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画风老辣,独树一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1:54 1

摘要:朱屺瞻,清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初二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一九三一年任上海新华艺专教授。一九三三年出资营造新华艺专绘画研究所,次年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一九三六年与徐悲鸿、汪亚尘等创办“默社画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文史

朱 屺 瞻

朱屺瞻,清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初二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一九三一年任上海新华艺专教授。一九三三年出资营造新华艺专绘画研究所,次年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一九三六年与徐悲鸿、汪亚尘等创办“默社画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顾问、上海大学教授等职。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朱屺瞻先生作品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擅山水和花卉蔬果,画风老辣,独树一帜。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一代宗师。一九九五年,先生在大英博物馆举办朱屺瞻艺术作品展,后在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举办个展。一九九一年太仓市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一九九五年上海市政府在鲁迅公园内建立朱屺瞻艺术馆。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等。

部 分 参 展 作 品 欣 赏

《墨竹四条屏》134cm×32cm×4 1934年

朱屺瞻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年轻时醉心于青藤、八大、石涛、金冬心等人的艺术,花卉作品深受他们的影响。

《墨竹四条屏》创作于1934年,为目前所能见到朱屺瞻最早的国画作品,也是先生早年追求传统文人画雅逸趣味的经典之作。

画中右下以湿笔写坡岸一角,坡上芳草芊芊,以干笔渴墨写数拳怪石,嶙峋峭拔。石上浓墨点苔,苍润华滋。石间青竹数竿,其下幽篁丛生,交柯错叶,苍翠欲滴,有琅玕千亩,森梢万顷之势。

竹竿以淡墨写出,浓墨分节,竹叶用墨或浓或淡,淡墨清空,浓墨浑厚。

朱屺瞻《墨竹四条屏》追求传统文人画的雅逸趣味,与先生晚年朴厚老辣的用笔不同,对于研究先生的早期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价值。

《阅古楼》 71cm×64cm 1955年

《北海公园写生》 80cm×50cm 1955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屺瞻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多看当前的实物,留意当代的生活,多速写,多写生”,表现时代精神,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圣地、名胜古迹的写生作品。

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朱屺瞻早年进入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学习,后又东渡日本,入川端美术学校学习,从素描入手,兼习油画,打下坚实的造型艺术功底。他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传统中国画注入新的血液,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北海公园写生》创作于1955年夏,描绘北海公园一角。近处的道路、栏杆采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画法。远处是北海公园标志性的白塔。一众少年儿童着装整齐,戴着红领巾,手执红旗,在公园参观游览。人物以简笔勾出轮廓,姿态各异,生动活泼。

道路两旁满是参天古树,老干密叶,占据了画幅的上方。树木的画法较为写实,同时朴拙中有隽逸,不失传统绘画的用笔。

整幅作品设色清丽,清新雅致。

《古紫金庵》77cm×71cm 1961年

《古紫金庵》创作于1961年,是朱屺瞻先生的一件写生作品。古紫金庵坐落于苏州洞庭东山西卯坞,内有雷潮夫妇所塑罗汉像,这些罗汉像“精神超忽,呼之欲活”,古紫金庵也因此声名远播。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以淡墨晕染远处的山峦,杂以青黛,山色如洗,明净淡冶。山脚下的古紫金庵青瓦红墙,屋舍俨然,掩映在苍翠的竹树丛中。庵前有石狮一躯,一众孩童正结伴而来。

近处多绘古树丛柏,老干修柯,枝叶繁茂。画家先以湿笔淡墨写出树木轮廓,复以浓墨勾勒皴写,墨色苍润,层次丰富。古柏枝叶以书法用笔直接写出,墨色或枯或润,雄秀老辣,富有金石趣味。

《雨霁云收》 138cm×68cm 1962年

《雨霁云收》创作于1962年,此时朱屺瞻先生积极深入现实生活,开展写生活动,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创作了一大批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及时代生活的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崖南雨后初晴的清新场景。画面上方,远山缥缈,被雨洗过的峰峦历历可见。远山以传统的干笔长皴写出轮廓纹理,再用淡墨滃染,墨色清透,把雨后山峦的明净清远表现得恰到好处。

