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后,尼龙与聚酯纤维的普及使户外服装性能发生质变,而二十一世纪环保浪潮则催生新材料革命——截至2023年,全球超六成冲锋衣品牌采用再生聚酯纤维,海洋塑料制成的面料抗撕裂强度已达42牛顿,验证了环保与高性能并存的可能。
作者:七佰
冲锋衣的科技革命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材料突破。
1970年在GORE-TEX面料问世之际,巴塔哥尼亚创始人乔伊纳德同步以回收材料研发出首款合成抓绒衣,奠定了现代冲锋衣基础。
随后,尼龙与聚酯纤维的普及使户外服装性能发生质变,而二十一世纪环保浪潮则催生新材料革命——截至2023年,全球超六成冲锋衣品牌采用再生聚酯纤维,海洋塑料制成的面料抗撕裂强度已达42牛顿,验证了环保与高性能并存的可能。
冲锋衣自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科技的进步。这也令其有着不俗的价格,始祖鸟、巴塔哥尼亚等高端冲锋衣品牌数千元的定价至今仍是大众消费门槛。
近年来,中国户外市场大爆发,在一众动辄数千元的高端品牌频频“炸街”之际,国产品牌“伯希和”却靠平价冲锋衣打爆市场,几年时间销售额从千万元级到十几亿元。
近日,伯希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始冲刺“中国高性能户外生活方式第一股”。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IPO前1个月,腾讯投资3亿元,持有伯希和10.7%的股份,成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平替之王”的诞生
近年来,户外运动装备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冲锋衣作为核心品类持续领跑消费赛道。
在这场由专业户外品牌主导的狂欢中,一个以电商起家的本土品牌伯希和异军突起,凭借“平替之王”的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撕开缺口,上演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商业突围战。
户外运动热潮的兴起为伯希和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土壤。当始祖鸟、巴塔哥尼亚等高端品牌通过专业性能与高端定位“收割”核心玩家时,伯希和精准捕捉到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空白,实现了从户外圈层向大众市场的跨越。
财务数据的三级跳印证了伯希和商业模式的成功。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伯希和的收入分别为3.79亿元、9.08亿元、17.66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4.3%、58.2%及59.6%。
以冲锋衣为代表的服装是伯希和最大的收入来源,占比从2022年的80.7%上升至2024年的91.1%,高达九成。
伯希和的突围之道,在于精准把握了“消费平权”的密码,710元的均价恰好卡位在专业户外品牌与白牌之间的真空地带。既避开了与国际巨头的正面交锋,又通过GORE-TEX等专业面料的运用,与普通防风外套形成技术代差。
伯希和的盈利非常不俗。招股书显示,其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54.3%提升至59.6%,净利率从2022年的6.4%上涨为2024年的16.0%。
2024年,以伯希和一件冲锋衣平均卖710元来估算,毛利约为420元,净利润约有110元。
作为一家以电商起家的品牌,伯希和的线上渠道一直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约有八成收入来自线上。招股书显示,其线上销售渠道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贡献了3.31亿元、7.52亿元、13.51亿元。
伯希和线上渠道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2022年的87.5%略微下降至2024年的76.5%,依然是收入的绝对主力。
伯希和广告费用常年高企。2022年到2024年,其3年广告及推广费用、平台服务费累计达7.45亿元。2024年广告及推广费用更是同比激增104%至4.38亿元。
与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相比,伯希和的线下门店拓展则显得相对缓慢。其主要依赖联营门店进行线下布局,门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2022年至2024年,线下门店数量从39家增加至146家,其中联营门店数量达到了132家,占比高达90%,而直营门店仅有14家。
“平替”困局:营销与研发的失衡
