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学一句台词要重复几十遍,一个舞蹈动作不标准就得跳一整天。”近年来,各赛道涌现出大量儿童网红,动辄坐拥粉丝百万千万。媒体调查发现,很多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纯属家长与MCN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
“孩子学一句台词要重复几十遍,一个舞蹈动作不标准就得跳一整天。”近年来,各赛道涌现出大量儿童网红,动辄坐拥粉丝百万千万。媒体调查发现,很多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纯属家长与MCN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
孩子可爱,家长分享,本是一种温馨互动。然而,随着流量经济兴起,打造儿童网红俨然成了变现捷径,某些人为了“啃小”不惜“坑小”。从胡吃海塞的“大胃宝宝”,到挤眉弄眼的“奶辣幼崽”,再到反复摆拍孩子摔跤突出“蠢萌感”……许多画面背后满满是成人的贪婪。再看这些账号,有的挂着商品橱窗,有的家长开播带货,还有一些在日常视频中频繁植入广告。大人赚得盆满钵满,又有谁在意小朋友们的感受?
“网红儿童”之所以屡屡引发公众关切,在于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孩子们还小,身体正在发育期,心智尚未成熟,既没有拒绝摆布的能力,也缺乏辨别繁杂信息的理性。一些成年人眼中的“逗乐逗趣”“无伤大雅”,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行为示范、价值塑造,影响一生。更令人忧心的是,眼下孵化儿童网红已成产业链,各类造星机构层出不穷,从策划拍摄到水军引流再到商务接洽,各种环节一应俱全。儿童“出道”的门槛低了,许多家长的心思“活了”,不惜掏钱求包装,在孩子身上博“钱途”。“上学不如当网红”,这种扭曲心态下,上当受骗者频现,对社会风气也是一种污染。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各大平台也相继完善规范,不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服务。眼下,明显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少了,但明面晒娃、实则“养号”的内容却更多了,也更加难以分辨。遏制流量冲动,要求相关主体多想办法,从流量分配、营销获利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大对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的惩处力度。合格的父母,决不会将孩子当成工具。部分家长真应扪心自问,所谓“孩子把大人养得很好”,有什么可吹嘘的?反倒暴露了不负责任与不择手段。
呵护孩子,守住真正的天真烂漫,也是守护社会未来的希望。正视问题、采取行动,别再让幼小的孩子被迫营业了!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