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6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别以为野菜都是“天然好”,有些可能一口就进了医院!
春天一到,野外绿意盎然,很多人喜欢去山里、田边“挖野菜”,图个新鲜、天然、无污染。可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绿油油的植物都能吃。有些“野菜”,其实是披着外衣的毒草,吃错了,轻则拉肚子,重则中毒丧命。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悲剧。
很多人分不清“野菜”和“毒草”,因为它们长得太像了。比如,“野胡萝卜”和“毒芹”几乎一模一样,但毒芹是国家明令的剧毒植物,误食后可能导致呼吸麻痹,危及生命。
更典型的是“老鸦瓣”和“羊蹄菜”。前者有毒,误食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甚至肝损伤,而后者是常见的可食野菜。两者外形接近,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
问题就在于:你以为你吃的是野菜,实际上你吃的是毒药。
毒芹、曼陀罗、狼毒、断肠草、水仙、野百合……这些名字听起来也许陌生,但它们全是有毒植物,有些甚至含有神经毒素,一旦摄入,很难抢救。
有些毒草的外形和常见蔬菜相似,比如毒芹和香菜、断肠草和金银花藤、水仙和小葱。如果不仔细辨别,极容易误采误食。
2022年,湖南一村民在山里挖“野菜”回家炒着吃,全家五人中毒,两人死亡。事后确认,他们吃的是“毒芹”。
这种事并非个例。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每年因误食有毒植物中毒的案例超过3000起,其中农村和山区尤为高发。
很多人不理解:植物还能毒死人?是的,而且毒性极强。
有毒野菜之所以“毒”,是因为它们含有天然的生物碱、有毒蛋白、神经毒素等物质。这些成分进入人体后,可能会:
破坏神经系统:如曼陀罗含有颠茄碱,一旦摄入,会导致幻觉、心跳失常,甚至昏迷。损伤肝肾功能:如羊踯躅含有杜鹃素,可导致肝衰竭。麻痹呼吸肌肉:如毒芹中的毒素会影响呼吸系统,严重时几分钟内窒息死亡。而且这些毒素大多高温不一定能破坏,煮了、炒了也照样中毒。
很多人抱着“老一辈人吃了几十年也没事”的想法,觉得这些野菜肯定没问题。
但你想过没有:你吃的是不是“同一种”?环境变了,植物也变了。
过去的野菜多是自己院子里种的,认得清。现在很多人去野外、景区采,一不小心就会摘错。而且环境污染也可能让原本无毒的植物积累重金属或农药残留。
还有人说“小时候吃过没事”。但毒素的积累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人对毒素的耐受度不同。昨天你吃了没事,不代表今天就安全。
第一,不认识的野菜不要采。
哪怕你觉得它长得“很像”某种菜,只要不确定,就不要动手。外貌相似的毒草太多,没有专业知识,很难分辨。
第二,不要轻信“民间偏方”。
有些人听信谣言,说某种“野草能清热解毒”“包治百病”,结果反被毒倒。比如“断肠草”,过去被误传能治风湿,结果不少人中毒送医。
第三,不要让孩子接触不明植物。
很多毒草颜色鲜艳,反而吸引孩子。小孩抵抗力弱,一点点毒素就能出事。家长一定要监管好。
第四,不要随意尝试“网上热炒”的野菜食谱。
近年来网上流行“野菜美食”,但很多博主并没有专业知识,误导观众。曾有网红采食“野百合”中毒,公开道歉。你看到的视频,不等于真实安全。
最靠谱的方式就是一句话:不采、不吃、不尝试不认识的植物。
如果你真的对野菜感兴趣,建议:
选择正规市场购买,经过筛选和检验更有保障;了解基本的有毒植物知识,比如常见的“十大毒草”;如果采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情况,立即就医,并尽量保留剩余的食物样本,方便医生判断。有毒野菜中毒发作可能很快,有些毒素30分钟内就能引发中毒症状。如果你怀疑自己或家人误食了有毒植物,千万别等,立刻送医院。
在送医过程中,不要盲目催吐或使用民间偏方,这可能加重病情。最重要的是保留食物残渣、拍照植物外观,这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中毒类型。
写在最后的话野菜不是不能吃,但必须认准、吃对、吃安全。别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更别拿家人的性命做实验。
天然不等于无害,绿色不等于安全。
你看到的“绿油油”,可能是“致命毒草”;你以为的“野味珍品”,也许就是“毒药一勺”。
谨记这篇文章说的几点,避开这些“致命”的误区,才能真正享受健康生活。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 2023年版.
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毒性植物中毒防治指南》. 2022年版.
③. 余光辉.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C]//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中国营养学会.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Asian Congress of Nutrition--Clinical Nutrition.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什邡市安宁疗护中心;2023:1.DOI:10.26914/c.cnkihy.2023.077551.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