中景处描绘具有地域特色的吊脚楼,寥寥数笔,写出大概特征,不作过多的细节描绘。屋后以湿笔点染,营造出林木蓊郁的效果。楼前曲江逶迤,江上各色舟楫往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江岸坡石画法草草,用笔老辣苍浑,又微施青绿、淡赭,粗服乱头之中,彰显出清逸的趣味。江畔杂生芭蕉、古树,多用湿笔描绘,墨色淋漓,透露出澎湃的生命力。

《灭蝗图》137cm×68cm 1965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屺瞻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这些作品立足于传统技法,汲取写生而来的艺术营养,兼有传统绘画的笔墨审美和朴实的现实生活趣味。

《灭蝗图》创作于1965年8月,便是此类题材作品之一。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多芦丛苇荡。在这幅作品中,芦丛苇荡浩渺无际,占据了画面的大片位置。画中的水纹、芦杆用笔纵肆,墨色枯渴,线条老辣厚重,具有朴拙厚重的审美趣味。芦叶多以湿笔横点,再以青绿衬托,营造出苍翠幽深的艺术效果。远处的陂塘禾稼以淡墨写出,用笔草草,清新朴拙,富有金石趣味。天空中一架飞机掠过,正在喷洒灭蝗药粉,飞机的画法自写生中得来,较为写实。

《菊花》101cm×34.5cm 1975年

《夏山雨后》90cm×45cm 1976年

薰风南来,夏日初长。

春天在莺啼声中渐渐远去,夏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初夏时节,竹间风细,绿树阴浓,池塘里青钱点点,荷叶清圆,此时气候尚清,并不那么炎热,正是一年中的美好时节。朱屺瞻先生笔下的夏日景色,远山如黛,绿树含烟,五彩绚烂的色彩中,蕴含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夏山雨后》创作于1976年,于时朱屺瞻先生85岁。作品中山石树木的画法古朴稚拙,较以往更加简率,用笔苍茫而浑厚,凝练而活泼。与既往水墨作品不同的是,此幅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彩墨,明丽鲜润,具有传统文人画清逸雅致的审美趣味。同时又能融贯中西,独辟蹊径,借鉴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观念,所用色彩绚丽斑斓,用以表现夏山雨后瞬间的光影色调,具有古朴而清新的艺术魅力。

《菊黄蟹肥》68.5cm×69cm 1977年

晋人毕卓为人放达,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李太白诗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菊瘦酒初熟,霜浓蟹正肥,国人有着悠久的食蟹传统,也留下了众多的吟咏诗篇、丹青妙笔。

《菊黄蟹肥》创作于1977年,画幅右上,数支黄菊斜出,金英绽放,翠叶纷披,构图颇具匠心,用笔古拙放逸,渊厚朴茂,具有浓厚的金石趣味。画幅右下以浓墨渴笔写竹篮经纬,又以湿笔淡墨滃染,墨色层次十分丰富。竹篮之中写红蟹数只,用笔苍秀,浓淡分明。

在朱屺瞻笔下,“菊黄蟹肥”已然成为经典题材,寄寓着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岁朝清供》90cm×45cm 1978年

《葡萄》90cm×48cm 1980年

《霜雪傲竹》152cm×82cm 1983年

《硕果》88cm×47cm 1985年

《硕果》创作于1985年,画中绘篱落一角,竹篱以淡墨加赭石写成,用笔雄健,老干槎牙。竹篱之上藤蔓挂罥,苍苍莽莽,用笔枯渴纵肆,时见飞白。

丛丛密叶下,硕果累累。右下坡草丛生,用笔浑厚老辣,枯而能润,具有浓厚的金石趣味。在用色方面,又能借鉴西方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长处,尤其是马蒂斯鲜明色调,色彩艳而不俗,可见朱屺瞻先生在不同时期的画学探索。

《牡丹花》 37cm×55cm 1989年

《山水》68cm×68cm 1994年

请 横 屏 欣 赏

《清波仙葩》48.5cmx603cm 1991年

《楚山秋霁》29cmx292cm 1975年

《楚山秋霁》此幅长卷为朱屺瞻拟米元晖作品。米元晖,即米友仁(1074-1153),宋代画家,米芾子,继承家学,擅长以水墨横点表现雨后山水烟雨空蒙、空灵变幻的景象,与父米芾并称“大小米”。

在这幅作品中,朱屺瞻并非纯用水墨,而是以彩代墨,多大笔浑点,笔墨华滋苍秀,元气淋漓,于清逸中见雄壮,具有质朴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艺术绘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