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日内瓦会谈表面上是双方达成了平等互利协议,实际上是米国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主动降低关税。东方大国战胜了霸权,赢得了尊重。会谈结果平等互利,这在两国历史上是第二次米国被迫签订平等条约,第一次是在朝鲜半岛的板门店,历史再一次重演。
中美日内瓦会谈表面上是双方达成了平等互利协议,实际上是米国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主动降低关税。东方大国战胜了霸权,赢得了尊重。会谈结果平等互利,这在两国历史上是第二次米国被迫签订平等条约,第一次是在朝鲜半岛的板门店,历史再一次重演。
板门店其实也是米国的缓兵之计,停战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本来希望找机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无奈当时米国国会和民间厌战反战情绪高涨,如果再发起战争,可能总统位置难保。所以战争的可能最终停留在三八线。
如今的形势和当时几乎一样,虽然特没普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强大的东方大国,但他想做的事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根据其以往的行为方式结合他发动关税战的真实意图,不能排除特没普意图利用日内瓦会谈及后续中美磋商为其下一步布局争取“时间” 。
据米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最新报道,米方在谈判前曾刻意降低外界预期,称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仅为“良好开端”。因此报道认为此次会谈将是中美贸易关系破冰的重要一步。报道还认为145%的对华关税已致中国对美货物出口量下降60%。即使税率减半,仍难显著提振两国贸易水平。有经济学家表示,50%的关税税率是两国恢复正常贸易的关键门槛。受进口紧缩与成本上涨的双重影响,米国物价持续上涨。米国高盛分析师9日称,受关税政策影响,到年底一项关键通胀指标或将翻至4%。目前满载高关税商品的货轮仍在进港,贸易协议难令物价即时回落。
米国零售联合会预测,下半年米国进口量预计将同比下降至少20%。摩根大通集团的分析显示,中国进口降幅将更加严重,可能达到75%至 80%。
报道分析,米国经济自2022年初以来首次 出现季度性萎缩,主要原因在于进口商争 相在关税政策生效前大量囤货。此外, 中方同样承压明显,4月中方对美国出口330亿美元,同比降21%。中方制造业的活跃度创16个月以来最大幅度萎缩。
米国《纽约时报》最新刊登对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 ·米兰的专访内容。报道称,自特没普上任后,米兰始终身处政策风暴中心。这位哈佛经济学博士出身的首席顾问,因提出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的“海湖庄园协议”声名鹊起,如今又被委以重任,负责阐释关税战构想及终极目标。报道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回应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米兰解释了中美关税战冲击下的米国经济韧性。特没普正以“历史性的范围和速度”采取行动,推动米国工人在与美贸易伙伴的竞争中享有更公平待遇。
米兰称,关税政策调整幅度空前,这必然引发米国金融市场与经济数据的波动,但重要的是,波动并不等同于长期风险。针对米国月度经济活动的数据起伏变化,米兰指出美企的观望态度是一种常态,在谈判结果与税改进程双重的不确定性下,商业决策短期延后很合理,这绝不是永久的停滞。 由此推之,金融市场的波动更不足为奇。尘埃落定后,资本将追随投资机会。投资机会是经济机会的函数,这正是特没普打造“历史上最具活力的米国经济”的战略要义。
其次,米兰解释了米国“对华谈判不需要达成协议”的含义。事实上,米国既坚信协议终将达成,同时也在强调米国并不需要协议,二者并行不悖。
第三,米兰解释了“米国制造业回流”的逻辑。米兰称,米国制造业回流不仅要通过贸易政策和“对华孤立”实现,更要通过贸易、税收和放松管制等领域协同发力。米兰预判:特朗普的政策组合拳将催生“米国制造业的建设潮”。通过降低本土生产成本并破除贸易壁垒,将米国打造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经商之地。
第四,米兰强调高关税不会提高米国的经济成本。长远看,米国可通过供应链转移消化压力, 或转向友好国家采购,或实现本土化生产,这将让美国经济更具韧性。至于产业链转移需要多久,米兰称这是经济学家无法确定的。事实上,不同产品的情况会有不同,有些产品更换供应商相对容易,而有些产品则需数年时间。
第五,米兰称在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的过程中,出现贸易中断是正常的。特没普已预警供应链中断风险,例如玩具供应短缺等。报道称,面对近半数米国制造商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挑战,米兰却避而不谈,强调米国正与近20个贸易伙伴展开谈判,并称赞特没普是米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优秀的谈判者之一。
最后,米兰否定了学术界对其为迎合特没普而抛弃学术诚信的指责,辩驳称这些均是出于政治动机的荒谬指控。
