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证本应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可在一些地方却沦为走过场的“生意经”,引发热议。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健康证给钱就办,体检暗藏隐患”的新闻。涉事地迅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涉事医疗机构立案调查,并责令其立即停止办理健康证相关业务,对涉事机构经办的健康证逐
健康证本应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可在一些地方却沦为走过场的“生意经”,引发热议。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健康证给钱就办,体检暗藏隐患”的新闻。涉事地迅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涉事医疗机构立案调查,并责令其立即停止办理健康证相关业务,对涉事机构经办的健康证逐一认真核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健康证“给钱就办”这样的违规操作,危害不可小觑。就拿餐饮行业来说,倘若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凭借买来的健康证混入其中,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不仅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还会影响整个餐饮市场的信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这一规定旨在从源头保障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为公众营造放心的消费、生活环境。
健康证“给钱就办”,利益诱惑是直接动因。办假证成本极低,一些小商户、劳务工作者为节省时间、逃避正规体检烦琐流程,也甘愿与不良机构“合作”。更深层次来说,“给钱就办”折射出监管缺位。日常巡查走过场,让违规操作有恃无恐;监管部门信息互通不畅,未能形成联合打击之势,使得这些违规机构长期隐匿在监管盲区。
健康证不“健康”,监管亟须“亮剑”。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不能只是在媒体曝光后才行动,而应建立长效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健康证办理机构进行抽检,对于违规行为要依法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办理资格。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堵住漏洞。比如采用人脸识别等身份验证技术,确保体检者身份真实。同时,医疗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健康证的办理信息和结果可追溯,杜绝人为操作的灰色空间。
健康证承载的是公众健康,不容金钱玷污。只有各方携手,从制度完善、技术创新等多维度入手,并让监管“长牙带电”,才能让那些妄图在健康证上动歪脑筋的人望而却步,使健康证成为保障公众健康的“放心证”,重塑行业清风正气,还社会一片健康净土。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