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人民日报》以《慢,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为题,专文推荐在全网拥有千万粉丝的乡村守艺人彭南科,他也是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的新村民。5月10日傍晚,橘洲君沿着莲花镇东塘村黄花田组的乡间道路行驶,在海拔340米的营房路尽头,只见一扇铁门半掩,右侧门柱上写着“
5月7日,《人民日报》以《慢,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为题,专文推荐在全网拥有千万粉丝的乡村守艺人彭南科,他也是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的新村民。5月10日傍晚,橘洲君沿着莲花镇东塘村黄花田组的乡间道路行驶,在海拔340米的营房路尽头,只见一扇铁门半掩,右侧门柱上写着“南科院子”,这便是彭南科的工作室和拍摄基地。
推门而入,别有洞天,一条笔直小道通向绿荫深处,道路旁一棵棵20多米高的白桦树为小院撑起一片清凉。只见身着藏蓝粗布衣的彭南科从林荫深处走来,刚结束近2小时直播的他,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依然挂着温和的笑。
彭南科带我们走进他的工作室,一张简单的沙发,一个茶几,几把折叠椅,几杯茶盏,在这个不足9平方米的客厅里,我们走进了彭南科的故事。
一
“乡村守艺人”是彭南科抖音平台主页的自我介绍,而这个关于“守艺”的故事,是从腊肉开始的。
1976年出生于湘西古丈县的彭南科,骨子里浸着对乡土的热爱。乡村教师、媒体记者、乡村守艺人……多重身份转换中,他始终在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
2014年,彭南科返乡创立湖南鑫科牧业有限公司,他用8年时间,把家乡传承几百年的腊肉做成知名品牌,鲜肉和腊肉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带动5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但这在他看来,距离心中的梦想还差很远。
“记得当时公司请了一个张家界达人来直播带货卖腊肉,18场直播创下300多万元销售额。”这让彭南科很激动,作为做过多年媒体记者的他,敏锐捕捉到短视频赛道的机遇。
“那我们也可以自己直播卖腊肉。”做短视频的初衷,彭南科朴素而又直接。
2022年初,彭南科开设了抖音账号,对于视频内容,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并没有继续聚焦“腊肉”,而是把镜头转向农耕技艺和非遗文化,“做有意义的好作品”。
2022年6月,彭南科在抖音发布了一条制作蓑衣的视频成功“出圈”。视频里,他上山割棕片、搓棕绳、一针一线缝制……“家里祖辈都穿蓑衣,但具体怎么做的,早就没人知道了。”彭南科回忆起视频制作背后的艰辛说,他和父亲跑遍周边村寨,发现会这门手艺的老人大多已离世。最后,他借来一件破旧的蓑衣,花三天时间拆解研究,量尺寸、记步骤,边学边做。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蓑衣终于完成。
这样的经历,几乎贯穿了彭南科的每一条视频。
“大漆我是最怕的,整个人过敏到眼睛只剩一条缝了,耳垂都肿了,人完全变了一个样,到医院住了两天院。”
“我印象最深的是做夏布,2022年到2023年,连续拍了两年也没干成,直到2024年去江西找了做夏布的老师进行指导,经历三年才把夏布拍完。”
……
2022年8月,一条中国古代传统造纸术的视频在tiktok上火了。视频中,彭南科展示制浆、去皮、捶捣、漂洗、上浆等一道道造纸工序,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匠心和智慧。
“我一直认为,非遗传播的本质是‘文化翻译’。”彭南科说,用短视频将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等抽象的要素,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转化为可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肤色与国籍等人群所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二
2023年春节前夕,素雪如席,裹住了湘西古丈县的莽莽群山,彭南科站在自家院子里沉思。因人才匮乏等问题,他准备带着团队奔赴杭州等地考察,寻找非遗基地新的发展支点。
那是2024年春节前,朋友驱车带他来到莲花镇东塘村,一路辗转后车停在了营房路的尽头,一片旧房屋映入眼帘:院内,几棵老槐树被冰雪压得东倒西歪,旧院的屋顶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几栋徒留四壁的砖房空壳。但这里却是独门独户的静谧,从莲花山下俯瞰远处便是梅溪湖的万家灯火,真可谓是出则繁华,入则宁静。
“就是这里了!”
