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期|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探索与思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6:18 1

摘要: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至此,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的第五项职能。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至此,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的第五项职能。

从大学职能演变的历史可知,大学职能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以及时代赋予的使命紧密相连,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19世纪初期,现代大学开始崭露头角。彼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构成了大学的核心职能。到了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能量得以大规模释放,大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展现出了变革性的强大推动作用,社会服务也随之成为大学的又一重要职能。步入21世纪,大学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由此,文化传承创新正式成为高校的第四项职能。时隔仅6年,国际交流合作也紧随其后成为高校又一项重要职能。这一时间要远远短于前几项职能发展的时间,这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迅速提升息息相关。

2024年电子科技大学海外留学教育展(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供图)

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特点与定位

作为现代大学的第五项基本职能,国际交流合作具有独特的系统特性。相较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项传统职能,其特殊性源于自身的双重属性:既作为独立职能存在,又深度嵌入前四项职能之中。

传统四项职能虽存在交叉,但基本保持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呈现出显著的融合特征:一方面构建独立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全面渗透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核心领域。这种双重属性要求高校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既要保持国际交流合作的专业性,又要建立跨职能协同机制,避免工作碎片化与资源内耗。

首先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核心职能定位。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国家外交战略的延伸载体。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是国家软实力输出的重要渠道。我国已与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通过定向培养战略领域人才、输送国际关系专业和国际组织人才、派驻教育外交官等举措,直接服务国家外交布局。这种人才战略既满足双边合作需求,又为国际事务储备专业力量。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民间外交的重要实践平台。相较于政府间交往的复杂性,高校交流更凸显知识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学术交流超越国界的特质,使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的稳定纽带。即使在官方关系波动期,高校合作仍能保持学术对话,为国际关系提供缓冲空间,这种独特价值源于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普世性特征。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战略突破点。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度同构性,为院校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参照。通过国际对标诊断发展短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可加速办学水平提升。调研结果显示,众多“双一流”建设高校将国际交流合作列为重大战略,通过联合实验室、人才引育等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是四维融合的职能实现路径。

人才培养国际化重构。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必须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以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忽视国际交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可能导致学生视野受限,难以掌握国际规则和参与国际事务。因此,国际交流合作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模块。具体措施包括开发国际化项目、开设相关课程、专业课程融入国际化元素、构建国际标准课程体系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

构建科研创新协同网络。科学研究全球化特征显著,国际交流合作是其内在属性。高校科研依赖于学院、团队及实验室,国际交流合作常由科研单位自行完成,学校职能部门作用易被忽视。然而,学校整体和科研单位各自具备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恰恰体现了国际交流合作融合性的基本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个特点,往往会造成科研单位各自为战、学校的国际化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国际交流合作部门应深入科研团队,整合资源,开拓国际资源,反哺科研工作,构建有机整体,发挥最大效用。

社会服务全球链接。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社会服务旨在满足社会需求,是评判大学价值的关键。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也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科研的社会实践,形成广泛互动。

社会服务本身蕴含国际交流合作需求。随着全球化加深,社会各方面须全面接轨国际,利用全球资源。高校具有这方面的天然优势,可通过学术交流建立紧密合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经验优化社会服务路径,提升效能,精准对接需求。我国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在全球高等教育中意义重大,为全球协同发展提供动力。

文化传承的跨文明对话。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职能,亦包含国际交流合作成分。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传承须发掘自身历史文化要素,同时面向全球搜寻历史文化基因。创新则须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国际交流合作为文化传承创新搭建桥梁,提供素材与平台,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

电子科技大学将“国际化发展战略”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学科提升战略”共同作为学校长期坚持的四大战略,与高校的五项职能遥相呼应。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开展国家公派、长期校际合作、短期交流等国际交流项目,逐步构建起“类型多、层次高、区域广”的学生出国(境)留学服务体系,160余个留学项目覆盖4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此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电子科技大学致力于与世界一流大学举办联合实验室或研究机构,牵头和参与国际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鼓励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促成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国际科研项目,提升重点学科国际科研和国际教育研究水平。

