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小时候住在纳溪上坝街上五舅舅家,清晨双扇木门吱呀一声拉开,一眼就看见江对岸的白塔,那时也有人称作宝塔,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记住宝塔这个名称。那时觉得塔里面肯定有宝藏,不然怎么会叫宝塔,而且那塔比上坝所有的房子都高出许多,站立在对面江岸清秀的山岭上十分好看,总盼
纳溪白塔怀旧
五一节期间,陪外地亲友回纳溪,特地去白塔怀旧,见了碑刻记载,才知建成时取名为雁塔,白塔是大众称呼,取其颜色而得名。
雁塔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18年)。至今已有207年历史,塔身仍然硬朗,直立于江岸。
清朝嘉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地方官府为提振文风,同时也为百姓祈福纳祥,具有佛教文化层面的意义,于是修建了这座雁塔。
我小时候住在纳溪上坝街上五舅舅家,清晨双扇木门吱呀一声拉开,一眼就看见江对岸的白塔,那时也有人称作宝塔,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记住宝塔这个名称。那时觉得塔里面肯定有宝藏,不然怎么会叫宝塔,而且那塔比上坝所有的房子都高出许多,站立在对面江岸清秀的山岭上十分好看,总盼望着想去看一下。终于在八九岁时不知跟着哪个亲戚去看了一回。印象中塔里很陈旧,里面很多蜘蛛网,每爬一层都要用手拨弄几下,怎么也不象有宝藏的地方,当时究竟上了几层也不记得了。说也奇怪,在后来的人生长河中,也许有神灵的保佑,大难面前总还挺得过来,也吃了不少生活的苦头。
而今暮然一回头,见江风吹得落叶纷纷,塔前一站,时间竟是花甲隔年。
近六十年没见这白塔,很想一见尊容。去之前,就听说白塔在新修的一座纳溪长江大桥不远处,想象中白塔已经重新修缮一番,环境清幽,阳光照耀下,周围大树掩映塔身,门前一大广场,回来怀旧的纳溪人在塔里进进出出,感念时光岁月的流逝,各自都在讲述白塔与自己相关的故事……。
我们一行人有老有小,沿着一条菜园子小路往前走。往事历历,我只在思绪中走着,心想这里离想象中的白塔还远吧,并未注意周围的一切。当终于来到心中仰望已久的白塔脚下,塔门却是关着,没一个游人,抬眼一望四周,这才从想象中回过神来,一时倍觉遗憾。
这座守望江水几百年,往昔无数双眼睛都望过的白塔,至今依然清冷地立在那里,周围相伴的不是杂草就是菜园子,唯一与白塔相辉映的,是塔上空那一片湛蓝的天空,俨然让雁塔有一种独立于时空庄严肃目的尊严。
这些年在旅游途中见过不少楼台亭阁,其中印象极深刻的,要数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至今在大雁塔地宫里还收藏着大唐高僧唐玄藏带回的佛教经卷,在雁塔展出馆的壁画雕塑中还能看到玄藏西天取经的一路艰辛。
于是我也明白了清代纳溪的地方官府为什么取名雁塔,主要还是佛教意义,祷福纳祥,保一方平安。
从雁塔所处的地标位置,我从内心感受到雁塔还守护着另一种极强的人文精神。雁塔的不远处就是长江的头脊梁,二脊梁,三脊梁,这是象征纳溪人的精神风骨,是祖祖辈辈永远敢于同急流险滩拼博的三道精神脊梁。
怀旧的纳溪人,是必去江边三道脊梁走上几圈的,踩踩江水,捧上几口喝下去,连连点头说甜到心里了。
但愿再去时,这座从沧桑岁月中走来的雁塔,相伴着现代化的大桥和百姓平静的生活,周围绿树环绕,江水泱泱而照,人们来到塔的跟前,总能找回些属于自己的时光记忆。
傅明玲 (女)喜欢京剧一京腔京韵的艺术,热爱生活和文学,喜欢运动,在山水间美赏风景,逗留在自己的静思独往中,坐看云起,悠闲自在。
金 辉男,《心香文艺》金牌主播,中文系毕业,生于曲艺之乡哏都,喜欢文学和朗诵,酷爱艺术。曾荣获第六届全国网络歌手,朗诵者大赛最佳主持人奖和最佳朗诵者奖。并兼多家网络媒体,公众文学平台主播,愿通过朗诵陶冶性情、用声音传递美好。
来源:南方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