彭南科瞬间笃定:“这就是我梦中手艺人的‘乌托邦’。”说干就干,2024年春节后团队就开始改造,同年9月完工。南科院子占地面积142亩,现有建筑面积约1600㎡,彭南科的工作室也正式搬至莲花镇。
“南科院子的改造过程中,莲花镇党委、政府和乡亲们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彭南科说。
“刚进村时,连鸡蛋、青菜都是村民们送的。”彭南科回忆起刚来时的情景,村民的热情为这个“新莲花人”增添了不少暖意。当他为拍摄柿子树发愁时,村民老周说:“我家后院就有棵柿子树,随便拍!”借锄头、拍棕树、找拍摄地点……随便去哪家问,村民们都很乐意帮忙。紧邻南科院子的圣峰果业,在院子动工过程中,还主动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和库房。
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善意,让这群“异乡人”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政府的响应速度,是乡村创业者最需要的‘及时雨’。记得刚开始考察基地时,镇政府工作人员不管天晴下雨,只要我说要去看哪个点位,大家都陪着我一起。”这种“追着创业者跑”的服务精神,在彭南科看来,正是长沙创业生态的缩影。
今年4月28日,“梦里乡村看长沙”——2025年“城乡对接·村社互进”系列活动启动,长沙十二个“梦里乡村”名单正式发布,莲花镇入选。在启动仪式上,彭南科以莲花新村民的身份,向大家推介了长沙“梦里乡村”莲花镇。
近年来,莲花镇依托莲花山、莲花河、桐木河等自然资源,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致力于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彭南科一样选择这里的还有圣峰果业创始人黄仕其、“赴一场庄园”民宿老板李婉婉、“90后”乡村创业者“野趣猩球”主理人侯星辰、莲花书栈民宿主理人胡紫凌等。莲花漫谷小镇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
关于南科院子,彭南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其打造成“手艺人的‘乌托邦’”。
“想给手艺人搭个安心创作的台子——我们解决场地、销路,而他们只管把老手艺磨得锃亮。”这个愿景正随着院子的建设逐步清晰:
首先是进行内容创作,在院子里完成70%以上的内容,这样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其次是直播带货,规划建设六个以上直播间,现已启用三个,形成“内容生产—直播转化—资金反哺”闭环。最宏大的构想是,用3至5年建成100座非遗工坊,邀请各种手艺人入驻,打造一个“中国非遗谷”。目前,大漆工坊和柴窑工坊已经完工,王鑫和江上舟两位主理人也顺利入驻。
“目前22人的核心团队中,4人来自湘西老家,18人是落地长沙后加入的新鲜血液,其中‘90后’‘00后’占比达50%。”谈及这群年轻人的共同特质,彭南科坦言:“大家都怀抱梦想——在直播间熬大夜调试镜头的是他们,跟着匠人蹲守窑火三天三夜的是他们,为了还原一道古法工序翻遍县志的也是他们。”
这种跨越代际的理想主义,正成为院子里最具活力的传承密码。
在南科小院的柴窑旁,“0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上舟正用砂纸打磨瓷器。作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此驻扎,目前,他参与了两场开窑直播,独立完成陶瓷产品从拉坯到烧制全流程工作。
谈及与彭南科的合作,江上舟说,通过直播间的带货推广,长沙窑的茶器、花器等手作产品获得广泛关注,不仅为匠人提供了展示技艺的优质平台,更让长沙窑文化通过网络触达更多受众。“过去总担心手艺断代,现在发现年轻人不仅接得住,还能玩出新花样。”江上舟的父亲江文斌望着儿子,窑火映亮了他眼角的欣慰。
即将离开南科院子时,在出大门的左手边,橘洲君遇见了第一位来到南科小院的王鑫,他是安化县非遗髹漆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走进工作室参观,推开门,一股浓郁的漆香混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工作台旁边摆放着一大箱盘子般大小的灵芝,“难道要从灵芝上提取漆吗?”橘洲君正疑惑着,王鑫解答道:“不是的,我们是用灵芝求其形,通过在灵芝上精心雕刻,再经过数十道甚至一二百道的髹漆工艺,打磨得非常平整。”橘洲君直呼手工艺的精妙绝伦。
王鑫回忆起与彭南科的结缘,始于2024年在景德镇的一场偶遇。当时彭南科正在拜访当地手艺人,同为匠人身份的默契让两人很快聊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他说想在湖南搭建一个平台,专门推广手工技艺。彭老师的愿景让我觉得找到了‘同路人’。”
今年初,王鑫受邀来到南科院子,“在这里,我们的销售短板被补上了,也能沉下心专注于技艺创作了。”目前,王鑫团队已开展新品类研发,并结合电商拓展销售渠道。
采访结束,已近晚上九点半。彭南科匆匆作别,赶赴龙舟制作视频摄制现场。他挂念的龙舟制作还剩下油漆等最后两道工序,计划在5月26日前后将龙舟运回湘西老家下水,时间已经很紧了。
橘洲君站在院门前,20公里外梅溪湖商圈霓虹灯在暮色中闪烁,而身后是南科小院隐匿在山林间的点点星光。或许这些星光点亮的不只是某个非遗工坊的深夜,更是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根的千万种可能。
这个莲花山上的“南科院子”,正成为梦里乡村的模样。在长沙,还有哪些“梦里乡村”?快来和橘洲君聊聊,带大家一起去“CountryWalk”吧!
记者/彭培成刘丹
编辑/尹玮校读/肖应林
初审/彭培成终审/沐刃
来源:刘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