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长出青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2:25 1

摘要: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我与一个妹妹商讨接下来的工作,涉及到她是否转正的问题,我们详尽、坦诚地交换了彼此的想法,不带任何审判的态度看待彼此的付出,尽一切可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最终发现事情确实朝着我们意料之中的方向去了,有点悲伤的结局,但是是对双方都好的结局。

《ANGUST IN THE WATER》

最近有一个惊到我的瞬间是,一个年轻人在我面前说“我不想白活”。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我与一个妹妹商讨接下来的工作,涉及到她是否转正的问题,我们详尽、坦诚地交换了彼此的想法,不带任何审判的态度看待彼此的付出,尽一切可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最终发现事情确实朝着我们意料之中的方向去了,有点悲伤的结局,但是是对双方都好的结局。

这个妹妹平时话不多,默默地坐在她的座位里,一坐就是一天,像一尊沉寂的佛,或者像是把自己调成了静音模式,外人的打扰似乎都不会干扰到她,认真地完成她的工作。但外在的沉静,其实掩盖不住她内心的火山,在我们聊天时候,她讲“不想白活”,所以想把手头的事情都做到极致,在项目中工作中燃烧自己,想要被看见,想要周围为之叫好,但最近的项目事与愿违,难免消耗了她的热情,让她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燃烧是否有价值。

我已经很久没有从认识的人口中听到类似的对生命的感受,也可能我们现在的生活场域太缺少对形而上问题的讨论。偶尔听到这样的描述,令我想要说点什么,其实也没有必要非得说点什么,就是突然想到些什么,那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好奇怪啊我)

关注我时间比较早的朋友,可能听过我的两次职场“被劝退”的经历。一次发生在我很爱的一家广告公司,一次发生在我很爱的另一家与影视相关的公司。两家公司在我初入职场的头三年,都算响当当的名字,我进入这些地方,是我借了公司的光,而作为职场新人的我,公司可从我身上攫取的东西少之又少。

在喜欢的那家广告公司里,头一天上班就加班到12点,工作结束后,打车从辉煌的大望路到灰灰的立水桥,很需要一些时间。头一天我就被公司震慑到了,怀疑以后都是这样的节奏吗?当然事实证明,并非如此。那点小小的担心很快打消了。

那是2016年,那时的我对那家广告公司有一种金黄色的滤镜,我觉得每个同事都金光闪闪的。

我的N+1是多年媒体人,那些我根本接触不到的、名头响叮当的人,可能都被她采访过。我们的创意总监听说很能喝白酒,但很多出圈的创意就是靠他喝得吊儿郎当的缝隙间想出来了,所以有能耐的人在这里是自由的,哪怕你发疯,事儿办成了就可以被允许。有的同事是已经是互联网上有名的kol……

每个人都符合我对都市白领的想象,他们的业余生活很丰富,除了公司可以去的地方很多。而我则怯懦得多,我生活在其中,每天都有些瑟瑟发抖,小心翼翼地和周围所有人接触。我也守在工作的一亩三分地,试图将自己的火热投注在工作内容之中。我很乐意在工作中出点子,出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但我真是年轻,做事鲁莽,有一次应该算是搞砸了工作,后果很快就尝到了。在一次热闹的公司集会之后,可能是圣诞节,可能是元旦,总之是个欢乐的节日。我兴致勃勃地拿了公司送的礼物,心里想着“这公司真不错”之余,总监叫我去谈谈,谈的内容就是商量我何时离开。今天我当然可以以更加宽阔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时team在用人上是有点问题的,过多的人在从事同一件工作,而那件工作其实已经呈现出颓败的气象。但当时在我的眼中,我的世界就塌掉了。

一想到我再也不能在金光闪闪的地方,和金灿灿的同事们一起共事,做那些有趣的东西和内容,我就悲从中来。这是我在职场中遭遇的第一次像天打五雷轰一样的恐怖事件。

我觉得我在这里还没发挥出我的闪光点,就被其他人按掉了我的开关,你们还没有给我时间看到我,怎么就先想要最好别看到我了呢?

