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曾创造过令人惊叹的商业奇迹,短短 4 年狂赚 150 亿,可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商战故事,至今仍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
在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名字曾经如雷贯耳,那就是三株口服液。
它曾创造过令人惊叹的商业奇迹,短短 4 年狂赚 150 亿,可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商战故事,至今仍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
故事的主人公吴炳新,出生于 1938 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大多数人都在为了温饱而奔波,吴炳新也不例外。
他自幼家境贫寒,没读多少书,但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从 16 岁开始,他自荐成为村里的会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在之后的 30 年里,他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已经成为内蒙古矿的一个小领导。
时代的浪潮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人们的命运,上世纪 80 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让吴炳新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新契机。
当时,他的孩子正处于读书考学的关键时期,家庭的责任让他暂时搁置了下海经商的想法,直到 1986 年,一场大病之后,吴炳新才下定决心,辞去稳定的工作,投身商海。
此时的他,已经年近 50,在仕途上也算顺遂,可内心的创业激情还是驱使他做出了这个大胆的决定。
刚开始,吴炳新拿着多年积攒的积蓄和人脉,在包头倒卖豆芽,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却让他初次尝到了盈利的喜悦。
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他又接连收购了两家商场和一个蛋糕店,生活似乎朝着安稳的方向发展,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1988 年,杨振华教授在福州推出了 “振华 851” 超级营养液,这款营养液以提取的 851 菌为基础,添加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号称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在南方,这款营养液凭借着新颖的概念和营销手段,掀起了一阵热潮,但在北方,由于信息流通不畅,知道的人并不多。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呼和浩特街头做小零售的许彦华进了一批振华 851 营养液,却一盒都卖不出去。
为了尽快脱手,他找到了在包头零售行业做得有声有色的吴炳新,吴炳新在了解产品后,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缺乏宣传。
于是,他果断在报纸上投放广告,这一举措效果显著,这批营养液很快就销售一空。
这次经历,让吴炳新看到了保健品行业的巨大潜力,他决定前往南方,开拓这片新的商业领域。
在南方,吴炳新发现 “振华 851” 采用 “授权联营生产” 的经营方式,导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类似的 “某某851” 营养液,市场变得混乱不堪。
这些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销售者甚至夸大其功效,将其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这引起了官方媒体的批评,吴炳新看中的天安 851 也受到了牵连,市场前景变得黯淡无光。
就在吴炳新感到迷茫时,上海交大研发的 “昂立 1 号” 口服液进入了他的视线。由于受到众多 851 营养液负面新闻的影响,“昂立 1 号” 的销售并不理想,吴炳新以较低的成本拿到了它的宣传、销售权。
他和儿子吴思伟抓住保健品行业即将大爆发的契机,调整了 “昂立 1 号” 的宣传策略,通过大量投放广告,成功打开了市场,“昂立 1 号” 的销售额迅速增长,到 1993 年已经突破 1 亿元。
有了资金和经验的积累,吴炳新父子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们决定兵分两路,吴思伟继续拓展 “昂立 1 号” 在江浙地区的市场。
吴炳新则回到山东老家,筹备属于自己的保健品品牌 “三株口服液”。
回到山东后,吴炳新开始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他深知,要想让产品畅销,必须要有独特的营销手段。
当时,城市的保健品市场竞争激烈,吴炳新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农村市场,他认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只要宣传到位,产品一定会受到欢迎。
于是,他制定了一套独特的宣传推广模式 “要让有人的地方就有三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投入大量资金。
在那个信息传播还不发达的年代,吴炳新采用了最 “笨” 但也最有效的宣传方式 “人海战术”。
他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招聘了大量员工,让他们深入农村,挨家挨户宣传三株口服液。
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他给出了高额的薪酬,这些员工不辞辛劳,甚至走进偏远的山沟,把三株口服液的宣传资料送到每一个村民手中。
除了人力宣传,吴炳新还采用了多种宣传手段,他借鉴儿子在南京的营销方法,在报纸上购买版面,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宣传三株口服液,增加产品的可信度。
此外,他还赞助各地举办的学术、科研研讨会,邀请记者报道,借助这些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为了让老百姓相信产品的疗效,他自掏腰包组织专业的医护人员到农村进行 “义诊”,在义诊过程中,让医护人员宣传三株口服液的 “神奇” 功效,利用老百姓对医生的信任来推销产品。
在这些宣传手段的推动下,三株口服液迅速在农村市场走红,从 1994 年到 1996 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一路飙升,创造了商业奇迹,1996 年,其单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80 亿,成为当时保健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吴炳新也因此被誉为 “中国保健品教父”,三株集团的员工数量达到了 15 万余人,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盛极必衰,三株口服液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1996 年,湖南发生的一件事,成为了三株集团命运的转折点,一位姓陈的老汉,身体一直不太好,患有多种疾病,听说三株口服液能 “包治百病”,他花了几百元买了 10 瓶。
喝了 8 瓶后,他的身体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皮肤溃烂的症状,由于当时医疗意识淡薄,老汉起初并没有在意,等到病情严重时,家人将他送往医院,但最终还是没能抢救过来,老汉在途中病逝。
陈老汉的家人认为他的死与三株口服液有关,于是将三株集团告上了法庭,在当时,三株集团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对这起诉讼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1997 年,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验,陈老汉喝剩下的 2 瓶三株口服液被确认为不合格品,1998 年 3 月,法院判决三株集团赔偿陈老汉家人 29.8 万元。
这一判决结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三株口服液喝死老汉” 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消费者对三株口服液的信任瞬间崩塌,产品销售额急剧下降。
曾经每月销售额数亿的三株口服液,在败诉后,月销售额骤降至几百万,巨大的经营压力让三株集团难以承受,各地的工厂纷纷倒闭,员工大量流失,曾经庞大的商业帝国迅速瓦解。
尽管 1999 年三株集团在这起案件中翻案,但市场已经对其失去了信心,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三株口服液再也无法回到巅峰时期。
从 1994 年成立到 1998 年的短短 4 年时间里,三株口服液虽然创造了 150 亿的营业额,但最终还是因为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问题,走向了衰败。
三株口服液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
虚假宣传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繁荣,但终究无法长久,只有以质量为根本,以诚信为准则,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猪圈广告到百亿帝国,再到一夜崩塌,三株口服液的故事早已不是个案,它让我们看清: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套路,而是真诚,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那些想靠 “忽悠” 做大的企业,终将死在自己埋下的陷阱里。
来源:乾凉散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