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设计研究所|西安Earth Sign土象咖啡馆

摘要:店内的门窗洞口高低错落,指向各不相同的景致,随着行走或落座,周围的绿意被吸引进室内。屋檐的树洞更是成为了村里小动物的游乐场。

© Kevin

店内的门窗洞口高低错落,指向各不相同的景致,随着行走或落座,周围的绿意被吸引进室内。屋檐的树洞更是成为了村里小动物的游乐场。

感谢 即时设计研究所对gooood的分享

引言

街道是建筑的同行者,街道既是母体,也是城市的房间、丰饶的土壤、孕育的场所。它的生存力不仅依赖于人的人性,也同样依赖于周围的建筑。

——Bernard Rudofsky《人的街道》

沿街场景 ©Kevin

沿街场景 ©Kevin

背景

黄良村地处西安市南郊,同中国许许多多乡村一样,在近三十年汹涌的“城市化”进程里,衰败到尘埃里。

街道鸟瞰 ©Kevin

2020年,作为“逆城市化”的践行者,南山木工的几个年轻手工匠人,回到黄良村生活与工作,之后的4年时间里,这个小小的村子里慢慢聚集了一群有趣且无畏的年轻人。初勘现场,村子里散布着艺术家工作室、民宿、文创零售等一众业态,但大多藏在高高的院墙后面,传递着避世的风骨,我们一圈一圈地采风,想知道这个小小的乌托邦里,还缺点什么。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村口的大树掩映着木质的戏台,黄昏时,一群小孩子爬上戏台,假扮节日里的社火表演咿咿呀呀,惊起藏在后台里的一群蝙蝠。而如今,村里的戏台早已废弃,彻底的,连木头的梁柱也朽在土里。

我想,是时候还给村子一个小小的“舞台”。

左:概念拼贴;右:场地 ©即时设计研究所

设计

场地给了我们一个院子和两颗树,一颗家养的桃树,和一颗无名的野树。

这是一个前院后屋的民居院落,后院的二层建筑将作为南山木工的工坊,所以,前院的新建建筑不但要满足咖啡馆的使用需求,还要作为南山木工的入口,有效连接起后院空间并将庭院重新分配给两个业态,形成一种类似“后工作室”的模式。

建筑生成动画 ©即时设计研究所

建筑鸟瞰 ©Kevin

于是,建筑侧个身,临街就有了三角形的舞台,野树就站在舞台的中央,建筑开个洞,家树也从后院探出头来,要是再有一片庇护的屋檐,这个小小村落的新故事,就要上演……

树影与吧台 ©Kevin

清晨,树影是这方舞台的第一个舞者,透过外摆区的三角形洞口,洒在店内的吧台上,彰示着一天营业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影缓慢游走,抚过地面,抚过桌椅,直到街道,直到日落。

树影与外摆区 ©Kevin

店内的门窗洞口高低错落,指向各不相同的景致,随着行走或落座,周围的绿意被吸引进室内。屋檐的树洞更是成为了村里小动物的游乐场。

木质的矮窗 ©Kevin

面向桃树的落地窗 ©Kevin

面向邻居院落的高窗 ©Kevin

面向街道的长窗 ©Kevin

屋顶玩耍的猫 ©Kevin

后院的入口布置在外摆区远端,穿过花园之间的小径,通往南山木工的工坊,并连接起通往二楼的楼梯,这种递进的布局模式,使得院落空间被充分利用,并形成富有层次感的视觉体验。

后院入口 ©Kevin

通往木工坊 ©Kevin

振兴

我们试图通过这栋建筑向村落传递善意:

一是对草木的保护,在近年的发展中,村落里阻碍建设的大树被砍伐,回忆与生机也被掩埋,于是,哪怕只是一棵无名的野树,我们也尝试保留。

二是关于开放和共享,这条小小的街道,在两侧房屋的扩张和挤压下,其间的道路仅剩两米多宽,除了车辆通行,已无法继续承担人的活动,那么,内退的建筑与其形成的半室外空间,便成为了街道新的聚集点。

三是采用“村民共建”的方式应对“乡村振兴”,这不仅为村落里的居民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更促进了新老村民的交流与融合。

回看后院 ©Kevin

野树的舞台 ©Kevin

2024年9月,首届海绵社区艺术节在黄良村举办,这场由艺术家和村民自发举办的艺术聚会为黄良村带来了新的活力,而土象咖啡馆作为其中最大体量的社区建筑承担了聚会、展示、服务、发布等多重功能。

黄昏下的落幕 ©Kevin

回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现代主义热潮兴起,从城市街道、自然村落到公共咖啡馆,知名艺术聚集地及聚会场所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创造力,我们期待,这座凝聚了集体智慧的小小咖啡馆,亦能滋养出源源不断的艺术创造力和对创造力的渴望。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即时设计研究所

屋顶平面图 ©即时设计研究所

项目名称:Earth Sign土象咖啡馆

项目地点:西安市长安区黄良村

设计单位:即时设计研究所(IM Design)

主持建筑师:周小富

艺术总监:傅帅

设计团队:马若为、张天翼、关佳蓉、王瑞

建筑面积:60㎡

竣工时间:2024.9

施工单位:南山木工团队

材料:进口松木

摄影:Kevin

来源:我就是我的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