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暗杀之时,利希慎还不满50岁,对于他的突然死亡,最悲痛的当属其4个妻子以及15个子女,尤其是他留下的半片铜锣湾,更是让外界好奇,这个家族是否会因财产争斗而四分五裂?
1928年4月30日,香港中环的繁忙街头突然响起三声枪响,身为香港首富的利希慎应声倒地,血染街砖,这一幕震惊了整个香港社会。
从17岁孤身闯入香港,到建立起一个商业帝国,利希慎仅仅用了32年时间,可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一代商业大亨却突然死于枪杀,可谓是疑点重重。
被暗杀之时,利希慎还不满50岁,对于他的突然死亡,最悲痛的当属其4个妻子以及15个子女,尤其是他留下的半片铜锣湾,更是让外界好奇,这个家族是否会因财产争斗而四分五裂?
提到利希慎家族,不少香港老一辈的人会提到两点,一个是鸦片,另一个是铜锣湾,作为利希慎家族的领军人物,利希慎在香港也被称为“一代烟王”,不过,这实在不是一个什么好名头。
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想要了解利希慎这个人,了解利希慎家族,就不得不从利希慎的父亲一辈说起。
1879年,利希慎出生在了夏威夷,并没有生在中国的土地。
一个广东人,为何会在夏威夷出生?这一切还得从利希慎的父亲利良奕说起。
利良奕本来只是广东新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也一直想找个发财致富的机会。
那个时候是光绪五年,中国的掌权者是慈禧太后。
当时最流行的,就是去“美国淘金热”,大家纷纷趋之若鹜,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居民,去往美国寻找致富机会的人数不胜数。
兄弟俩是幸运的,靠着这股“淘金热”,他们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当时美国人对中国人是很排斥的,中国人在当地特别不受待见。
所以利良奕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回到香港,利良奕开了间小百货公司,生意么,过得去,但也就那样,老利这人啊,骨子里就不是安分的主儿。
那年头的香港,还是英国人的天下,有门生意,官府“默许”,利润高得吓人——鸦片,这玩意儿是个祸害,可挡不住白花花的银子诱人,不少人靠着它发了横财,利良奕眼光一转,也扎了进去。
利希慎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脑子灵光,又进了当时香港数一数二的皇仁书院,结交的都是非富即贵的子弟,老爹的胆子,他有,老爹没的野心,他更有,所以一毕业,他没几年就把家族的鸦片生意玩得风生水起,简直是无师自通。
别以为他是电影里那种打打杀杀的古惑仔,但人家可是穿长衫、喝洋酒,把烟土生意做到金字塔尖的“斯文豪横”,凭着过人的手腕和深厚的人脉,利希慎几乎垄断了全香港的鸦片买卖,年纪轻轻就成了首富,江湖人称“鸦片大王”,这个时候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家族也跟着枝繁叶茂。
那时候利希慎一口气娶了四房太太,生了十五个娃,一个庞大的家族帝国雏形初现,可这烟雾缭绕的财富,就像带着刺的玫瑰,看着风光,实则扎手,暗地里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就在利希慎的鸦片王国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女人的出现,悄悄给这个家族的未来埋下了最重要的定海神针。她就是利希慎的大太太,黄兰芳。
黄兰芳可不是一般养在深闺的女子,她出身商贾世家,娘家也是做生意的,自个儿就带着一股精明干练劲儿,嫁给利希慎的时候,利家已经是响当当的香港头牌富户。
但黄兰芳心里亮堂得很,鸦片这玩意儿,名声臭,风险高,跟走钢丝没两样,迟早要出大乱子,所以她天天在利希慎耳边吹风,劝他早点找别的出路。
男人嘛,尤其是在事业巅峰期,总觉得自己能呼风唤雨,掌控一切,所以利希慎一开始,估计也没太把老婆的话往心里去,可好女怕缠郎,好汉也怕枕边风啊!
