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入侵印度之英帕尔战役(66):尘埃落定,功过得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4:36 1

摘要:1944年7月底,虽然英印军第14集团军仍在继续追击日军第15军3个师团的残部,但日军的有组织力量已经被全部逐出印度。牟田口和日军大举入侵印度的图谋,以失败告终。此后几个月的追击已经无关大局,笔者不再赘述。

书接上回,本期是英日双方在英帕尔战役战史系列的最后一期,往期内容点击主页即可查看。

1944年7月底,虽然英印军第14集团军仍在继续追击日军第15军3个师团的残部,但日军的有组织力量已经被全部逐出印度。牟田口和日军大举入侵印度的图谋,以失败告终。此后几个月的追击已经无关大局,笔者不再赘述。

关于日军在英帕尔战役期间的人员损失数量一直都存在争议。日军从英帕尔前线全面撤退始于7月中旬,第15和第31师团退出印度境内,继而来到钦敦江东岸,是在7月和8月之交,而第33师团被英印军最终逐出卡包河谷和吉灵庙退过钦敦江南段,是在10月到11月之间。

在泥泞的迪登公路上行驶的印军第5师车辆。

日军在全面撤出英帕尔平原周边地区之后,虽然再也无力组织较大规模的战斗,但无论战斗减员和疾病减员仍在发生,而以日军的卫勤医疗水平,再加上英帕尔战役期间槽糕的医疗用品补给状况,战病死的比例绝对不可能低。问题在于,日军对战病人数的统计相当不严谨,相关数据资料缺失严重,因为缺少精确的战病人员数字,根据不同的并不全面资料进行估算,得出的损失总人数自然就会不同。研究人员编制的统计资料,对英帕尔战役结束时间点的选择不同的话,给出的数据也会存在差异,这是造成日军人员损失数量争议的第二个原因。其次,此外,科希马战役的人员损失数量是否统一计入英帕尔战役的人员损失总数当中,也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

英国历史学家路易·艾伦在《缅甸:最长的一战》(Burma: The Longest War)附表中给出的数字是,不计科希马战役的话,日军在英帕尔前线的战役人员损失总数为54879人。如果计入科希马战役第31师团损失的5764人的话,损失总数为60643人,其中阵亡13376人。艾伦在撰写这本战史著作的时候,参考过大量文献。他提供的数据,还是颇有价值的。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撰的《战史丛书·伊洛瓦底江作战》中记载,到5月上旬为止,第15军参战的3个主师团计49600人,其中第15师团16000人,第31师团16600人,第33师团17000人,其他军直属部队约36000人,那么总兵力大约为85000人。而到7月末,参战总兵力则达约90000人。

1944年3月底,缅甸方面军的总补给兵员数量为316700人(含航空兵、海军、大使馆人员和部分平民),其中第15军方面为156600人。考虑到补给兵员统计数量包括部分民间人士,实际的军事人员与统计数字之间也存在差异,姑且将第15军当时的实际总人数(包括战斗人员,以及各支援和后勤单位人员)按照补给兵员统计数量的80%折算,大致为125000人。去除用于负责其他地区任务的军直属作战和后勤单位人员的话,第15军到7月为止,为英帕尔投入大约90000人是完全可能的。负责空中支援的第5飞行师团补给兵员统计数量为15500人,按照同样的比率折算,师团实际总人数为12400人,再考虑到该师团要负责其他方面的空中任务,将这个数字折半,那么负责英帕尔前线空中任务的航空兵人员大致为6200人。投入英帕尔前线的日军地面和航空总兵力大致为96200人。

按照《伊洛瓦底江作战》中的数据,第15军主力3个师团阵亡合计11400人,那么加上其他军直属部队的阵亡人数,达到艾伦给出的13376人还是很有可能的。另外日军战病死者达到7800人,另有1100人失踪。根据这些数据可知,第15军的3个主力师团阵亡、战病死和失踪造成的永久性减员,合计20300人以上。

根据相同史料记载,仅第15师团战病人数就达到3700人。而根据《英帕尔作战》一书中的记载,6月底,第33师团战病人数已达约5000人,到7月底只会更多。即使保守推算,假定第31师团在7月战病人数仅相当于第15师团的战病人数,那么再加上第33师团的约5000人,第15军3个主力师团的战病总人数约为12400人,战病死亡率高达约62.9%。

