市数字化城管模式”,却不忘保留大学生“船娘”摇橹瘦西湖的传统。外国人在浆料回收公司工作的故事,更显这座城的兼容并蓄。精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让科技与人文共舞。
三、现代扬州:绿意与创新交织的新生
2020年扬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2024年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这座古城正以绿色与科技重新定义“美好”。
1. 生态:从“绿杨城郭”到“零碳景区”
瘦西湖畔的光伏椅、三湾生态公园的清水北淌,印证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誓言。宝应县全域“绿电”供应,渔光互补项目让河塘变身“能源田”——生态不再是口号,而是可触摸的风景。
2. 产业:古韵赋能“新质生产力”
阿特斯新能源突破光伏电池技术,亚威机床的伺服压力机节能40%;氢能产业链从制氢到应用全覆盖,目标2035年产值800亿。就连玉雕、漆器等非遗也通过直播电商焕发新生——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出火花。
3. 人居:老城新生的“扬州模式”
“831”安居工程让2000户家庭告别“鸽笼”,广陵新城从“黄泥沟”变身现代商务区。一位市民调侃:“若晚结婚一年,或许能娶到老城姑娘”——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历史与当代共生。
结语:精致与美好,是一场永不完结的对话
扬州的美好,在于它从未停滞于历史的辉煌。当游客在运河博物馆触摸千年漕运史,市民已在“绿电厂房”为未来蓄能;当文人香非遗传承人王其标复原古方时,年轻人正用短视频传播漆器技艺。
这座城市教会我们:真正的精致,是让每一片砖瓦都承载记忆,让每一次创新都扎根文化;所谓美好,是既能“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也能在寻常巷陌找到“二分明月”的诗意。正如那碗早茶——看似简单,却需数代人的匠心沉淀。
#为什么说精致扬州、美好扬州?#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来源:炟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