在社会服务方面,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开展多种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通过开展多元文化讲坛、邀请世界著名学者开展讲座、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等方式,努力使学校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纽带。

作为一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在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中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且在全国各高校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值得共同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另外,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也面临巨大挑战。在大变局中,这项职能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供图)

新常态下高校履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举措和展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所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疫情的全球暴发和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都给这项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继续很好地服务于这项职能,甚至这项职能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发生变化。但是,挑战和改变并不意味着这一职能的消亡,创新和提质是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面临的新课题。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的经验,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不断探索,挖掘国际交流合作新内涵。如前文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本身具备独立性和融入性的特点,既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又融于高校的各项职能当中。无论在何种变局、何种形势下,高校的其他四项职能都包含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成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应坚定这一信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各项工作中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丰富高校第五项职能的新内涵。

加强融入,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合发展。忽略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融合性,容易把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孤立化,难以融入其他各项工作中。国际交流合作如何进一步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深度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例如,可以尝试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学术文献搜集和阅读课程,教授学生搜索和阅读相关领域国际科研文献的方法,以此帮助学生了解领域内国际前沿成果,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产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把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覆盖整个教学环节,也是可以思考尝试的方向。

以电子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职能融合为例,学校构建起“类型多、层次高、区域广”的学生出国(境)留学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资源,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但是,该体系无法覆盖到全体学生,对于没有机会参与到留学项目中的学生,学校则通过开设国际公务员系列知识讲座、课程,提供留学咨询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渠道,尝试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整合资源,构建全校合作统筹新格局。在一所高校中,国际合作资源往往是零散分布在各个学院、科研团队、教师个人等处。没有经过整合的资源往往是分散的,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需要通过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整合,综合利用各项资源。

具体来讲,学校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深入学院、科研团队及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调研,一方面加强自我认知,全盘掌握学校国际化工作现状和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学校各单位对于国际化的需求和难处。从科学研究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对国际化的需求和难处入手,通过全盘整合调配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消除壁垒,提升校内协同合作的紧密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各部门之间资源不能互通、对于某些工作内容出现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的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应清晰划分分工,并制定科学的绩效分配机制,加强部门间的配合程度,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开拓创新,深化“在地国际化”办学实践。“在地国际化”理念突破了传统“海外国际化”的局限认知,将国际、跨文化和全球要素融入高等教育的目标设定、功能发挥、成果产出全流程。它聚焦本土高等教育国际化,从课程、教学、管理、评估等方面强化建设,推动本土高等教育融入全球教育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创新并深化“在地国际化”办学,是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路径。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关键形式,有助于高校整合国际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选择适配的合作伙伴对合作办学极为重要,行业特色型院校更是如此。电子科技大学响应“双一流”建设,积极与学科匹配的顶尖高校合作。学校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覆盖通信、电子等重点学科,与多国高校合作,并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共建研究中心,构建了本、硕、博全覆盖的合作体系。这些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选择,有效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成果斐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未来,高校应在合作模式、师资引进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深化“在地国际化”实践,增强国际竞争力。

勇担使命,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高校履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重要方式,对高校自身发展和国家建设意义重大。这不仅能推动高校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还能使高校借助国家战略平台,将自身优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进一步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在高校整体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以国家建设海南自贸区为例,电子科技大学携手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首批入驻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开启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的新篇章。从入驻后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举措无论对学校自身发展还是对服务国家战略、履行大学职能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既拓展了学校的办学规模,提升了学校国际影响力,又为海南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关键人才、技术支撑,有力践行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

随着大学职能的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显现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疫情过后带来的影响和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强此项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应该是深度而切实的,要避免浮于表面、融而不和的局面发生。在发挥国际交流合作本身作用的同时,深度挖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中的国际交流合作需求,并在各项职能中找准着力点,将五大职能连接成一个整体,共同促进高校发展,承担起高校的历史使命。(作者李扬系电子科技大学工会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霍祥湖系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高世全系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作者:李扬 霍祥湖 高世全

来源:神州学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