《英帕尔作战》一书中提到,5月底,第33师团主力阵亡1310人,战伤2562人,大致上阵亡战伤比为1比2。再度较为保守地按照阵亡战伤比1比1.5来推算3个师团的总战伤数的话,推算总战伤数为17100人。

由以上统计数据经过较为保守的推算,大致可得出第15军的3个主力师团阵亡、伤病死及失踪总损失数约42000人。

英印军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中将在《转败为胜》一书第378页(2000年版)中提到,英印军对日军人员损失的统计,与盟军在日军最终投降后发现的日军统计数据非常接近。斯利姆在同一页提供的数据如下:

斯利姆没有准确说明他提供的这份统计表究竟是英印军的统计,还是他们发现的日军统计。同《伊洛瓦底江作战》一书给出的数据相比,他给出的日军3个师团的开战兵力数字都偏大。这份表格给出的3个师团的开战兵力为65000人,而《伊洛瓦底江作战》的数字是49600人,误差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按照笔者此前根据战史丛书记录的推算数据,这3个师团的损失数约为42000人,损失比率为84.7%。

而根据这份表格提供的数据,这3个师团的损失数为50000人,损失比率为76.9%。两者的误差为8个百分点之内,不过笔者的数据有些偏大。《伊洛瓦底江作战》给出的日军包括军直属队和后勤单位在内的总兵力为约90000人,这份表格为115000人。按照这份表格给出的日军第15军损失数和开战兵力数计算,总损失比率为56.5%。如果这个总损失比率确实同实际情况相符的话,则以第15军总兵力约90000人计算,损失数为约50870人。综合战死、战伤死(按照战伤人员50%比例折算)、战病死,以及失踪人数,仅3个主力师团的永久性减员数量即为约26900人,而第15军的全部永久性减员很可能在30000人以上。

根据日本《产经新闻》2014年8月16日发表的一篇英帕尔战役70周年专题文章中的介绍,参加英帕尔战役的“印度国民军”部队约6000人,到达钦敦江的有2600人,当时已有2000人需要住院治疗,此后战死400人,饿死和战病死达1500人。英国作者罗伯特·莱曼在《日本最后一次求胜》一书中给出的战死,以及饿死和战病死数据与这篇报道给出的数据相同,还补充了另外两项数据,“印度国民军”有800人投降,另有714人逃亡或者在7月前被俘。

英印军方面,斯利姆在《转败为胜》中给出的伤亡数字是15000人。路易·艾伦参考诸多文献给出的数字是伤亡总数为17587人,其中阿萨姆邦境内的历次前哨战为920人、科希马之战为4064人、英帕尔之战为12603人。第二次阿拉干战役和英帕尔战役期间的总失踪人数为2238人。按照艾伦给出的第二次阿拉干战役期间的英印军伤亡人数7951人,结合上述数字推算,英帕尔战役期间,英印军的伤亡及失踪总数大致为19200人。日本战史丛书给出的数字是英印军阵亡15000人,战伤25000人,同英方的数据差距太大。维基百科日文版以斯利姆给出的数字来佐证日方数据,问题在于伤亡数字同阵亡数字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日方的孤证很难采信。至于英印军的具体战死和战伤人数,由于没有得到更为详细的细分数据,笔者也无从推算。

可以肯定的是,英印军官兵在英帕尔战役期间大面积感染了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热带疾病,加上战病人数,英印军的总损失数量甚至要超过日军。这一点斯利姆本人和英方研究人员都没有否认。但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英印军的战地卫生和医疗条件绝非日军可比,绝大部分伤病员治愈疗养之后,都可以重新恢复战斗力。在第十章中我们已经看到,英印军第33军的伤病恢复率至少达到90%的水平。哪怕假定英印军战病人数高达80000人,战伤占伤亡总数比例取60%,推算为10552人,那么按照10%的不治身亡比例(实际上比例没有这么高),伤病死总人数大约为9055人。这个数字加上推算阵亡人数7035人,以及失踪人数2238人,可得出推算永久性减员数为18328人,仍然低于推算的日军第15军永久性减员人数。

