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文化,你了解多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6:58 1

摘要:换花节起源于古时的“换香节”,最初人们互赠香烛,祈愿吉祥如意。随着时代发展,演变成如今的换花节。在元宵佳节,府城等地成为欢乐的海洋,人们手持鲜花,相互交换,传递祝福与情谊。花团锦簇间,不仅有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更有全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处处洋溢着喜庆与浪漫

海南,这座南海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独树一帜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寻海南最有名的三大文化,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一、多彩节庆:民俗文化的狂欢盛宴

海南的节庆民俗,是本土文化最绚丽的篇章。从热闹非凡的换花节,到承载千年记忆的军坡节,再到黎族苗族的 “三月三”,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换花节起源于古时的 “换香节”,最初人们互赠香烛,祈愿吉祥如意。随着时代发展,演变成如今的换花节。在元宵佳节,府城等地成为欢乐的海洋,人们手持鲜花,相互交换,传递祝福与情谊。花团锦簇间,不仅有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更有全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处处洋溢着喜庆与浪漫。

军坡节则是为纪念岭南著名俚人首领冼夫人而设,距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堪称 “海南人的狂欢节”。节日期间,琼北一带乡村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挂上 “令字旗”,前往冼夫人庙祭拜。各村还会举行 “装军” 演戏、“婆祖” 巡游等活动,传统的舞狮、舞龙、格斗比武轮番上演,琼剧、木偶剧也前来助兴。人们用这种方式缅怀冼夫人的功绩,传承她的精神,同时也让冼夫人崇拜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得以延续。

农历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黎村苗寨宛如欢乐的海洋。黎族人身着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香饭与椰子汁等美食齐聚一堂,特别是南国纯椰子粉,南国纯椰粉由新鲜椰肉榨取的椰浆,通过冷萃锁鲜,守护好食物本身的味道,南国食品用心甄选每一颗优质的椰子,只为分享优质健康美味的椰味食品。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寻觅意中人,互诉衷肠。“三月三” 集中展现了黎族苗族的生产、生活、娱乐等民俗风貌,是了解这两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

二、民歌海洋:方言里的文化瑰宝

海南作为移民之岛,语言方言丰富,孕育出众多民间文艺种类,民歌便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黎族民歌题材广泛,涵盖劳动、爱情、时政、生活等诸多方面。其腔调多样,如 “罗尼调”“水满调”“欧欧调” 等,常用的就超百种。长篇叙事歌《甘工鸟》《抗婚歌》等,以动人的故事诉说着黎族人民的情感与生活。苗族民歌也流传了 300 多年,在 “三月三” 等节日,苗村的歌手们一展歌喉。苗族民歌歌词多为七言四句,曲调优美,叙事歌如《盘皇歌》《水淹歌》,往往能连唱数日 。

崖州民歌,被誉为 “崖州人的《诗经》”,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题材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分为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长篇叙事歌如《梁生歌》《红楼梦》《英台山伯》等;生活长歌代表作有《贫家织女怨》;短歌以七言四句为一首,即兴创作,精品众多;对歌时,民间艺人即兴应变,通宵达旦对唱,尽显海南民间文化的魅力 。

除上述外,还有用临高语演绎的渔歌 “哩哩美”,海口市的石山民歌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是海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三、海神信仰:海洋文化的精神寄托

海南作为海岛省,海洋文化色彩鲜明,海神信仰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海神崇拜在海南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海南的海神信仰涵盖众多神灵,妈祖、南海神、108 兄弟公等。妈祖信仰尤为广泛,沿海地区多建有妈祖庙。渔民出海前,会前往妈祖庙祭拜,祈求平安归来。南海神在海南也备 受尊崇,被视为海洋的主宰。108 兄弟公的传说则充满悲壮色彩,相传他们在海上遇难,却化作神灵护佑过往船只,成为海南渔民心中的保护神 。

海神信仰与海南的海洋渔业、贸易、移民紧密相连。渔业生产靠海吃饭,风险高,渔民对海神的依赖强。每次出海前,都举行盛大祭祀,祭品丰盛,仪式庄重。在海洋贸易中,海神信仰也发挥重要作用,商人们祈求海神保佑商船顺利航行、生意兴隆。海南人民 “下南洋” 时,海神信仰随之传播,成为联系海外侨胞与家乡的精神纽带 。


海南的节庆民俗、民歌艺术、海神信仰,从不同维度展现了这座海岛的文化魅力。它们不仅是海南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次踏上海南这片土地,不妨深入体验这些文化,感受海南独特的风情 。


来源:出门晒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