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企业“招工难”呼声不断,一边是劳动者“就业难”困境待解,如何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就业和人才中心近日交出一份创新答卷——以“暖心问企 访需问岗”走访活动为抓手,通过“一线调研+政策宣讲+问题督办”全链条服务模式,打通人岗匹配“最后
一边是企业“招工难”呼声不断,一边是劳动者“就业难”困境待解,如何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就业和人才中心近日交出一份创新答卷——以“暖心问企 访需问岗”走访活动为抓手,通过“一线调研+政策宣讲+问题督办”全链条服务模式,打通人岗匹配“最后一公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把脉问诊”
政企联动开出企业痛点“定制药方”
“季节性订单增长快,但熟练工缺口大,新员工培训周期长”“年轻人倾向灵活就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也难……”在重庆美璟服饰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陈胜向调研组直言用工难题。
“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办,需协调解决的限时办”,这是这次调研的原则!针对企业提出的“招工渠道窄”“技能断层明显”等共性问题,县就业和人才中心通过建立“一企一档”问题清单,详细记录企业用工需求、薪资预期、技能短板等信息,联动乡镇街道、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机构等,开展“线上直播带岗+线下专场招聘”主题活动,创新“招生即招工、座位即工位、教室即车间”的培训模式,逐一破解企业招工难题。
而这种“调研即服务”的工作机制,已线上定向输送116人到秀山高新区实现就业。县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表示:“只有真正深入一线,才能了解企业遇到的难题,比如部分企业缺工并非数量不足,而是由于技能不匹配,这就需要从培训端发力。”
送政策上门
“问需于企”打出稳岗惠企“组合拳”
企业调研不仅是“问需”,更是“送解”。对于企业普遍反映的社保负担重、留人难等问题,调研组通过现场解读“企业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订单式技能培训”等政策,指导企业申报,确保企业“应享尽享”。重庆红日康仁堂药业负责人田宇算了一笔账:“通过申请各项就业补贴,一年预计可节省成本30余万元,这笔钱还能用于中药材培育。”
除此之外,县就业和人才中心还推出系列“政策包”“服务包”,涵盖招聘对接、职业培训、劳动关系指导等个性化服务领域,组建4支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小分队,深入辖区镇街,集中宣传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用人单位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及制造业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在家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秀山高新区企业务工就业,实现“就近就业、安居乐业”。
截至目前,调研组已深入走访常隆纺织、美璟服饰、安华鞋业等60家重点企业,共收集企业问题及建议30余条,其中22家企业提出用工需求,涉及岗位971个。政策宣讲期间,共发放政策手册150余份,现场解答咨询200余人次。
长效机制
服务前移构建“家门口”就业新格局
为破解就业信息不对称难题,县就业和人才中心创新推出“双清单”动态管理模式,通过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意向,实现“人岗匹配”双向联动:一方面系统归集县域重点企业的岗位要求、薪资水平等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全面摸排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实现“人找岗位”与“岗位找人”双向奔赴。
要让就业服务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敲门”!今年5月底,秀山县就业和人才中心将组队赴湖南怀化、广东中山等秀山籍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开展“引凤还巢”行动,通过政策宣讲、岗位推介等方式,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同时,重点推进“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养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并与黔湘鄂毗邻地区建立劳务协作联盟,扩大劳动力“蓄水池”,真正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
这场覆盖60家企业的深度调研,折射出秀山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以服务前移破解信息不对称,用系统思维打通就业堵点。当“暖心问企”成为常态,“就业难”与“招工难”的双向奔赴必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上游新闻 吴思倩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