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反制技术的五个领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4:33 1

摘要:近年来,无人机已经成为战场上的新宠儿,无论是小范围武装冲突,还是大规模军事对抗,无人机充斥在战场的各个角落,在侦察情报、信息传输、火力打击、支援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无人机带来的新威胁新挑战,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发无人机反制技术及武器装备

近年来,无人机已经成为战场上的新宠儿,无论是小范围武装冲突,还是大规模军事对抗,无人机充斥在战场的各个角落,在侦察情报、信息传输、火力打击、支援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无人机带来的新威胁新挑战,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发无人机反制技术及武器装备,力求在预警探测、综合干扰对抗、软硬杀伤等方面,构建远近衔接、高低互补的立体防御体系,有效拒止无人机攻击。

一是探测识别技术。无人机之所以有较大的突袭成功率,原因之一在于其很难被探测识别。为提高对各类无人机的探测能力,减少雷达虚警漏警概率,应用和发展主被动融合探测技术、分布式组网技术、雷达杂波抑制技术十分必要。

主被动融合探测技术,即综合集成主动有源探测与被动无源探测各类技术,利用电磁波反射、光学成像、热辐射、噪声监测等手段,对无人机外在特征、飞控特性、电磁频谱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侦察探测,实时将信息接入数据库匹配印证,实现对无人机尽早尽远感知识别。分布式组网技术,即在远中近程、高中低空梯次部署警戒雷达,组网协同配置,灵活调整工作状态,从不同空域、不同地域、不同频域密切监视进入防御圈的大中型无人机及识别跟踪低空小型无人机,通过信息全时共享,准确研判目标威胁。

雷达杂波抑制技术主要针对“低慢小”类无人机。“低慢小”类无人机具有低空飞行、慢速巡航、尺寸较小的特点,极易与复杂环境中各类背景杂波相混淆,识别难度较大。这类无人机经改装后很容易成为攻击性武器,监管不力时会对国家空防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雷达杂波抑制技术运用包括动目标显示与检测、空时自适应处理等技术,可从反馈的雷达信号中消除或减少杂波成分,提高雷达分辨率及信号对比度,从而改善跟踪和识别的效果。

二是干扰阻断技术。无人机的自主行动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高度依赖无线通信,受尺寸影响,其内部电子系统相对简易,电磁防护能力不足。针对性使用相关技术,干扰阻断无人机与控制站、通信中继节点之间的网络连接,可有效限制无人机作战效能。

电磁干扰技术,即通过侦测无人机或通信平台的电磁辐射特征,判定目标通信链路的工作频点,主动产生干扰带宽或与通信带宽相当的噪声干扰信号,阻塞网络传输通道,使无人机无法及时准确地接收控制指令、回传侦察信息,迫使无人机迫降或受控返航。导航干扰技术,通过发射大功率的同频信号干扰无人机的导航定位信号,使无人机无法连续有效地接收卫星导航信息而悬停或被迫返航,或仅依靠自身的惯性导航系统工作,致使累积误差逐步增大,测绘精度显著降低。

此外,可以采用伪装干扰技术反制敌方的无人机。主要是模拟周边环境,在防御阵地布设大量伪装网、角反射器等伪装器材,实施烟幕遮障或涂覆隐身涂料,以改变重要目标的激光传播特性或光学特性,干扰无人机侦察探测。同时可通过雷达交替开机、工程适时佯动实现对无人机的诱导欺骗,降低被无人机侦察和打击的概率。

三是链路攻击技术。尽管利用干扰阻断技术可对无人机网络通信和导航制导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于抗干扰能力较强的无人机,往往还需要运用链路攻击技术对其通信协议进行解码破译或通过无线网络植入干扰指令,以实现对无人机的控制和破坏。具体而言,包括导航欺骗技术、信号劫持技术与黑客攻击等手段。

导航欺骗技术,无人机导航一般是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雷达波的时间差来定位目标位置,针对此特点,在接收无人机电磁信号的基础上,可使用专门的电子设备对电磁信号进行时间和多普勒调制,将无人机导航定位到欺骗信号所指定的位置。信号劫持技术,通过解析无人机链路信号和通信协议,与先期积累的各类无人机的遥控信号进行比对,在对抗时快速实现机型识别、协议匹配和指令植入,实现对无人机的控制权。黑客攻击技术,利用无人机系统总线的漏洞,针对其数据传输、地址存储、指挥控制中的某一特定应用,通过篡改数据、植入错误字段或向程序缓冲区写入超出其容量的数据,使无人机系统崩溃或执行恶意代码。

四是高能毁伤技术。对于无人机的反制,除了应用网电干扰类技术进行软杀伤外,还可结合硬摧毁措施予以打击,其中高能激光、大功率微波和粒子束等新概念新机理毁伤武器及其技术原理,已成为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研究发展的重点。

高能激光技术,是利用高功率发射器产生高能激光束,直接定向作用于无人机机体,对其内部电子器件及各类传感器进行烧蚀破坏,具有“发现即打击”的效果,且附带损伤较小。大功率微波技术,即向无人机来袭主要方向发射大功率微波,以高强电磁波作为武器侵入无人机各类电子系统,干扰卫星导航定位,瘫痪网电信息链路。相较于高能激光,大功率微波的作用范围更广,且无需精确跟瞄,战场上更适用于对抗无人机蜂群的袭击。粒子束武器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加速器将粒子(电子、质子、离子等)加速至接近光速,形成极高能量,并以电磁场控制粒子束的作用方向,利用粒子束高速撞击目标产生热效应或机械应力以破坏其结构,或通过带电粒子穿透无人机电子设备,引发电离辐射效应摧毁目标。

五是火力拦截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的防空模式,以火力拦截对抗无人机攻击仍然是最常用的防御手段,也是防御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防空手段也融入了新兴技术,如精确制导技术、智能火控技术、弹炮一体技术等,有效提升了传统武器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态势感知、目标识别和火力打击能力,在防御无人机方面已然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精确制导技术,通过建立包含战场环境、目标特征、防御能力、作战指令等信息的战场数据资源池,以网络信息为基础、数据算力为驱动、系统集成为依托,各装备节点基于信息反馈灵活选择探测制导方式、突防手段、引爆方式等,从而赋予制导弹药动态自主的行动能力和精确控制的打击能力。智能火控技术,指反无人机平台及智能化火炮武器系统在目标感知与识别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计算和数据挖掘,研判敌方无人机作战特点和战术意图,针对性地快速完成敏捷弹药装填及毁伤概率计算,进而实现地面阵地火力的智能分配和协同打击。弹炮一体技术,主要应用于现代近程弹炮结合防空系统,集成了目标探测技术、跟踪制导技术、火力控制与毁伤技术等,通过模块化设计及系统性集成,能够实现对目标的主动搜索、自动识别,以及多目标跟踪和弹炮协同杀伤。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5月12日第6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