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锄头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在玉门市昌马镇上游村菠菜制种地里,一排排农膜整齐覆盖在土地上,丁志文正和妻子手持点播机播撒种子。4年前,丁志文尝试发展菠菜制种产业,通过引进新品种学习种植经验,小菠菜让他种出了大前途。如今,菠菜制种已成为他收入的主要来源
锄头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在玉门市昌马镇上游村菠菜制种地里,一排排农膜整齐覆盖在土地上,丁志文正和妻子手持点播机播撒种子。4年前,丁志文尝试发展菠菜制种产业,通过引进新品种学习种植经验,小菠菜让他种出了大前途。如今,菠菜制种已成为他收入的主要来源。
“菠菜制种的效益非常好,我种30亩地收入能达到10万元,刚开始种的时候心里没底,后来得知是订单种植,还有种子公司的专家手把手指导就没了后顾之忧。”丁志文说道。
丁志文提到的种子公司不仅和农户签订单,还会派驻技术人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保障品质和产量。
“今年公司计划收购5000亩地的菠菜种子,为了确保品质,公司派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确保亩产量能达到200公斤以上,通过‘基地+农户+客户’的生产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打开了产品销路。”某种子公司生产经理刘红德说道。
据了解,菠菜是一种耐寒性强的蔬菜,适合在凉爽的气候下生长,昌马镇地处祁连山西麓,是典型的冷凉灌区,地理优势为全镇6032亩地的菠菜制种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杂交菠菜属于喜凉作物,喜欢在海拔1800到2300米的地域生长,玉门市昌马镇的平均海拔2100米,很适宜于菠菜制种的生长,所产的菠菜种子质量优、色泽好。”刘红德说道。
产业优则农民富。近年来,玉门市立足区位优势,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把发展制种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按照“专业化管理、订单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合同化收购”的运行模式,引进实力强、技术硬、信誉好的制种公司,大力发展菠菜、西葫芦等高效制种作物,至目前,玉门市已建成3个万亩制种镇,全市制种总面积达11.6万亩,预计制种总产量1404.6万公斤,产值达3.56亿元以上。
通讯员 严娜 贺广宇 王雨晨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