英帕尔战役结束之后,日军第15军已经不再是一个拥有战斗力的作战兵团,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完全恢复。日军对印度的侵略就此告终,盟军从此在印缅战场转入全面反攻。

无论从英帕尔战役的双方推算永久性减员人数之比,还是最终的战役和战略目标达成情况来看,英印军都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6月22日,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蒙巴顿海军中将得知英帕尔胜局已定,在给妻子的信中动情地写道:“这是日本鬼子在战争中蒙受的最重要的失利,(他们在)太平洋岛屿战的任何一次作战都没有投入过这么多兵力。”日本战时外务省的一位官员加濑俊一哀叹:“这支军队的许多人在战斗中,还有后来的饥饿中死亡,英帕尔之战的惨败可能是战争编年史都未曾记录过的一场最惨痛的失利。”

英帕尔惨败的直接后果是造成缅甸日军指挥机关大改组。战役进行期间,3位主力师团长就先后被全部免职。从8月30日起,自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以下,缅甸方面军和第15军司令部多人被调离。河边中将与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中将调任参谋本部部附,暂时有职无责。方面军司令官一职由兵器行政本部长木村兵太郎中将接任,第15军司令官职务由第54师团长片村四八中将接任。参加英帕尔战役的日军将官之中,最受好评的是第31师团步兵指挥官宫崎繁三郎少将。佐藤幸德中将擅自撤离科希马时,宫崎完全不知道军司令部的命令。

佐藤违反牟田口让宫崎少将率大约一个联队的部队断后的命令,只给他留下700人的部队。他率领这支孤立无援的部队,抵挡英军第2师上万人的冲击整整三周,可谓不辱使命。在激烈的桑夏之战结束后,宫崎没有为难英印军战俘,而且允许福永大佐送他们去日军医疗单位救治,无论这些英印军战俘最后的命运如何,他当时的举动也是值得称道的。6月27日,宫崎甚至早第33师团长田中信男三天晋升为陆军中将。片村四八中将升任第15军司令官后,宫崎中将接任第54师团长一职。

在英帕尔战役的责任者当中,牟田口廉也在战前、战中、战后,受到的责难最多。1944年12月,在军内外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牟田口被编入预备役,军事生涯宣告终结。根据笔者掌握的日方史料来看,牟田口诚然对英帕尔战役日军的最终惨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的表现并非一无是处,为人也不像某些抨击他的人所说的那样不堪。日军的败因首先是后勤保障不力,这一点从日军大本营到第15军司令部上下,与后勤有关联的人物没有一个能逃脱干系。

牟田口本人并不是不知道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他的第15军司令部事先提交过一份需要增加的后勤部队和装备列表,然而最后人员和物资的实际到位率非常可怜。牟田口在后勤保障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力主实施英帕尔作战,当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从大本营到南方军总司令部,再到缅甸方面军司令部,同样都知道这个问题,最终还是批准实施英帕尔作战,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让牟田口本人承担发动英帕尔作战的全部责任,对他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样应对这场惨败负责的东条首相以辞职承担了责任,而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大将却安然无事,就连一直都在支持和纵容牟田口的河边正三中将,赋闲到1944年12月,也再次获得启用,次年3月,更是晋升为陆军大将,一个月后又升任航空总军司令官。

牟田口廉也和佐藤幸德为英帕尔战役打了多年笔墨官司。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授意军医鉴定佐藤“精神错乱”的主谋是河边,而不是牟田口,佐藤为此受到的不实批评和名誉损失,实在是不能怪到牟田口头上。

佐藤对牟田口和第15军司令部的很多批评确实是有道理的,然而,这些批评同样适用于其他日军高级指挥机关,甚至于部分批评也适用于佐藤本人。说到补给问题,在拿下科希马村落,发现宝库山的英印军军需仓库后,所有日军军官之中,仅第58联队第3大队军需官平洼见习官一人想到尽快转移和保存仓储物资。在明知道后方补给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前方的一线军官对发现的敌军仓储物资居然普遍持漠视态度,身为师团长的佐藤至少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日军的第二个重要败因是情报收集不力,严重低估英印军的战斗力。这一点一直夸口说英印军不堪一击的牟田口当然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日军高级指挥机构没有任何人从一开始就重视过这个问题,情报部门也没有提供足够的关于英印军的情报,这在英帕尔战役之前,已经进行过第二次阿拉干战役的条件下,是不可原谅的,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

