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射B导:“阵风”阵亡背后的马赛克战法应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7:09 1

摘要:今天,笔者最想说的还是5月7日、10日巴方两次分别击落3架、1架“阵风”战机的事情。港媒说,巴方使用的是中国军队的协同杀伤链战术,通过红-9P锁定、歼-10C发射霹雳-15E导弹、ZDK-03预警机制导,最终出其不意击落的。这就是“A锁B射C导”战法!

戍天九思原创第925期

5月12日,网上一张署名CNN的图片,让印度彻底破防了。该图对比这次印巴冲突中的双方损失,一目了然。

战机损失——0:6

空军基地受损——3:11

无人机损失——78:553

士兵损失——1:21

平民损失——13:19

坦克损失——0:0

空防损失——0:1

今天,笔者最想说的还是5月7日、10日巴方两次分别击落3架、1架“阵风”战机的事情。港媒说,巴方使用的是中国军队的协同杀伤链战术,通过红-9P锁定、歼-10C发射霹雳-15E导弹、ZDK-03预警机制导,最终出其不意击落的。这就是“A锁B射C导”战法!

笔者认为,如果“阵风”第一次被击落可能是巴方出奇制胜,那么,时隔3天“阵风”再次被击落,就只能说是装备和战术的代差了。

声东击西——巴方“A锁B射C导”协同杀伤链

巴方“A锁B射C导”,可能的战术协同是:

A锁:地面防空系统首先进入战斗状态。印度“阵风”利用山体掩护低空偷袭,巴方一线部署的红旗-9P防空系统率先发现并锁定印度战机。但是,“阵风”飞行员想只要自己不进入红旗-9P射程内就是安全的。因此,并不惧怕地面的红旗-9P。

B射:预警机引导歼-10C超视距导弹发射。巴方红旗-9P发现并锁定偷袭的“阵风”战机后,通过共享数据链同步给于ZDK-03预警机,预警机利用自身“看得远”的优势,通过数据链向相关空域的歼-10CE同步目标坐标,并下达攻击命令。歼-10CE可在不开雷达的情况下,发射霹雳-15E出其不意地攻击。

C导:预警机中继制导确保精准打击。歼-10CE发射霹雳-15E后,ZDK-03预警机持续通过数据链远距离提供中继制导,修正导弹飞行轨迹。即使“阵风”启动电子干扰或机动规避,导弹仍能通过多源信息融合重新锁定目标,最终在160公里外将其击落。

实战中,巴方的战术既可能是“A锁B射C导”,也可能就是简单的“A射B导”,而且这种战术十分灵活——既可能是预警机和战斗机的协同,也可能是两架战斗机的协同。成功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对手顾此失彼。

这次印度发动的“朱砂行动”,双方出动战机多达120多架,空战环境极为复杂,巴方通过“A锁B射C导”战法,一次性取得6:0的成果,说明传说中的中国DTS—03数据链、“千手观音系统”和“战颅系统”经受了大规模空战的考验!

▲印度用“阵风”战机拦截霹雳-15E导弹获得的战果

“A锁B射C导”是典型的马赛克战法

实事求是地讲,美军的军事理论还是领先世界的。早在2019年9月,美国就发布《重塑美国军事竞争力:“马赛克战”》报告。强调:一是用一个“杀伤网”取代原“杀伤链”。二是以分布式作战管理取代集中式指挥控制。三是以自适应体系重组取代固定式作战力量编成。

马赛克战法强调分布式、模块化、弹性重组的作战体系,通过低成本、功能单一的作战单元动态组合,形成“去中心化”杀伤网,即使部分节点被毁仍能维持功能。其核心在于决策速度压制与体系韧性,而非依赖单一高端装备。

这次印巴冲突,‌巴方运用中方的“A锁B射C导”战术就是典型的马赛克战法。

分布式感知:预警机、地面雷达、无人机组成多层次侦察网,实时共享目标数据。

弹性杀伤链:歼-10CE(远程狙杀)、枭龙Block3(中程拦截)、红旗-9BE(末端防御)按需组合,避免与“阵风”近战。

去中心化指挥:依托数据链实现“传感器—射手”自主协同,减少对中央节点的依赖。

而印度的万国牌装备不兼容,数据链无法共享,电子战能力不足,关键是战术理念还落后,印度还陶醉于近距空战的单打独斗,岂能不败。

马赛克战法:中俄美到底哪家强?

