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近年来,区应急管理局通过“实战演练+创意宣教+数字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防灾减灾的“金东路径”,守护着山水田园的平安底色。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近年来,区应急管理局通过“实战演练+创意宣教+数字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防灾减灾的“金东路径”,守护着山水田园的平安底色。
硬核演练淬炼应急本领
“报告总指挥,东阳江水位暴涨,已超过警戒水位,请指示。”“立刻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预案,通知各单位立刻赶赴现场。”5月9日,我区防汛防台综合应急演练拉开帷幕,模拟极端天气引发的流域性洪水灾害场景。
演练现场,无人机编队升空,红外热成像镜头扫描着每一处可疑区域,实时回传的画面精准定位“被困群众”位置。同时,冲锋舟和救生艇迅速驶出,朝着被困人员全速前进,救援队员半跪在舟头,抛出带绳救生圈。
“一号火点已定位,目标锁定,装弹,发射……”日前,在我区森林防灭火实战演练现场,伴随着一连串指令,地面固定式灭火弹与空中多旋翼无人机协同作战,载重无人机、灭火弹发射器等新型装备组成“空中交响”。全过程行云流水,充分展现了“空中侦察-精准打击-地面清剿”的立体化作战模式。
除了防台防汛、森林防火演练,我区还积极开展地震逃生演练。演练现场,随着警报声响起,市民们纷纷伏低身姿快速离开建筑物,跑到楼下空旷安全地。“自己体验和站旁边看感觉真是不一样。亲身实践了以后,这些逃生知识都牢牢记在我脑海里了。”参与逃生演练的市民李先生说。
防汛抢险、森林灭火、紧急疏散……丰富多样的实战化演练在我区接连上演。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区已开展各类演练20余次,覆盖防汛、防火、地震等6大灾种。“演练不是‘花架子’,而是通过实战锤炼,确保应急队伍和市民在灾害面前做到保持镇定、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次演练后,局里都会组织“复盘会”,针对演练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建立整改清单。
创意宣教让防灾意识浸润日常
近年来,区应急管理局创新开展“场景化嵌入、生活化传递、全民化参与” 防灾减灾教育实践,让防灾减灾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哇,是森林消防志愿跑团,速度好快”“在青山绿水间奔跑,在这么美的风景中了解森林消防知识,真是让人印象深刻”……3月16日,2025金漪湖·浙江半程马拉松团体赛在金漪湖畔启幕,区应急管理局将森林防火宣传嵌入赛事,通过“志愿跑团+装备路演+情景课堂”多维发力,让现场跑者和观众在运动激情中筑牢森林消防意识,实现“跑一场马拉松,上一堂防火课”的宣传效果。
“您的外卖已送达,随餐附赠《家庭防灾手册》,记得检查燃气阀门哦。”今年,区应急管理局创新宣传载体与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外卖员和快递员走街串巷的工作特点,携手美团、快递企业开展“防灾减灾进万家”活动。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化身“移动宣传员”,将印有防汛防台、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册随餐品、包裹精准送抵居民手中,推动防灾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最好的安全宣传,就是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把安全知识记在心里、用在实处。”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正在悄然筑牢全区防灾减灾的思想堤坝。
“送一个快递,发一张宣传册,可能就多救一条命。”快递员王华告诉记者,“现在遇到居民楼电动车违规充电或是在楼道堆杂物,我都会主动提醒。”
据了解,今年以来,区应急管理局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基本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科普宣传教育活动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科技赋能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防灾减灾,预防先行。
汛期已至,连日来,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深入辖区重点区域开展 “拉网式” 巡查,手持探测设备对河流堤坝、山体边坡等关键部位进行细致检测,密切关注水位、地质变化情况,及时排查隐患,确保安全度汛。
“防灾减灾,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要将每一项防范措施落实到每个细节,把灾害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做好实地巡查的同时,我区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更新工作。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深入分析辖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更新自然风险普查基础数据库数据1028条。
预防工作扎实推进,应急保障也不断筑牢。区防减救灾办组织修订《金东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12个乡镇级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正推动‘传统预案’向‘数字预案’转型,通过数字化技术让灾害发生时资源调度精准到分钟。”据悉,依托防汛防台在线平台的动态数据更新、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全种类监测预警数据融合,以及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应急广播系统,我区已构建起上下贯通、反应灵敏的灾害预警网络,真正打通了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我区还将科技力量贯穿于防灾减灾全链条。翻开我区应急装备清单,各型无人机、智能灭火弹发射器、应急排涝车等“硬核”装备格外亮眼。一个个充满科技感的新型防灾救灾装备,让青山绿水充满“安全感”。
在基层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区同样稳扎稳打。据悉,区应急管理局已完成全区301个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作,全面梳理汇总全区避灾安置场所的物资储备情况,对场所内老化物资进行补充更新。
来源:金东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