在作战指挥方面,第15军一开始确实打了英印军一个措手不及,尤其是在科希马方向,直到4月初,英印军都根本没有人想到第31师团的目标是科希马。这应当归功于牟田口力主采取的作战方案。这一方案虽然冒险,但在实战当中确实在英帕尔北方和科希马方向取得了突袭的效果。问题在于,一旦对手发现遇到突袭,那么突袭就已经结束,然后就是双方综合作战实力的比拼。这一兵分四路的作战方案使得日军本来就不济的后勤保障承担了更大压力,引发了一系列后续问题。正像战役开始时期形成的突袭效果应归功于牟田口一样,此后的一系列恶果,也应当由他承担。

如果日军采取另一个相对保守却稳妥的作战方案,即以两个师团的兵力从南路的迪登公路攻打英帕尔平原,北路以1个步兵联队为基干的兵力进攻科希马,留下2个联队为预备队的话,由于迪登公路的运输条件相对较好,且集中了日军的大部分进攻兵力,对日军后勤保障的压力会轻一些。不过问题在于英印军,尤其是斯利姆中将一开始就认为日军会集中兵力从南路进攻。日军如果采用这一作战方案,自己的兵力调动和补给虽然方便,对英印军造成的整体压力也会集中到一路,同样便于英印军集中兵力和统一调度补给,从长期来看,实际效果是否会比牟田口方案更好,还要打一个问号。

英印军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这支1943年在第一次阿拉干战役中还完败于日军的部队,在经过一年的充分动员、补充和训练,军械和其他各种物资条件大为改善后,已经完全可以同日本陆军的精锐部队一较高下。英国和印度官兵在英帕尔战役中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曾在科希马山岭孤军奋战的西肯特郡皇家王后团4营和科希马守备部队的全体官兵,更加值得称道。不过英印军在战斗中同样暴露了不少问题。

英印军士兵不会像日军那样进行“自杀式”的不要命冲锋,也不会在战壕里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是一种与日军不同的,更加重视生命的战争理念的反映,不代表他们比日军士兵懦弱。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双方在山地丛林之间的阵地战都很难找到有效的迁回作战机会,也不能因为他们很少实施迂回就是战术单调呆板。不过和日军相比,英印军步兵在野战工事和永固性工事的选址和工程质量方面,确实要差一个档次。

在桑夏山和加里森山,英印军选择的阵地,薄土层下面都是坚硬的花岗岩地质,挖掘的浅战壕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和麻烦。如果说这是因为战事急迫和地形条件限制造成的情况,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科希马山岭的其他阵地,日军修建的工事都要比英印军位置更好,更加坚固,而且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交叉火力掩护,充分证明英印军在这方面确实比日军逊色三分。

整体来看,英印军炮兵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要强于日军炮兵。这主要应当归功于盟军充足的军械和弹药补给,使英印军能够保证进行足够的实弹射击训练,这对炮兵在实战中的表现至关重要。英联邦军队的制式野炮25磅炮(88毫米)和制式山炮3.7英寸(94毫米)口径榴弹炮,在执行对步兵攻击的反击和火力压制任务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攻坚作战时,对日军工事的打击效果相当有限。这一事实证明,英军的制式战术火炮,尚不足以满足实战要求。

指望战术火炮完全解决攻坚问题并不实际,但太平洋岛屿战场的美军105毫米榴弹炮,打击效果明显强于英军的这两种制式战术火炮。至于英印军的炮弹供应在某个阶段仍会出现低谷这个问题,更多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军械供应科学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对军械动态供应还在摸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脱节,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过于深究实在没有太多意义。

英帕尔战役收尾阶段,斯利姆中将同一位坐在吉普车里的廓尔喀士兵进行交流。

山地丛林战之中,坦克的作用受地形条件束缚非常大,但英帕尔战役期间,在诸如英帕尔北方的南希关和科希马东北的居馆区攻坚战中,坦克依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在观察敌情时,坦克兵肯定需要将头探出炮塔,容易成为日军狙击手的射击目标,这也是英印军坦克兵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