从以上美媒的报道分析,此次中美经贸高层日内瓦会谈的一个关键词是“时间”,因为特没普团队需要时间来完成他的长期战略。中美谈判前,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西方媒体料到双方竟然能谈这么久,而且这么快就能达成共识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
基于此前中美表态,外界普遍认为此次会谈只是双方为下一步可能开启的谈判进行的一次相互试探,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谈判。同时谈判亦有很大可能因双方各自诉求差距过大而无法开启。
需要注意的是,中方将本次会谈称为“接 触”,其字面定义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性意涵,日常使用中大多被理解为一种短时间行为。但原计划“接触”的时间被拉长,背后必有原因。一方面,特没普政府的确对与中方达成某种协议有强烈需求,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正是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尽管中方为下一步谈判设定的前提已经很明确,但美方既不会承诺接受,也不会轻易下桌离场,目的就是要与我“耗”,以赢得“时间”。
此次会谈期间及结束后,一向口无遮拦的特没普罕见地没有出来搞越界发言,恐怕也是怕影响整体气氛。特没普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显然是想配合所谓的“大交易”叙事,因为这不仅能直接影响米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预期,也将影响其他经济体的心态。
对于特没普来说,不管这次谈出什么东西,只要中美之间看上去有机会建立一种摆脱事实上相互“贸易禁运”状态的机制,金融市场就能产生良性反应,其他经济体的谈判立场亦会有所松动,而这也将有助于其避免6月“美债洪峰”与“关税战痛感”叠加可能导致的极端不利局面。此外,特没普政府还可通过主动调节关税豁免,让关税战所导致的进口消费品短缺与制造业中间品短缺之间形成“错峰”,从而进一步减小其所面临的内部压力。 直白地说,特没普政府就是要尽量利用这次接触的机会,确保美方利益的最大化,以求化解即将到来的危机。
其实,这与特没普在日内瓦会谈前宣布与英国达成所谓协议的思路暗合。尽管米国内有评论认为那份所谓的协议只是一个“为协议框架搭的框架”,但就实际效果而言,的确对特没普政府稳住阵脚有所帮助。 再放开来看,其与特没普近期时而说要重开恶魔岛监狱,时而说要对进口电影加税的意图也 是一致的。如加州州长纽森5月10日在播客 中所言,特没普的相关言行都是为了分散对手注意力,将外界的关注点从博弈的核心——关税战上转移开。特没普当前在米国内面临的压力很大,但从坚决执行“以时间换空间”的战术打法看,其尚未陷入“恐慌”。相反,与4 月初相比,特没普政府的行动显得更有章法了。这种变化可能源自三方面因素:
一是其在总结前一阶段教训基础上,对打法进行了调整,更加强调相关行动的规划性和有序性;
二是对相 关人事做出调整,用贝森特替换纳瓦罗,而前者的操盘能力明显强于后者;
三是跨国金融资本对特没普政府决策层的渗透操控程度有所加大,因而某种程度上,米国内MAGA 派与建制派之间的联动性也得到了加强。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从媒体对米兰的专访可以看出,特没普政府并没有放弃最初的整体战略目标,只不过其意识到,后续不仅是战术层面,战略层面也需要采取“以时间换空间” 的策略,以确保能在暂时控制市场波动的同时, 通过延长对抗的时间线进一步拉平市场波动的曲线。
按照特没普政府的相关设计,在长期对抗中,首先需要相对平稳地渡过关税战所引发 的“阵痛期”,并重新根据各类企业对关税 战的接受度安排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再通过立法等手段构建至少看起来更有利于制造业回流的国内生态。
目前,米国不少专家认为,米国之所以在对抗初始阶段落于下风,原因是中方至少自 2019年便开始进行准备,而美方准备相对不足,因此,只要米国能获得一定时间的缓冲和调整, 便可重新获得与我展开新一轮关税战的优势与胜算。
为此,中方切忌被特没普政府所谓“全面重 启谈判”的言论所迷惑,除非其同意先把关税降到2018年时的水平,但即便其作出相关承诺,未来仍有很大可能出尔反尔。特没普现在争取的就是“时间”,短期为的是“压力错峰”,长期为的是“全面备战”。因而中方也更加需要在时间节奏上加强把控。
短期要边打边谈,并充分把握和利用好米国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与社会对立,对特没普政府施加压力,进而拉高其“时间成本”。
长期布局,中方不仅要加强自身经济能力建设,还要有计划地加紧构建于我有利的新型全球贸易体系,以待将来特没普卷土重来时,能够拥有更强的实力与势能,并以更多的全球化替代性选择对冲其施压胁迫。
在这场战略竞争中,特没普要的是唯美独尊的全球化治理架构,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策略,而中方则必须坚持“以连对断”,建立更为广泛的 “国际统一战线”,通过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全球化发展体系,与米国之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更为紧密的利益融合,并且更好地团结与依靠全球南方,最终让特没普政府“以 时间换空间”、重构全球霸权的企图变为梦幻泡影。
来源:苏枫1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