我当时的不甘、悲伤、愤懑都堵在一起,后续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我住在立水桥的出租房里,每天醒来了就发呆,然后给自己煮点泡面吃,我们的房间不怎么进光,在阴暗的房间里,人更显得颓丧,我强迫自己下午出去晒太阳,冬日的北京,太阳总是灰蒙蒙的,我就跑步,跑着跑着人就好了。

我也觉得我的人生不该被浪费,不该什么都不做。我应该把我的光和热都放在我热爱的事情之上,那时想做的事情就是在喜欢的公司里工作、哪怕只是待着。只有在喜欢的事情上浪费生命才是值得的。我应该活得炙热,活得绚烂,像夏天开在奥森北园的向日葵,一望无际,全是金色。这是属于我的想象,与我认为让我的生命该去的方向,和该呈现出的质感。

没成想,第二次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发生的同样猝不及防,同样不知所措。

那同样是一段绚烂的职业经历,工作是我喜欢的事情,每日看影片、写文字。生活是我热爱的模样,我们每天走在北京老胡同之间,中午寻摸去哪里吃喝,吃完了周围胡同散散步,真正的胡同串子。我们的同事都有点理想主义,大家聊的是听了什么音乐、什么播客,看了什么演出,互相推荐最近可以看看什么新剧。

我是从一个组调换到另一个组,另一个组的老大不知道如何看到我的闪光之处,说服招我进来的老大调去他的组,他的组与视频制作的关系更紧密一些,我当然乐意之极。

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朋友,在这里敢无拘无束地买35一杯的星巴克了,我和同组的另一个同事偶尔会在下午想不出东西的时候溜出去,在胡同的小卖店里买啤酒后,喝一瓶度数很低的再返回去做完工作。这段经历也在燃烧自己,我想我拓展的不只是工作的范畴,更多是个人眼界与世界的范畴。

我以为在这里可以长久,可是也没有,在工作了接近半年的时候,有一日最初很想要我的领导跟我讲,我可能没有通过试用期,我也错愕了,不太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我可能唯有接受这个结果。

接连两次类似的经历,让我这块冥顽不灵的顽石也稍微磨去了一些棱角,我喜欢的事物都抛弃了我,我是喜欢它们,而它们却并不需要我的喜欢。也许我并没有那么“热爱”它们,才没有在它们身上创造奇迹,工作无法给予我的,我就向其他地方追寻,令工作无法左右我与我的生活。

我不求只在一个地方开花后,我觉得我才走出某种困境。所以我非常理解那个妹妹想要寻找热爱之事的那份热情,而生活的残酷真相是:我们更多时候是事与愿违,我们更多时候是存在着某种误解,我们更多时候是或高估或低估了一件事情,我们更多时候也许不需要为什么东西燃烧殆尽。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演出消息,是声音碎片的《直到长出青苔》,从名字我就很喜欢。想这些事的时候,我脑袋里一直在咀嚼这个名字——直到长出青苔。

更早听到“直到长出青苔”,其实来自日本的摄影大师杉本博司的同名书籍。书中大概传递出他的一种创作理念——极慢、极静、极深的凝视。

青苔不会一夜长成,它需要恒久的潮湿、无人干扰的环境,是“时间的痕迹”本身。杉本通过这个意象告诉我们,他愿意在时间非常缓慢地流逝中等待、观察、创造。

「我可以等待一块石头直到长出青苔」意味着一种与世界和解的节奏:不追求立即的回应、不贪图快速的产出,而是愿意等待那些真正值得凝视与思考的事物自然发生。

我很喜欢这个意向,顺手去翻了下声碎为何取这个名字的某些佐证,某个网站上有这样一段“只有滚动的石头,才能不长青苔。而长满青苔的巨石,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是如何保持动静平衡并探索出微妙的运行逻辑的?”

“燃烧”是把生命推向极致,“长出青苔”是把生命交还时间。都不是对错,而是——你何时准备好用哪种方式去生活。你可以在燃烧阶段为热爱奔跑,也可以在青苔阶段沉下来看见更深层的自己。有些人20岁燃烧,30岁发霉;有些人20岁看青苔,40岁才点火。杉本博司式的人生态度,其实是对“烧尽之后”的一种回声式抵达。

这一切都是关于时间的,关于生命的,关于个人历史的。是人要持续不断地躁动,还是安静下来沉寂,看看能长出什么来?是仔细辨认究竟哪种才算生命的真正意义,哪种才算没有白活。流水东去,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不再追问时间如何流逝,追问一些如何在时间里浮沉的事。

如今,我不再只追求燃烧、轰轰烈烈,执意找热爱,不只追求一时的绚丽烟火,只照见我的脸,而想看看经过时间流逝,留下了什么。我的精神是一片人迹罕至之处,但它自己喧闹着、富有生趣的活着,就一切足够,哪怕这个地方,没人来看我,直到长出青苔,但它的内里依然蓬勃、依然旺盛不已。

“莫向外求,但从心觅”。时间流逝,我们不疾不徐地生长。人生肆意生长,肆意翻滚,直到长出青苔。

来源:阿绿酒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