黄兰芳天天念叨,加上娘家那边估计也给吹了不少风,利希慎多少也开始寻思了,他开始拿些钱,零零星星投到地产上,那时候的房地产,可不像现在这么热火朝天。
而真正改变命运的一步,是黄兰芳咬着牙,力劝利希慎干的一件大事,她让丈夫砸下血本——据说有380万港币,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买下了铜锣湾东角那一大片鸟不拉屎的荒地。
消息传出去,估计不少人都当利希慎疯了,花这么多钱买堆烂地,图啥?可谁能想到,正是这看似不着调的一步棋,给利家日后近百年的富贵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
没过多久,港英政府果然开始逐步收紧鸦片买卖,黄兰芳的乌鸦嘴——哦不,是金口玉言——应验了,利希慎的“主营业务”肉眼可见地萎缩下去,而他当初被老婆“逼”着买下的那些烂地,随着香港的飞速发展,地价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
利希慎也不是傻子,顺水推舟就把家族的重心彻底挪到了地产开发上,盖商场、建写字楼,还修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利舞台,家族的钱袋子,换了一种更稳当、也更“干净”的方式,继续鼓胀起来。可以说,要是没黄兰芳那份“婆婆妈妈”的坚持,利家的历史怕是早就改写了。
一九二八年,利希慎才四十九岁,男人四十一枝花,他这朵“花”开得正盛,事业红红火火,家庭人丁兴旺,可就在这年四月的一天,晴天霹雳,他在中环街头,光天化日之下,被人连开三枪,当场毙命。
“鸦片大王”横死街头!这消息像一颗炸雷,轰动了整个香港,谁干的?图什么?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
有人猜是生意场上的死对头下的黑手,也有人说是以前鸦片生意结下的梁子引发的仇杀,官府查来查去,最后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成了一桩悬案,至今都没个准信儿。
而利希慎这一走,扔下的是个泼天的摊子:铜锣湾那几乎半壁江山的土地,还有四房老婆和十五个大多还没成年的孩子,这种局面,活脱脱就是一部豪门恩怨剧的标准开场。
外头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好戏,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家族,会不会因为抢家产闹得四分五裂,一败涂地。
巾帼顶梁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口,又是那个女人,黄兰芳,站了出来。
虽然只是大太太,丈夫后来又续了三房,但在利希慎心里,这位原配夫人的分量显然非同一般,他生前早就立下了遗嘱,清清楚楚写着,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家里家外、产业经营,都由黄兰芳说了算。
丈夫惨死,家族群龙无首,外面风言风语,里面人心惶惶,黄兰芳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手足无措,她先是公开悬赏天价缉拿凶手,虽然最后没抓到人,但这姿态一摆出来,就告诉所有人:利家,还没倒!紧接着,她拿出丈夫的遗嘱,快刀斩乱麻,稳住了家族内部的阵脚。
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的那份公心和长远眼光,按照遗嘱,家族产业的头号继承人,是利希慎的长子利铭泽,但这位大少爷,偏偏不是黄兰芳亲生的,而是二太太的儿子,换了旁人,这种时候不给自己亲儿子多扒拉点好处就不错了。
可黄兰芳呢?她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全力支持利铭泽接班,那时候,利铭泽还在英国牛津大学念书,才二十三岁,毛头小子一个,黄兰芳一边撑着偌大的家业,一边手把手地教导、扶持这位年轻的继承人。
正是黄兰芳这份临危不乱的镇定,这份不偏不倚的公正,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才像一根定海神针,把一个眼看就要散架的大家族重新拧成了一股绳,也为利家后来的成功转型和持续辉煌铺平了道路,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她第二次救了这个家族。
在黄兰芳的保驾护航下,利铭泽学成归来,稳稳当当地接过了家族的权杖,他爹的生意经,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他爹可能不完全具备的现代教育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留学牛津,喝过洋墨水,脑子活泛得很。
利铭泽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干了几件大事,他先是加速甩掉鸦片那档子不光彩的买卖,以及所有沾着“灰”的生意,把家族业务彻彻底底转到正道上来,这叫“洗白上岸”,而且洗得干干净净。
并且继续在铜锣湾那片“风水宝地”上精耕细作,把一个个地产项目打造成香港的商业地标,“利园”系列物业,到今天还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当然,家族企业这么多,他秉持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把家族的投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什么公用事业,什么交通基建,还有金融等等,玩得有声有色。
最后一项就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当议员,做慈善,大大提升了利家的社会名望和公众形象,这可比单纯有钱高级多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兰芳自己的亲儿子利孝和,后来也没闲着,成了香港的一代传媒大亨,一手创办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就是我们熟知的TVB,那可是影响了好几代华人的“造星工厂”和“精神食粮”啊!这也说明,利家是真的人才辈出,不是单靠一个长子撑场面。
当然利家的传承,也不是父死子继就完事了,利铭泽之后,家族的产业交到了他女儿利蕴莲的手上,这位女掌门,同样不是等闲之辈,把家族生意打理得有条不紊不说,还身兼恒生银行、阿里巴巴等多家知名大企业的董事,让利家的财富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稳健地开枝散叶。
如今的铜锣湾,车水马龙,霓虹璀璨。利家的名字,不像李超人那样天天刷屏,却早已刻进这城市的肌理,走过利园、利舞台,谁能想到百年前那段烟雾迷蒙的往事?财富来了又去,家族起了又落,利家这出百年大戏,看的不是数字,是人性,是眼光,更是几代人悬崖边上的转身。
本文信源:证券时报《香港家办定了个KPI:年内吸引200家落户,“底气”何在?丨专访香港投资推广署家族办公室环球总裁方展光》
香港文匯報《利希慎家族銅鑼灣百年淵源》
界面新闻《“鸦片大王”利希慎家族兴衰史》
来源:青史难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