在户外运动装备赛道高歌猛进的伯希和,正以一种矛盾的姿态演绎着“轻资产运营”的双刃剑效应。伯希和以“平替之王”的姿态迅速崛起,3年内营收从3.78亿元飙升至17.66亿元,净利润增长逾十倍的背后,是流量红利与性价比策略形成共振,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指数级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背后潜藏的运营隐忧,正随着规模扩张逐渐浮出水面。
尽管伯希和宣称“以技术创新重构行业规则”,但其研发投入却与口号形成鲜明反差。报告期内,伯希和研发费用虽从1356万元增至3150万元,但在营收中的占比却从3.58%降至1.78%,远低于国际户外品牌5%-10%的行业基准,甚至不及国内竞争对手。
更值得警惕的是,伯希和研发团队规模与业务体量严重脱节:截至2024年底,893名员工中研发设计部门仅40人,占总人数的4.5%,而销售及营销人员高达475人,占比53.3%。这种“1个技术员养12个销售员”的人力结构,暴露出品牌对短期流量变现的过度依赖。
与研发投入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伯希和营销费用的爆炸式增长。2024年伯希和广告及推广支出达3.59亿元,占销售费用的61%,较2023年激增104%。在抖音等平台,其通过头部主播带货、KOL矩阵种草构建的“脉冲式营销”虽带来短期销量暴增,但也推高了流量成本。
同时,完全依赖代工的模式,让伯希和的品控体系充满不确定性。招股书显示,伯希和合作代工厂超过50家,2024年服装类产品中81.2%由OEM厂商生产。
伯希和松散的生产网络导致质量波动频发:有消费者反映同款冲锋衣男女装面料厚度差异达30%,黑猫平台累计投诉超百起,更有用户收货时发现夹带“不合格”质检报告。
数据显示,2024年伯希和线上退货率攀升至8.7%,远超行业5%的平均水平,部分爆款产品因尺码偏差、色差等问题遭集中投诉。社交媒体上关于伯希和冲锋衣线头外露、防水涂层脱落的吐槽声渐起,品牌苦心经营的性价比形象正在遭受质损风险。
此外 ,伯希和高速扩张的代价在存货数据中显露无遗。2024年伯希和存货规模达5.95亿元,同比激增150%,其中制成品占比94.8%,原材料存货仅同比增长18%。
这意味着伯希和库存积压主要源于滞销而非生产备料,其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回升至213天,较2023年延长24天,资金效率显著恶化。
从“流量红利”到“价值创造”的生死转型
“平替”造就了伯希和的成功,但也可能成为其发展难以突破的认知桎梏。
当消费者将品牌与“性价比替代品”强绑定时,高端化转型将面临消费者心理价位的天花板,品牌溢价空间被锁死在既定区间,如同被困在流量驱动的“舒适陷阱”中——既要承受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的长期竞争力衰减,又要面对国际品牌本土化下沉与本土新锐品牌崛起的双重挤压,最终在“平替”标签与“价值升级”的撕裂中陷入战略迷茫。
伯希和的成功,本质上是“户外风”与“平替潮”的双重红利叠加。然而,当“平替”逐渐成为市场的普遍策略时,伯希和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从“跟风者”转变为“引领者”?
当前,国际知名品牌如北面(The North Face)和哥伦比亚(Columbia)加速下沉,通过拓展中低端市场,逐步蚕食伯希和的市场份额。这些国际品牌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和成熟的技术体系,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本土新锐品牌如骆驼和凯乐石也在迅速崛起,它们以创新的设计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对伯希和形成了有力的夹击之势。这些本土新锐品牌不仅在产品性能上不逊色于伯希和,还在品牌营销和用户体验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这意味着伯希和必须摆脱“面料搬运工”的刻板印象,在技术领域建立差异化壁垒。但其研发团队仅40人的现实,与销售团队超半数的配置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资源错配在高端化进程中将成为致命短板。
此外,伯希和品牌溢价的构建更是道阻且长。从“平替”到“原创设计”的跨越,需要颠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固有认知。
伯希和的转型战役没有中间路线。要么通过技术攻坚建立专利壁垒,用自研面料、功能创新重构价值链条;要么深耕设计语言,在户外美学领域形成独特风格;要么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全域零售体验。但每条路径都需要颠覆既有的运营逻辑,都需要在营销投入与长期主义间做出取舍。
当消费者为“性价比”而来,也可能因“品牌力不足”而走。伯希和的IPO不是终点,而是真正品牌战争的开始。
来源:IPO参考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