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种类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以制度化形式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5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少年宫,无锡蓝天救援队队员为小朋友和家长讲解AED急救设备使用方法。 新华社发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种类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以制度化形式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推动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型。
近年来,我国以科技赋能筑牢预警防线。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支座,将地震能量隔离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响应;智能防灾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能够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的系统;气象领域“闪信”强制提醒技术,实现预警信息“霸屏”触达,确保临灾指令第一时间传递……实践充分表明,科技正成为防灾减灾的“最强大脑”。科技赋能防灾减灾,就是要构建“空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在重点灾害区加密布设气象卫星、地质传感器、水文监测站,运用5G、北斗定位等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回传;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发语音播报、震动预警等“适老化”终端设备。同时,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应急技术研发,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技术转化效率,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防灾减灾的“硬核支撑”。
防灾减灾不仅是应急之举,更需融入日常生活。日常防范的核心在于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这需要建立“家庭-社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要通过在社区划定“应急互助网格”,明确邻里间在灾害中的互助责任,配套开展年度“安全家庭”评选,以正向激励推动防灾习惯养成,让“人人都是安全员”从口号变为现实。与此同时,推广“社区防灾辅导员”制度,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志愿者组成小分队,定期入户指导家庭风险排查,帮助老年人识别燃气软管老化、指导租户规范用电。在农村地区,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防灾知识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大喇叭”定期播报灾害预警和应对措施。作为社会最小单元的家庭,更应成为防灾“前哨站”。例如,定期检查家庭水电燃气设备、配备应急包、参与社区演练,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筑牢安全防线的基石。
防灾减灾事关每个人的安全。我们要将宣教工作与公众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真正让防灾减灾知识入脑入心,才能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全社会共识。一方面,要实施“精准滴灌工程”。例如,针对青少年,要将防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开发《校园应急手册》和互动游戏;针对老年人,要通过社区广场舞、老年大学等载体,用方言快板、情景剧等形式普及居家防火、防跌倒等知识;针对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节”开展“坝坝会”防灾讲堂,结合春耕、秋收等场景讲解雷电、山洪防范要点。另一方面,打造“体验式”科普场景。在城市商圈、社区公园建设微型应急体验馆,配置地震模拟平台、火灾逃生烟道等设备提供应急技能体验,推广“灾害情景模拟演练”。此外,还要强化社会力量协同,培育专业防灾减灾社会组织,鼓励企业、公益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研发,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宣教网络。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从科技赋能的预警系统到全民参与的宣传教育,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已从“应对单一灾害”转向“系统风险治理”。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更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防灾减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以人民防线守护人民安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