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清晨,雷军这条微博让全网瞬间炸锅。毕竟,这位以劳模著称的CEO上一次公开示弱,还是小米手机销量被友商反超时。
作者 | 孙明
来源 | 营销报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图源:微博@雷军
5月10日清晨,雷军这条微博让全网瞬间炸锅。毕竟,这位以劳模著称的CEO上一次公开示弱,还是小米手机销量被友商反超时。
但这次,压垮雷总的不是手机,而是他押上全部声誉的造车项目。
小米SU7 Ultra正因“虚假宣传”被300多名车主围剿退车,连带“马力阉割”“质量垫底”等争议,把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暴眼。
4.2万选装的碳纤维
成智商税了?
小米SU7 Ultra这款被寄予厚望的高端车型,本应是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王牌”,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近日,多名SU7 Ultra准车主组建了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的人数已超过300人。而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正是车辆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把时间线往前拉,今年2月26日,小米汽车官方发布答网友问,其中提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2个贯穿风道,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且原型车在发布会上有真实风道图片展示。
图源:小米汽车
雷军在直播中也曾强调:“我们不能只做个外观,所以我们内部的东西也都要改”;3月2日,雷军在微博发布“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 ,虽6小时后修改表述,但仍提及内部结构改动。
图源:微博@雷军
这些宣传语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不少人被其高性能的描述所打动,纷纷支付额外费用选装这一配置,并满心期待地等待约两个月的交付期。
然而,4月底,当首批车主满心欢喜地提车后,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有车主亲自拆解后发现,所谓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除了外观上的两个开孔,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模一样,只多了一个支撑的塑料板。
更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进行测试,盖在上面的纸巾毫无反应,这也证实了车主们的怀疑——这个高价选装的前舱盖似乎只是个装饰品,与宣传的强大功能相差甚远。
图源:微博
一时间,车主们的愤怒被点燃,多名SU7 Ultra准车主组建了维权群,据第一财经报道,进行无损退车维权的人数已超过300人。
车主刘衡(化名)表示,自己当初就是被官方宣传吸引,花费4.2万元选装,还等了两个月,结果却大失所望,“花高价买到的只是一个装饰性的机盖,而非起初宣传的功能,这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和不满,在5月7日晚间,小米汽车就发布了《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问题致歉,并给出了补偿方案。
小米汽车表示,未交付的订单可以进行改配,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改回铝制前舱盖;对已提车用户和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
图源:小米汽车
但这个方案并没有让消费者买账。
对于未交付订单的车主来说,改配意味着要重新排队等待,等车时间可能长达30至40周,这无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而对于已提车和锁单用户,2万积分的价值大约仅为2000元,与碳纤维前舱盖4.2万元的选装价格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补偿力度远远不够。
车主们觉得自己被“忽悠”了,于是现下才要求小米汽车接受无损退订,或者给出一个更有诚意的解决方案。
在这次事件中,小米汽车在宣传上显然犯了不少错。
其一,夸大功能。原本宣传的“双风道高效导流”“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等功能,在实际产品中并未完全实现,让消费者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其二,信息表述模糊。在宣传过程中,没有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具体功能和实现条件进行详细、准确的说明,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而且,在发现问题后,小米汽车没有及时、主动地与消费者沟通,而是等到舆论发酵后才给出解决方案,这也让消费者对其诚意产生了怀疑。
质量榜"反向夺冠"
小米的多重暴击
除了深陷“虚假宣传”外,小米汽车近期还有一件烦心事。
在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的一份汽车质量榜单,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中,小米SU7以239分的成绩排名垫底,这一结果无疑让小米汽车和广大米粉们感到十分尴尬。
图源:中国汽车质量网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消费者感到十分惊讶,毕竟小米SU7自上市以来,凭借出色的外观和性能,收获了不少粉丝,大家都没想到它的质量排名竟然如此靠后,甚至不如被网友调侃为“杂牌”的奔驰EQE、宝马i5。
这份榜单的权威性如何呢?
中国汽车质量网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的国内首家官方汽车质量投诉平台,也是全国汽车产品缺陷线索监测协作网的发起单位,从背景来看,还是比较有公信力的。
据了解,该榜单是以中国汽车质量网投诉大数据平台为依托,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汽车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指南》《家用汽车产品严重安全性能判断指南》为参考依据,综合各车型的投诉故障、缺陷风险、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五个维度,并参考权威调研机构的评测数据,以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的。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对榜单提出了质疑。
他们翻出投诉内容后发现,里面包含了一些与实际产品质量无关的因素,比如“误把油门当刹车索赔”“提车晚要求赔偿”等,这些非质量问题被纳入评分,难免会影响榜单的公正性。
有米粉直言:“这明显不合理,不能因为这些就把小米 SU7 的质量说得这么差。”
但无论榜单是否存在争议,小米SU7在质量方面存在问题,这是不可忽视的。
从投诉数据来看,小米SU7在一些关键部位和系统上,确实出现了不少故障。
比如,部分车主反映,车辆的电气设备存在故障,中控屏幕会出现死机、黑屏的情况;还有的车主表示,车辆的底盘悬挂系统也有问题,过减速带时,会有明显的异响。
虽然销量高可能会导致投诉量相对增加,但如果质量过硬,投诉率应该不会太高。这也提醒小米汽车,在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产品质量的把控,毕竟质量才是产品的生命线。
营销先行?产品才是王道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不难看出,小米汽车似乎陷入了一个“营销先行”的怪圈,过于注重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回顾小米汽车的营销历程,不可否认,其在宣传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从雷军亲自站台,到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到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小米汽车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让小米SU7系列在上市后迅速获得了高人气,仅用230天就实现了10万辆车下线,创造了新车企销量最快达到10万辆的纪录。
但当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华丽的宣传语和亮眼的销量数据上移开,聚焦到产品本身和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时,却发现了不少问题。
就拿小米通过OTA更新将SU7 Ultra马力从1548匹限制在900匹来说,小米汽车将大马力作为卖点之一,且并没有提前告知消费者这一限制,如今突然新增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这意味着,车主只有在指定赛道达到官方建议成绩,才能解锁排位模式,使用完整的1548匹马力。
图源:小米汽车
这无疑让车主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有一种“花钱买了个阉割版”的感觉。
在汽车行业,营销固然重要,但产品才是立足之本。
消费者购买汽车,不仅仅是为了品牌和宣传,更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如果企业过于注重营销,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打磨,最终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近日在一档访谈节目中的言论,或许能给小米汽车以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些启示。
尹同跃表示,很多国内车企和传播“胆子太大了”,国内有些企业成立不到6年时间,就能造出来好多车,“这个对我们来讲是不太理解的”。
虽然他没有直接点名,但明眼人都能听出,这番言论多少是在影射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一些造车新势力。
与那些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传统车企相比,小米造车的速度确实堪“神速”。从2021年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到2024年SU7上市即卖爆,再到2025年靠“纽北最速四门车”噱头冲高端……
这或许就是尹同跃所说的“胆子太大”的表现。
但造车毕竟不是造手机,它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
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呢?
站在维权车主与质量黑榜的十字路口,雷军或许该重新理解“发烧”的涵义。
当信仰变成陷阱,当极致性价比沦为公关危机,这场由SU7 Ultra引发的信任雪崩,本质上是对整个行业营销过度的审判。
在这个重新洗牌的智能汽车时代,唯有把用户当人而非流量,把安全当底线而非卖点,才能真正让“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不至于变成“人生第一次维权的车企”。
来源:营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