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许多文艺作品、体育赛事中,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往往得到更直观的呈现,凭借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迹,残疾人也因此获得来自全社会的尊重和鼓励。(摄影 张和勇)
▲在许多文艺作品、体育赛事中,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往往得到更直观的呈现,凭借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迹,残疾人也因此获得来自全社会的尊重和鼓励。(摄影 张和勇)
文明的长河奔涌不息,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激荡回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发轫于《周易》的生命哲学,历经三千年岁月,早已熔铸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在历史长卷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今天,当我们说起自强,不只是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呼唤,更是一种挣脱生命桎梏的象征,是8500万残疾人以残缺身躯丈量生命高度的写照。从知命不惧到勇于挑战,从个体奋斗到引领群体,从街巷社区到国际舞台,残疾人用自身的奋斗故事不断拓展自强精神的时代维度,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留下对生命价值的独特认知:肉体或有缺憾,但精神永立。
中国上古神话诞生于古人对天地万象的猜想与解释,这些传说虽披着奇幻外衣,内核却与勇敢、自强、真诚、正直等品德互相呼应。陶渊明有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当少女化身精卫鸟以喙衔石,决定填平沧海,当刑天失去头颅以脐为口,依旧挥舞着武器而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便已渗入血脉。
此后在中华文明史的演进中,自强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所推崇并孕育的精神品质。先秦时期,儒家以“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倡导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其本意是要有奋进的人生态度。墨家同样重视积极有为的思想,在《墨子·非命下》中有这样的观点:“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此外,还有“强者必治,弱者必乱”“强者必荣,弱者必辱”等论述,无一不在强调自强的重要性。
这种品格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具象: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苏武北海牧羊的坚守,文王囚中演《周易》的智思,屈原放逐赋《离骚》的忧国忧民,无不彰显着逆境中奋起的民族气节。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民族精神的激励作用更加凸显。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下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军长征的一组数字:368天的长征路,有235天是白天行军,18天是夜间行军,5000英里的长征路,平均114英里才能休息一次。翻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这些具有传奇性的故事只是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冰山一角,历史长河中,还有不少自立自强的残疾人,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苦,让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力量。
孙膑断双足仍成兵法大家,司马迁遭腐刑而著《史记》,徐霞客拖着病腿走遍三山五岳,书写出地理史诗《徐霞客游记》,盲人阿炳一生曲折悲凉,却谱写了旷世经典《二泉映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老训示,在残疾人身上得到了更生动的诠释。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神话传说到当代实践,从圣贤哲思到凡人壮举,自强不息始终是中华文明赓续的血脉,也是每个平凡生命的倔强生长,它淬炼于历史长河,也贯穿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历程,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
在当代社会,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依然熠熠生辉,它内化为一种生活智慧、人生态度、价值追求,融入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从担心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到积极投身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实现了从救济抚恤到平等参与的范式转变,残疾人生活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他们积极拥抱生活,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展现出自强不息的时代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残疾人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突破身体障碍,走向社会,激励一代代残疾人努力奋斗。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精神的生动实践。(摄影 张和勇)
1984年,在第七届残奥会上,为中国获得第一枚残奥会金牌的平亚丽是一位无法用双眼感知多彩世界的盲人。她之所以能挺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岁月,靠创办3家按摩店自强自立,源于一个看似简单却让人震撼的信念——一定要像健全人那样生活。
有人说,“生活就是要面对无数次抉择”,而残疾人对生命认知的转换比常人更加艰辛。所谓的“身残志坚”,也并非天生不怕苦不知疼,而是在漫长岁月中重新拥有勇气,用强健的心灵托举起残缺的身躯。
1991年5月,为集中展现残疾人正面而积极的形象,首次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此后,在 1997年、2003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又召开了共计6次全国自强模范与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至今已有数千名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获此殊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1年,首次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对张海迪、吴运铎等优秀残疾人的典型代表进行了表彰,向社会集中展示了残疾人的风貌与风采。