空中力量对英帕尔战役的胜利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英印军的兵员和军械运输、补给保障、医疗卫生等等各方面的运转都离不开空运。亨利·米切尔将军在《空中国防论》一书中提出的能够在任何地形条件下实施空运的预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成为现实。而盟军空中运输部队在英帕尔战役中发挥的作用,是远东战场对米切尔这一预言的最佳诠释。英帕尔战役期间,印军第3师实施的第二次“钦迪特”远征,如果没有空运保障,根本就不可能实行。而盟军在缅印战场的各项空运行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大前提,是盟军完全掌握战场制空权,这一点甚至在英帕尔战役开始之前就已成定局。

从根本上来说,英帕尔战役,是现代化战争思维对传统战争思维的胜利。事实证明,拥有一整套更完善机制的军队,战胜了片面强调精神力和纯作战职能的军队。

英印军在英帕尔的胜利,同样是第14集团军司令威廉·斯利姆中将个人的胜利。这位当时英国人还非常陌生的将军,早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东非和中东战场经历过考验,太平洋战争初期,又完成了率缅甸军撤回印度的重任。丰富的阅历,让他领悟现代化战争的真谛。度过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印军在缅甸最艰难的时期,使他能够知己知彼。英印军的英帕尔战役计划都出自斯利姆的构想,此战的风险和失误,同样由他承担最终责任,那么他理应因为此战的胜利而享有应得的军事荣誉。

为了提高英印军的战斗力,斯利姆制订了细致而严格的训练计划,从1943年起,就在第14集团军各部执行。在山地丛林的作战环境当中,以空运为主要补给和运兵手段,主动放弃己方前沿阵地,诱敌深入,拉长日军补给线,让日军后勤保障不济的命门彻底暴露,在英帕尔和科希马以守代攻,以东南亚盟军的物资补给能力与日军拼后勤,到日军支撑不住再由守转攻。斯利姆的计划从一开始思路就非常清晰,但并没有前例可循,缅印战区在盟军的全球战略中,只是个次要战区,物资,尤其是关键的运输飞机究竟能够提供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

最终,斯利姆的计划成功了。第4军撤回英帕尔平原,印军第5师和第7师先后空运曼尼普尔和科希马战场,英军第2师在最关键的时刻靠铁路和空运来到科希马战场,在英帕尔被围的第4军全靠空运维持补给,每一步都是险棋,但无疑每一步都对英印军有利。斯利姆的计划并非完美无缺,在战役开始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料到牟田口廉也会兵分四路,而且会以整整一个师团的兵力大举进攻科希马,但相对完善的计划,及时的应变措施和超出常人的自信,让斯利姆笑到了最后。

蒙巴顿海军中将对英帕尔战役的最终胜利同样功不可没。这位英国王室成员,在此前的战争中从来没有证明过自己,在他出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的时候,根本没有人看好他能有什么作为,认为他只是丘吉尔的传声简而已。战役进行期间,蒙巴顿从未到过英帕尔和科希马的战场,可以说他只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充分信任斯利姆,给予斯利姆不遗余力的支持。

1944年12月,印度总督韦维尔元帅代表英王乔治六世授予斯利姆中将爵士头衔。

这已经足够,重要的是,蒙巴顿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信任斯利姆这位性格坚毅,没少和上司发生冲突的将军。在斯利姆最需要运输机支持的关键时刻,蒙巴顿都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亲自同伦敦和华盛顿当局交涉,在必要的时候,向丘吉尔和罗斯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无论蒙巴顿在这场战役之前之后惹过多少争议,他对英帕尔战役的贡献都是不容抹煞的。对斯利姆来说,至少在英帕尔战役期间,他对蒙巴顿这位最高司令,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了。

1944年12月15日,印度总督韦维尔元帅,代表英王乔治六世,在英帕尔向斯利姆中将和他部下的三位军长克里斯蒂森中将、斯托普福德中将和斯库恩斯中将,授予爵士头衔。这四位指挥官在阿拉干、科希马和英帕尔取得的胜利,不仅彻底挫败了日军侵略印度的企图,而且扭转了整个东南亚战场的大势。接下去,盟军将会开始收复缅甸的军事行动。凭借英帕尔战役跻身世界名将之列的斯利姆,将会继续迈向个人军事生涯的戴峰。

来源:明潭暗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