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小米汽车在汽车圈可谓是“风波不断”,继此前“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引发关注后,如今又因小米SU7 Ultra车型深陷退车危机,成为了舆论焦点。这不仅让众多车主心急如焚,也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面临严峻考验。
近日,小米汽车在汽车圈可谓是“风波不断”,继此前“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引发关注后,如今又因小米SU7 Ultra车型深陷退车危机,成为了舆论焦点。这不仅让众多车主心急如焚,也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面临严峻考验。
事情的起因是小米SU7 Ultra车型引发了两项争议。先是“排位模式”解锁条件变更,让不少车主一头雾水。原本大家期待着能畅快体验这一模式,结果更新版本后,突然增加了解锁条件,这给部分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就好比你去一家餐厅,原本菜单上写着某道菜随时可点,结果等你准备点的时候,服务员却说要完成特定任务才能点,这换谁心里都不痛快。小米汽车官方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急暂停了这次推送,并承诺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预计需要4 - 8周时间。
另一项争议则围绕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表述不清展开。在小米SU7 Ultra的官方宣传中,这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吹得神乎其神,什么“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制动系统专属散热通道”等,雷军在直播中更是强调内部结构也要改,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可当首批车主拆解实车后,却发现现实与宣传大相径庭。这个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没区别,既没有导流槽设计,也没有和任何散热系统相连。有车主用鼓风机模拟气流测试,纸巾在开孔处竟然纹丝不动,这无疑让车主们感觉自己被“忽悠”了。从商业诚信的角度来看,企业宣传和实际产品不符,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透支。
这两项争议就像导火索,瞬间点燃了车主们的不满情绪。全国多地的车主自发组建了维权群,300余名车主联合录制视频,要求无损退车。部分车主更是委托律师启动了集体诉讼程序,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退一赔三。消费者们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合理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面对车主们的强烈诉求,小米汽车在5月7日深夜发布了官方回应,并两次致歉。对于“排位模式”问题,表示会尽快解决;对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提出了解决方案:未交付的订单可以限时改配为铝制前舱盖;已提车和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该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回应略显诚意不足。2万积分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远远弥补不了他们因产品与宣传不符而遭受的损失和心理落差。
然而,车主们对这样的回应并不买账。5月12日,部分要求无损退车的车主表示,当天小米汽车客服联系了他们,称原订单不会再继续生产,目前可以申请取消流程,但是定金无法退回。这一回应再次激起了车主们的愤怒。
以杭州市民高先生为例,他原本并不算“米粉”,但认可小米企业的价值观,觉得雷军产品做得不错,价格也实惠,于是下定金购买了小米SU7 Ultra。可如今,他对小米汽车近期的表现失望透顶。他所在的退订维权群已经有390多人,大部分是已经交付定金希望退订的消费者,还有一部分是已经提车的消费者。他们要求退还2万元定金,甚至有部分消费者觉得应该严惩小米汽车,按照法律要求退一赔三或者退双倍定金。
高先生收到小米汽车工作人员的最新回应后,明确表示不用等60天,现在就协商取消订单,但工作人员却回复目前可以申请取消流程,但定金无法退回。
这场退车风波也让雷军倍感压力。5月10日,雷军发文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他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雷军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这也反映出小米汽车在产品管理和宣传把控上存在严重问题。
小米汽车这次退车风波究竟会如何收场,小米汽车后续又将如何挽回消费者的信任,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我看来,小米汽车要想真正解决这场危机,首先要拿出更有诚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全额退还定金,对已提车车主进行合理的补偿。其次,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把控产品宣传和实际产品的一致性,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否则,这场风波恐怕还会持续发酵,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更大的影响。希望小米汽车能够真正重视消费者的诉求,给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来源:驭见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