应该说,美军提出马赛克战设想后,大国都很重视,都在加强研究和运用。但侧重点不同:

中国侧重全域融合与实战验证,通过歼-20、055大驱、攻击11等平台验证多节点协同能力,努力在不同军种实现“A射B导”。

美国聚焦智能化与全球化,依托JADC2和星链构建跨域杀伤链。2021年,美国海军测试过F-35B与F/A-18E的协同作战。2024年“英勇盾牌-24”演习,美军测试过陆军雷达引导海军“标准-6”导弹拦截目标,也在验证“A射B导”跨军种协同作战模式。

俄罗斯受限于电子工业基础,仍在补足抗干扰与多平台兼容性的短板。

对于马赛克战法——“A射B导”的运用,据公开报道,中俄都有战果,美国只有败绩!原来美军用来吓唬人马赛克战理论,却让美军暴露出纸老虎的本质!

☆2025年4月,俄军宣称在苏梅州使用S-400击落一架乌军F-16。俄军称,苏-35先通过雷达发现目标,但因距离超出其导弹射程或弹药不足,转而通过数据链引导S-400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苏-35持续提供中段制导,直至导弹主动雷达锁定目标完成击杀。

☆2024年12月22日,胡塞武装无人机和导弹攻击,导致美军“葛底斯堡”号巡洋舰的宙斯盾系统雷达过载,未能有效区分敌友,导致误判击落杜鲁门号航母起飞不久的一架F/A-18F舰载机。

☆2025年4月28日,“杜鲁门”号为躲避也门胡塞武装的袭击而“急转弯”,导致航母上一架F/A-18E战斗机和甲板牵引车“意外坠海”。

中国后来居上的底气何在?

那么,“A射B导”战术到底难在哪里?

原来“A射B导”对雷达、共享数据链和指挥控制系统要求极高。而美军上述两起严重事故恰恰集中暴露其数据链和指挥链被干扰断裂的严重问题,Link—16数据链实际太落后了——抗干扰能力极差。

简单地说,“A射B导”对共享数据链要求可归纳为“三高一全”:高实时性(毫秒级延迟)、高兼容性(跨军种协议互通)、高抗毁性(抗干扰与冗余传输)和全维度融合(多源数据整合与智能决策)。可见,“A射B导”的底层技术是:高可靠的通信技术(军用5G技术)和高可靠的廉价的AI大模型技术。

本为美国的AI技术是世界领先的,但是,美国走的“高价堆算力”的技术路线让美军难以承受,无法快速落地应用到军事领域。而美国落后的5G更是拖了美军共享数据链的后腿!

中国的举国体制让新技术快速落地,华为的5G、5.5G技术和DeepSeek的廉价AI大模型技术,让中国的DTS—03数据链、“千手观音系统”和“战颅系统”快速迭代,如虎添翼!

据网上资料,目前美军装备的北约Link-22数据链的装备不超过5%,绝大多数还是还上个世纪70年代研制的Link-16数据链,福特号航母才开始试装美国新研制的NTCDL(网络战术通用数据链)。

中国的军用数据链起步晚、迭代快,现在开始领先了。目前,中国军用DTS—03数据链已领先北约的LinK-22,具有两大独特优势:

一个是允许去中心化通讯,不依赖数据链中心也可通讯。虽然美军LINK-22数据链有去中心化通讯能力,但是,大量装备美军的LINK-16数据链只能依赖数据链中心通讯。也就是说,在空战中,F-22、F-35相互之间仍无法直接互联互通,必须依赖预警机中转。而中国的战斗机相互之间均可通过DTS—03数据链直接互联互通。

另一个是高超音速双向数据链通讯。中国已成功突破黑障通信技术,不仅雷达能够精准探测和定位黑障区内飞船等高超音速目标,而且在黑障区成功实现了新体制通信。黑障通信技术的突破,表明中国是全球第一个拥有高超音速导弹双向数据链技术的国家!说明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末端制导不再需要减速攻击!还因为数据链采用的是军用5G技术——低延迟、宽带宽、多终端,可高速实时同步数据,还可采用复杂的加密技术抗干扰,可靠性安全性很强。

原来中国30年的追赶——瞄准强敌抓紧军事斗争准备,不知不觉强敌已不见踪影,而美军那个牛皮的马赛克战理论还停留在TPP上。

来源:龙传人wc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