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晨曦洒向重庆巫溪红池坝的云海,一架固定翼飞机划破天际,载着游客穿梭于群山之间;当内蒙古野狼谷的草原上,人们盘旋飞行目光随着羊群流动;当叠石花谷的奇峰异石成为航拍镜头中的绝美画卷————这些场景不仅勾勒出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图景,更揭示了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中国
编者按:
当晨曦洒向重庆巫溪红池坝的云海,一架固定翼飞机划破天际,载着游客穿梭于群山之间;当内蒙古野狼谷的草原上,人们盘旋飞行目光随着羊群流动;当叠石花谷的奇峰异石成为航拍镜头中的绝美画卷————这些场景不仅勾勒出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图景,更揭示了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中国低空经济,正从政策蓝图加速驶向现实。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国务院《创新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实施意见》更明确指出,到2027年要形成一批可复制的低空应用场景,培育新兴产业链。政策东风与市场潜力的双重加持下,这片“空中蓝海”已成为资本与技术的竞技场,就在近日,蜜蜂低空刚刚完成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行业领先的早期风险投资机构阿尔法公司领投。
然而,与庞大的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至今未能突破的“最后一公里”困局:技术瓶颈、场景割裂、商业模式难闭环,如同一道无形天堑,横亘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而在这场攻坚战中,一家成立仅13个月的低空场景服务商——蜜蜂低空,以文旅为切口,用一场“先让产业转起来”的实践,为行业撕开了一道突破口。撬动了一场低空经济的“场景革命”,也为行业的破局写下了关键注脚。
技术焦虑与场景荒原
现实之困
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飞行器,正深陷“能量焦虑”。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不足、主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载重普遍低于500公斤、续航不足1小时……技术短板直接导致飞行器难以规模化应用。
另外,行业对“技术完美论”的执念。许多企业将资源倾注于飞行器参数的极致优化,却忽视了用户需求的真实触达。高昂的研发投入与微薄的市场回报形成剪刀差,即便头部企业投入巨额研发,单机年运维成本仍高达百万,年营收却不足30万元。让大量项目尚未起飞便已折戟。
低空经济宏大叙事背后还有残酷的现实。德国Volocopter、美国Joby Aviation等明星企业接连退市,eVTOL赛道泡沫拥;商业闭环遥不可及。技术瓶颈首当其冲: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不足、飞控系统智能化水平有限,导致载人飞行器难以规模化应用。政策层面,空域审批涉及军方、民航、地方政府多方协调,流程复杂如迷宫。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场景的荒芜,无人机物流、城市通勤等“未来场景”看似性感,但离大众生活太远;而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B端需求虽真实存在,却因行业分散、标准缺失难以规模化。
事实上,全国仅0.1%的A级景区布局低空观光,通航、农林、应急、物流等领域几近空白。
一位从业者曾自嘲:“我们手握飞行器,却找不到让它飞起来的理由。”场景的碎片化不仅割裂了市场需求,更让企业陷入“单点作战”的困境——缺乏规模化场景支撑,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转化为商业价值。
低空经济陷入尴尬境地:上游技术实验室化,中游生产高投入低产出,下游场景碎片化。行业亟需一个“连接器”,将技术、政策与市场串联成生态。
破局者逻辑
用特定场景组装撬动产业齿轮
“与其等待技术完美,不如先让产业转起来。”蜜蜂低空创始人赵敏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家公司的底层逻辑。这位曾操盘百亿互联网营销、运营5800万私域用户的连续创业者,将在线教育领域的“流量思维”与低空经济的场景需求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破局路径。
在新疆魔鬼城的丹霞地貌上空,一架形似巨大蜻蜓的飞行器轻盈掠过。机翼展开9.6米,载重400公斤,无需跑道,降落伞材质的机翼让它即使在失去动力时也能安全滑翔——这是北航研发的“蜜蜂”系列超轻型飞机。蜜蜂低空将其引入全国110多个景区,定价499元、飞行5分钟的低空观光项目,成为游客“来都来了”的必选体验。