首届自强模范的评选源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后社会文明进步与人文关怀觉醒的产物。这届自强模范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也有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新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高位截瘫却心系残疾人事业的张海迪,以音符点燃生命之光的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他们用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向社会传达着“命运无法选择,面对命运的态度可以选择”的积极人生观,激发了更多残疾人奋发有为的热情。
“我从没把自己当过残疾人!”43年前的一天,吉林长春的通信技术员王树明在延边安图老家帮父母盖房时,被突然倒塌的山墙砸中,当即失去了知觉。送至医院后,医生将两头带钩的不锈钢板,用螺丝固定在他的胸椎和腰椎上,告诉他“以后都站不起来了”。
彼时,王树明刚满29岁,他从报纸上读到吴运铎、麦贤得等身残志坚的英雄人物故事,心中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此后在轮椅上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回到工作岗位后,王树明用顽强的毅力攻破一项项通信技术难题,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还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关注残疾人生活中的难题和困境。
从意外受伤致残到战胜困难,从完成三大项重要电信科研课题、参与近百项科研项目到为保障残疾人权益多方奔走,王树明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感染了很多人。2003年,王树明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并在第三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进行了个人事迹演讲。彼时场下掌声雷动,那是在超越“身残志坚”的悲情叙事后,对生命多样性的礼赞。
随着多次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的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一批又一批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残疾人优秀代表脱颖而出。他们分布于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军事等各条战线上,更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他们用朴实有力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有一幕曾令全世界动容:视障运动员李端在黑暗中摸索了将近一分钟,终于将手中的火炬成功插入主火炬台。这漫长的一分钟里,没有人催促和不耐烦,观众始终以加油声和掌声鼓励着李端。李端只是8500万分之一,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在奋力逐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自1991年表彰第一批全国自强模范至今,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荣誉,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影响了几代残疾人的人生追求。“模范”,是一种“示范”“楷模”的价值导向,意义在于让社会学习和弘扬自强模范身上的精神品质。在自强精神的引领与影响下,一代代残疾人向他们看齐、向自强精神致敬,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强精神。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强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身体力行,由个体奋斗带动周边群体自强自立,激励普通人也能有所作为。由此带来的变化是,“老楷模”风采依旧,“新模范”谱写新曲。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奋斗路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凭借奋斗的决心和毅力,从个人创业到带动群体就业致富,托起残疾人的幸福生活。(摄影 张和勇)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让残疾人群体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同时我也想把关爱、信任、接纳、尊重、平等的助残理念传达给每一个人。”李楠原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团委书记,2003年因车祸截瘫。康复后,李楠重新回归社会,投入残疾人事业和社会服务中。
从北京残奥会到北京冬残奥会,14年间,李楠的身份在不断变化着,从普通志愿者到五星级志愿者,从朝阳区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到北京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她对助残志愿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影响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成为志愿者。
左腿高位截肢的杜诚诚是一名武汉基层社区残疾人工作者,考虑到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她主动担任社区“盲人电影专场”讲解员。15年里她为盲人讲了三百多场电影,为八十多部电影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讲解稿,通过网络直播,还有近百万人看过她网络直播讲电影。
2023年10月28日,在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闭幕式中,杜诚诚为视障儿童描绘主火炬熄灭的情景,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当天晚上,杜诚诚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感恩,感激,感谢,从社区会议室到亚残运会的讲述。”
还有“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用一双手、一双脚与当地村民同步奔小康;游泳运动员夏江波在退役多年后,又加入皮划艇队,踏上了新的征程;罹患渐冻症的蔡磊,组建科研团队、致力公益事业,为攻克绝症、关怀罕见病患者不懈努力……
这些新时代残疾人自强的故事,展现出这一群体从“被看见”到“被需要”的身份蝶变,他们努力打破社会偏见,用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走向更丰满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时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殷切的话语鼓舞着千千万万残疾人奋发有为,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们以精彩的表演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街巷里弄中,残疾人专职委员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公益事业和社区治理,帮助他人排忧解难;在创新创业的平台上,不少残疾人创业者在节能环保、高新科技等多个行业领域勇毅笃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强精神还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但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在这条不停息的精神长跑中,每个拼搏奋斗的生命都在为民族精神图谱增添新的坐标,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