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归去来兮辞》,我顿悟:人生归途,终归于本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0:48 1

摘要:初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在中学课本里。那时的我,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慨叹只觉得矫情——既然官场不顺,何必故作清高?甚至暗自腹诽:“若真淡泊,何须写文自证?”更觉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象过于平淡,远不及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

初识:少年不识归隐意

初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在中学课本里。那时的我,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慨叹只觉得矫情——既然官场不顺,何必故作清高?甚至暗自腹诽:“若真淡泊,何须写文自证?”更觉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象过于平淡,远不及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直到多年后,我在都市的钢筋森林中疲于奔命,偶然重读此文,才惊觉字句间的深意如暗河涌动,将我从浮躁的漩涡中托起。

陶渊明四十一岁辞去彭泽县令时,正值东晋门阀政治的黑暗时期。他出身没落士族,少年时“猛志逸四海”,却在五次出仕中看透了官场的虚伪与倾轧。最后一次任职仅八十余日,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而去。这看似冲动的选择背后,实则是他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当功名利禄与人格尊严相悖时,人该如何自处?

深悟:方寸田园即江湖

再读《归去来兮辞》,方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归途,不是地理的迁徙,而是心灵的觉醒。陶渊明归隐后的二十余年,躬耕于庐山脚下,经历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困顿,却始终未向权贵低头。他在《饮酒》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喧嚣中开辟精神净土。正如苏轼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真正的淡泊,是身在樊笼却能心向南山。

文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生机,恰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决绝形成张力。陶渊明并非否定仕途价值,而是选择以更本真的方式实现自我。他开辟的“桃花源”,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乌托邦,而是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在这里,晨兴理荒秽的劳作与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浑然一体,物质清贫与精神丰盈达成微妙平衡。

对照:古今归途的镜像

现代人常将陶渊明的归隐误读为“躺平”,实则是用功利思维误判了精神境界。去年我遭遇职场挫败时,也曾想效仿古人“归去来兮”,却在乡间三日便因网络不畅仓皇返城。重读《归去来兮辞》,方知真正的归隐不在形式:陶渊明归田后创作诗文百余篇,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种扎根土地的创作,比隐居终南山的“终南捷径”更显纯粹。他所谓的“请息交以绝游”,断绝的是名利场的虚与委蛇,而非生命的丰盈连接。

反观当下,多少人把“逃离北上广”挂在嘴边,却在乡村民宿摆拍后继续投身内卷。陶渊明的启示在于:重要的不是物理空间的迁徙,而是重构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恰是一种去功利化的学习态度——阅读不为炫耀学识,只为“欣然忘食”的生命愉悦。这种精神,在知识付费时代更显珍贵。

超越:归真路上的三重境

细品《归去来兮辞》,可窥见三重人生境界:

其一为“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辞官时的顿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十余年仕途沉浮的沉淀。这让我想起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的觉醒:“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真正的觉醒,从不在别处,而在对当下生活的全然接纳。

其二为“行”——“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归隐后的陶渊明并非消极避世,他开荒南野、种豆南山,在《归园田居》中记录“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充实。这种行动哲学,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真理不在典籍中,而在耕作的汗水里。

其三为“化”——“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晚年的陶渊明面对死亡展现出惊人豁达,在《自祭文》中写道:“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天地大化的境界,恰似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他最终实现的,不是与世俗对抗,而是与万物和解。

启新:归真精神的当代转化

在这个“内卷”与“躺平”撕裂的时代,陶渊明的智慧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于个人,可学其“心远地自偏”的定力。不必辞职归隐,但可在通勤地铁上读诗,在加班间隙侍弄绿植,让“采菊东篱下”的心境渗透日常;

于社会,当思“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务实。乡村振兴不是造网红民宿,而是让年轻人愿意返乡播种希望;

于文明,需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留白。当AI开始替代人类创作时,我们更需要守护“不为发表而写作”的本真。

去年深秋,我专程探访陶渊明故里。站在柴桑栗里村的稻田边,看金穗垂首、白鹭低飞,突然懂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真谛——所谓归途,从不在远方,而在找回凝视一片稻叶时的专注,重拾与土地对话的能力。归去来兮,归的不仅是人,更是那颗被异化的心。

此刻再读“云无心以出岫”,恍然惊觉:陶渊明笔下无心出岫的云,恰似人生最好的状态——不必刻意追求意义,只需如云般舒展本性;不必执念于归处,因为每一步行走都是归来。

来源:文化看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