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致死率几乎100%的病,到底怎么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3:31 1

摘要:在一个拂晓微凉的清晨,我在云南大理洱海边散步,忽听一位当地老者对身旁游客提起:“你们城里人怕什么癌症、糖尿病,我们这山里人最怕的,是狂犬病。”

在一个拂晓微凉的清晨,我在云南大理洱海边散步,忽听一位当地老者对身旁游客提起:“你们城里人怕什么癌症、糖尿病,我们这山里人最怕的,是狂犬病。”

此话一出,年轻游客一愣:“狗咬一口,最多打一针嘛,至于吗?”老者摇头苦笑:“打一针?晚了,那是一条命的事。”

是的,有一种病,一旦发作,几乎百分之百死亡——它就是狂犬病。

在这个科技飞速进步、疫苗普及率逐年提升的时代,狂犬病仍像一把古老却锋利的镰刀,悄无声息地割下每一个掉以轻心者的生命

你可能以为它离你很远,只有在偏远山区才会发生;但事实上,每年在我国,仍有数百人因此丧命。致死率几乎100%,而且一旦发病,几乎无药可救。

那么,这种让古今中外无数医学家束手无策的疾病,到底是怎么缠上人的?我们又该怎么防?

你知道吗?狂犬病并不总是凶神恶煞地扑向人类,它往往是悄悄潜伏,以最温柔的方式靠近你。它藏在一只撒娇的小猫的爪间,藏在一条街头流浪狗的舔舐中,甚至藏在某个你以为“很健康”的宠物身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悲剧家庭的真实写照。

有人以为,只要没被咬破皮就不用担心;有人以为,狗打过疫苗就万事大吉;更有人以为,狂犬病只是个传说,离我们很远。这些认知,正是狂犬病致命的温床。

在医学上,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抓伤、舔舐伤口等方式传播。

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寄宿在局部组织,然后沿着周围神经缓慢向中枢神经系统进攻,最终导致脑炎,病人会出现恐水、怕风、抽搐、精神错乱,直至呼吸停止。

整个过程可能在数天、数月甚至一年后才突然发病,但一旦发作,几乎100%死亡。

这正是狂犬病最残酷的地方——它给了你“没事”的假象,却不给你“补救”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一个真实的案例。2018年,广西某县,一名初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邻居家的小狗轻咬了一口,皮肤未破,仅仅红了一块。

他并未就医,也没有告诉家人。两个月后,孩子开始发烧、头痛、怕风怕光,家人以为是普通感冒,送去县医院。直到出现间歇性狂躁、吞咽困难和恐水症状,医生才紧急转诊。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这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报告的狂犬病死亡病例中,超过90%未及时接种疫苗或处置错误。

我们的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疫苗”,而是“有没有警觉”。

你以为被狗咬才叫危险?错。

猫、狐狸、蝙蝠、黄鼠狼、甚至老鼠,理论上都可能传播狂犬病病毒。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生态环境复杂的地区,野生动物是病毒的重要储存宿主。

猫咪的抓伤、狗狗的舔舐、蝙蝠的不经意接触,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开端。

有人觉得“我的狗猫从不出门,很干净”,但你无法控制它们有没有接触过携带病毒的动物。病毒不会因为你爱你的宠物就放你一马。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问:我们到底该怎么防?

第一,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哪怕皮肤未破,都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和肥皂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处理伤口、接种疫苗。

“第一针当天打,其他针按时补齐”,不能中断,也不能擅自延后。

第二,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即便是自家宠物,只要接触方式可疑,也必须处理。

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不等于安全期。

第三,对动物进行定期疫苗接种,家养宠物一年至少一次,流浪动物则需由政府部门加强管理。

第四,提升公众意识,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应加强对儿童和老年人的防护教育。

但预防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事。作为一名长期研究营养心理与社会健康干预的从业者,我注意到一个被忽视的层面:“危险感知”的心理机制。

很多人对狂犬病的反应不是“害怕”,而是“麻木”。为什么?因为它不像癌症那样广为人知,也不像高血压那样天天听说,它太稀有,以至于被误以为是“别人的病”。

这就像早年间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一样,“离我远”“我不会得”“我不去乱来”——这些心理屏障反而成了传播的温床。

心理上的盲区,比病毒本身更难防。

在一次健康干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对狂犬病防治知识掌握最全面的人群中,其实并不是医生,而是曾有过“被咬经历”的普通市民。这种“血的教训式”学习方式代价极高,说明我们的健康传播还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把狂犬病防治常识,像普及交通安全那样,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开始灌输。

“被咬不是小事,疫苗不是选项,处理不是拖延。”

养宠热潮持续升温,而狂犬病的防线也在悄悄被侵蚀。

很多网红博主抱着猫狗在山林野外拍视频,却未必知道那只看似温顺的动物是否接种过疫苗;也有父母放任孩子和小动物亲密接触,却没教他们如何自我保护。这种“文明养宠”缺失的后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

当然,医学也在进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DNA疫苗等领域取得初步成果。

中医药方面,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疯狗咬人”后的草药疗法记载,现代研究也在尝试中西结合缓解神经系统损伤,但这些都还远远不能替代疫苗的前期预防作用。

“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狂犬病最好的治疗,始终是预防。

我们可以对抗病毒,但无法对抗“无知”。我们可以研发疫苗,但难以唤醒“侥幸心理”。

狂犬病的致死率不是警钟,是通牒。它不容你迟疑、不许你冒险、不等你后悔。

它用一种最不讲理的方式提醒我们: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一次次正确选择的总和。

所以,下次你看到邻居家的小狗奔来撒欢,你还敢毫无防备地伸出手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防治指南》《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狂犬病防控形势与策略探讨》,《健康报》《中国预防医学年鉴》2021年卷《中国宠物疫苗接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