这一选择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商业智慧。景区是一个天然的低空试验场——人流密集、场景封闭、审批相对简单。蜜蜂低空以“轻资产联营”模式切入:景区无需购买飞机,只需开放场地;蜜蜂整合飞行器供应商、解决空域审批、运营机组,与景区分成收入。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商业模式,却跑通了35%的毛利率,单季营收突破百万。
在重庆巫溪红池坝景区,游客只需扫码预约,即可登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固定翼有人机,以鸟瞰视角饱览云海奇观。这种“低固投、轻基建、易转场”的机型选择,让蜜蜂低空将新景区上线周期从行业平均45天压缩至72小时。高频刚需的旅游场景与灵活调度的运营能力结合,创造出单机日执飞60余次、季度营收破百万的行业标杆——这一成绩不仅验证了商业模型的可行性,更让“低空+文旅”成为可复制的标准化场景。
但蜜蜂低空的野心不止于此。每一次飞行轨迹都被转化为数据燃料,通过AI模型和产业知识图谱,为场景运营提供精准决策支持。这些数据未来还可反哺上游供应链,助力飞行器制造商改进设计。“我们连接真实场景与产业链,让每次飞行都成为行业进化的阶梯。”赵敏解释道。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流量运营能力。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精准触达目标用户,结合数据画像匹配需求场景;在APP中构建社群生态,以直播体验增强用户粘性,以会员活动提升复购率。这套曾在在线教育领域创造6倍ROI的方法论,正为低空经济注入流量活水。
从单点爆破到生态共建
万亿市场的组装逻辑
蜜蜂低空的实践,本质是一场“场景组装”革命。
在文旅领域,其已覆盖23省110多个头部景区,触达1.2亿年客流量;在电力巡检场景,无人机解决方案将效率提升50%;在支线物流领域,物资配送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在森林防火监测中,预警准确率达大幅提升。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一套标准化场景运营模式的快速复制能力——将成熟技术模块化,像拼积木般适配不同需求。
而未来的布局更显战略纵深。蜜蜂低空计划一年内拓展四大核心场景:深度融合AI的智能巡检体系、覆盖偏远地区的“低空物流高速路网”、整合5G的立体化城市安防系统,以及定制化高端消费服务。与此同时,其打造的产业平台“低空智联”已接入800多家无人机企业,对接上下游1500余家供应商,通过开放生态聚合行业力量。
财务预期同样令人振奋。赵敏透露,未来一年平台撮合交易额将突破亿元。这一目标的底气源于双重盈利模式:场景运营直接创造现金流,数据服务和流量赋能则从产业链抽佣。
结 语
蜜蜂低空的实践,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一条破局路径——以场景运营为枢纽,撬动上中下游的产业共振。
上游: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北航的“蜜蜂”飞机诞生于1982年,四十年来因缺乏应用场景几近沉寂。蜜蜂低空将其引入景区观光,不仅激活了国产飞行器的生命力,更反向推动技术迭代。例如,景区高频次飞行积累的数据,为飞控系统优化提供了真实样本。这种“市场牵引技术”的逻辑,打破了实验室与商业化的鸿沟。
中游:从“造飞机”到“搭货架”
蜜蜂低空不自研飞行器,而是搭建“低空服务货架”,接入1500余家产业链企业。景区需要直升机?平台匹配罗宾逊R44供应商;电网需要巡检无人机?极飞、大疆随时待命。这种“产业路由器”模式,让整机企业专注于生产,运营商聚焦场景落地,形成分工协同的生态。
下游:从“孤岛场景”到“数据飞轮”
每架“蜜蜂”飞行后,用户扫码领取电子证书,数据沉淀至私域流量池。当低空观光的数据飞轮转动,应急救援、支线物流等场景的拓展便水到渠成。
蜜蜂低空的实践智慧远超商业层面。
首先,它证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低空经济无需等待“完美技术”,关键在于找到需求与供给的连接点。这种务实主义,可以倒逼上游供应链加速技术迭代。
其次,它开创了可借鉴的产业范式:通过开放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蜜蜂低空正在打破“单打独斗”的行业困局。其“模块化产品思维”将技术、场景、运营解耦重组,让中小厂商也能快速接入标准化解决方案。这种生态共建模式,或将成为低空经济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推手。
事实上,低空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距离,而是思维范式的跃迁。当飞行器不再困于参数表格,当数据流开始驱动产业齿轮,当万亿市场的蓝图因场景创新而徐徐展开——行业的真正价值,或许正如赵敏所言:“我们不是造飞行器的人,而是让飞行器被需要的人。”
来源:深度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