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84年,日本福冈的农民在田间挖出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沉寂千年的历史瞬间被唤醒。2025年,这枚象征中日最早外交信物的国宝在大阪展出,再次引发热议。它不仅是黄金与篆刻的文物,更是一段被时光封存的文明对话——关于朝贡与自尊、认同与争议、历史的真实与民
1784年,日本福冈的农民在田间挖出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沉寂千年的历史瞬间被唤醒。2025年,这枚象征中日最早外交信物的国宝在大阪展出,再次引发热议。它不仅是黄金与篆刻的文物,更是一段被时光封存的文明对话——关于朝贡与自尊、认同与争议、历史的真实与民族的记忆。
这枚金印的来历清晰可考。《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奴国遣使东汉,光武帝赐印以示册封。印文“汉委奴国王”中,“委”通“倭”,而“奴”指当时九州北部的奴国,并无贬义。然而,近代日本部分学者曾质疑其真伪,甚至因“奴”字而回避这段历史。直到1956年中国出土“滇王之印”、1981年发现“广陵王玺”,其形制、工艺与日本金印高度一致,争议才逐渐平息。金印的真实性,印证了古代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也揭示了日本弥生时代对汉文化的仰慕与学习。
金印的背后,是技术、制度与思想的传播。汉朝赐印不仅是一种政治认可,更带去了铁器、稻作等先进技术,推动日本社会从部落向国家过渡。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明的同时,也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最终在唐代请求改国号为“日本”,摆脱“倭”的旧称。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文明间的互动从来不是单向的“赐予”与“接受”,而是在碰撞中融合,在借鉴中创新。
如今,金印在大阪展出,不仅是一次文物巡礼,更是一次历史的反思。它告诉我们,正视过去才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历经波折,但文化的纽带从未断裂。从汉代的金印到唐代的遣唐使,从鉴真东渡到近代的学术交流,两国的文明对话始终在延续。这枚小小的金印,承载的不仅是千年前的荣光,更是对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永恒期待。
来源: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