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亩荒田到年入600万:新农人谢敏15年的科技兴农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6:20 1

摘要:初夏的澧水河畔,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易家渡镇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田里,十架无人植保机正沿北斗导航轨迹进行水稻孕穗期飞防作业。石门县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敏正手持终端设备向记者展示数字化大屏: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气象风险等16项数据在云端跳动,2

初夏的澧水河畔,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易家渡镇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田里,十架无人植保机正沿北斗导航轨迹进行水稻孕穗期飞防作业。石门县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敏正手持终端设备向记者展示数字化大屏: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气象风险等16项数据在云端跳动,2800亩农田的耕作实况尽收眼底。

这位曾经的打工者用了15年的时间,将连片荒田发展为年产值超600万元的现代化生态农场,通过“秸秆-饲料-有机肥”全链循环技术,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兴农”的鲜活范本。

破茧:机械化开垦唤醒“沉睡资产”

谢敏在修理播种机。

“这些土地就像睡着的孩子,需要有人唤醒。”在采访过程中,谢敏回忆起了当时回乡的情景。

2010年,谢敏回到老家石门县易家渡镇,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家附近的田里全是野草,一问情况,这样的荒田村里竟有近500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就觉得,让土地这么荒下去太可惜了。”

“加上当时家里确实需要我回来,我就把干事创业的心放在了这片荒田里。”谢敏说干就干,2016年,靠着几台耕地机、收割机,谢敏开始进行荒地整合工作,前后花费了2年的时间,对石门县易家渡的荒地进行整理。

整理荒地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起早贪黑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候赶时间,到了晚上12点,我还开着拖拉机在地里面整治荒田。”回忆起那段日子,谢敏感慨万千。

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谢敏承包了将近600亩土地,其中500亩左右正是当初野草丛生的荒田。此后,他的农业版图不断扩大,截至到2025年,谢敏总共承包了近2800亩土地。

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年,谢敏创办了石门县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备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油菜播种一体机、插秧机、抛秧机、稻谷油菜烘干一体机、秸秆回收机、榨油机以及各类农业机械数台,实现了水稻油菜全面机械化种植收割。

突围:自建输水管道破解 “靠天吃饭” 困局

谢敏自费修建的抽水管道。

“种田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天吃饭。”这是谢敏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23年,极端天气导致400多亩稻谷失收,这让他痛心不已。为了应对干旱天气,谢敏自费26万元,带领合作社的员工们一起修建了2.3公里的抽水管道。

如今,2.3公里输水管道如银色动脉贯穿农田,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可远程控制500多亩农田的水源配给。“现在点点手机就能给稻田‘输液’,水管除了我自己用之外,如果有老百姓田里缺水,也能免费用我们的管道。”谢敏不断展示着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着土壤PH值、病虫害指数等12项参数。

合作社成立后,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和培训下,制定了一套具体可行的土地监测办法及化肥、农药比例的配置和使用原则,以及种子搭配安排较为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科学的操作流程。目前,合作社通过自产自销和批量售卖农作物,年收入达600余万元。

反思:秸秆从“烫手山芋”到“生态金矿”

合作社现场对秸秆进行打包缠膜。

近些年,面对国家对秸秆管控政策的调整,谢敏积极响应,将秸秆从焚烧转向综合利用。“当时简单处理的秸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堆有机肥,另外就是拉去发电厂发电。”按照这种简单处理模式实行一年后,谢敏发现除去运输费用后利润微薄。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不久后,谢敏瞄准了秸秆深加工,将其制成牛羊饲料。

2024年,在石门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将秸秆加工成饲料,与周边27家种养殖大户、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农机手驾驶着稻草打捆机来回作业,伴随着机械轰隆声,水稻秸秆很快被吸入、压实、打包,变成一个个大方块散落在田间。

2025年年初,谢敏特地购买了一批经过粉碎除尘的秸秆草料,通过对比发现,经过粉碎除尘的草料确实比自己之前的要好。“粉碎除尘后的草料浪费率很低,基本上动物都能吃完。”尝到“甜头”后的他,决定引进专门的秸秆粉碎除尘液压一体机。“有了这台设备之后,玉米秸秆的利用率跟优化率都会大大地提高。之后不仅能处理自己田里的秸秆,还可以设立一个回收点,为周边老百姓提供秸秆加工服务。”

蝶变:一场“秸-饲-肥”的绿色革命

近年来,石门县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采用“秸-饲-肥”的循环利用技术,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进一步稳定农业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秸秆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谢敏与养殖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跟这些养殖户打交道,我发现他们的养殖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对草料的需求是很高的。”于是在2025年年初,谢敏开始发展养殖业,陆续饲养了150头牛,实现从秸秆草料到养殖饲料的自我消化循环。

谢敏表示,养牛之后,县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很多支持。例如畜牧局派了专家下乡,从防疫、卫生、消毒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今年3月中旬,一头牛出现身体不适,畜牧站专家第二天就赶到现场诊治,这让谢敏深受感动。

此外,牛粪还田也是他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石门高度重视绿肥生产工作,合作社从2020年开始响应号召种植绿肥。谢敏表示,“实行绿肥之后,我们节约20%的化肥开支,而且对比之后发现,用了有机肥的秧苗的长势会更好,虫害会更少,产量会更高。”

新农人启示录:以韧性开荒、以定力育土、以热忱续写“科技兴农答卷”

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生态循环,谢敏的15年历程印证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当物联网传感器代替了老烟袋,当大数据分析取代了“看天经验”,新时代的田野正在发生静默而深刻的革命。

辛苦耕耘十五载,谢敏对农业充满信心。他表示农业生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往往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是需要更多的决心与魄力。“不管做什么,首要条件就是热爱,做农业生产也是如此。”相对于其他行业发展来说,他认为从事农业更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

谢敏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农业“寂寞”的背后,藏着乡村振兴最澎湃的动能——“当我们把脚扎进土里时,土地回报我们的远远不止粮食,还有整个村庄向上的心跳。”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也正是在千万个“谢敏”的“寂寞耕耘”中渐次展开。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