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的健康证,怎能守护公众舌尖安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2:12 1

摘要:体检项目缩水,劳务中介、体检中心变“造假流水线”,15块钱就能办一张“扫码包过”的假证……近日,央视曝光部分医院在办理健康证过程中存在违规情况,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张本应守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正在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上的致命漏洞。

□刘大山

体检项目缩水,劳务中介、体检中心变“造假流水线”,15块钱就能办一张“扫码包过”的假证……近日,央视曝光部分医院在办理健康证过程中存在违规情况,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张本应守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正在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上的致命漏洞。

健康证制度的本意是通过严格体检阻断传染病传播。但记者调查显示,某些体检机构将胸透、便检等核心项目偷工减料,劳务中介更将造假做成"一条龙服务"。这种系统性失守意味着,每天接触食品的外卖员、厨师可能携带病原体上岗。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假证能通过官方二维码验证,说明造假已渗透至信息化监管系统,暴露出技术监管被"反噬"的新问题。

乱象背后是多重责任的集体沦陷。体检机构为追求经济效益放弃专业操守,用工单位对"持证上岗"流于形式检查,而监管部门的常态巡查缺位,使得"扫码认证"的科技监管反而成为造假者的保护伞。这种现象折射出部分领域"放管服"改革中"放"与"管"的失衡——当审批门槛降低后,事中事后监管未能及时补位。

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土坑酸菜,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屡屡警示:任何环节的监管空心化都会酿成重大风险。当前暴露的健康证乱象,实则是基层监管末梢失灵的表征。据统计,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若任由假证泛滥,相当于在千万个食品接触节点埋下隐患。

治理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证信息平台,实现体检数据跨机构可追溯;其次应推行"双随机"飞行检查,对违规机构实施行业禁入;更重要的是完善溯源问责,对使用假证的企业按食品安全法顶格处罚。

食品安全无小事。当健康证本身不再“健康”,损害的不仅是制度公信力,更是公众的生命健康权。在预制菜、外卖等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健康证造假,让每一张证件都经得起检验,真正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