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挖出鬼书,因印刷瑕疵价值翻番,专家:四大发明演变活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3:52 1

摘要:1990年11月28日,宁夏贺兰山腹地传来一声巨响——拜寺沟方塔被炸毁。这座始建于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的十一层密檐式砖塔,在盗墓者的贪婪中轰然坍塌,仅余断壁残垣。然而,这场劫难却意外揭开了中国印刷史上的震撼篇章。

1990年11月28日,宁夏贺兰山腹地传来一声巨响——拜寺沟方塔被炸毁。这座始建于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的十一层密檐式砖塔,在盗墓者的贪婪中轰然坍塌,仅余断壁残垣。然而,这场劫难却意外揭开了中国印刷史上的震撼篇章。

拜寺沟位于贺兰山东坡,拜寺沟方塔就曾耸立此地的一处台地上。1984年,文物普查中,这座高塔被简单记述: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11层,约30米。自一层向上收缩,塔顶残损,底座方形,底边长6.2米,塔身外表施白灰,上有彩绘壁画,但多漫漶不清……

贺兰山深处人迹罕至,这座30多米的高塔并未见于古籍,于是,这座古塔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虽巍然却无人问津。而这座高塔登上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时,是因为盗墓分子炸毁了它~

次年8月,考古学家牛达生率队深入险峻的拜寺沟。山路崎岖,用水也只能依靠毛驴背驮。考古队员栖身山洞,以窝棚为家,用一个月时间从废墟中筛出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有西夏文木牌、铜、木刀、丝织品、舍利子包、麻绳、钱币、模制小泥塔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模制小泥佛,经清理竟有五千个,装了好几筐……

而众多文物中,最惊人的发现是一套“鬼书”:9册220页,白麻纸蝴蝶装,墨香犹存。

这些文字笔画复杂,虽也算是“方块字”,却令人难以辨认。但在专家的仔细辨认后发现,这“鬼书”正是神秘的西夏文字,而这些经书,竟印证了中国伟大发明的演变。

西夏发端于北宋初年,极盛时囊括今天宁夏、甘肃、青海东北等土地,占地近3万里,与宋朝、辽朝、金朝等共同撑起东亚的历史天空,纵横西北近200年岁月。

西夏人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等。对于“天”的崇拜是党项人最早的宗教观,随着党项人内迁,其信仰内容不断增加,信奉鬼神,崇尚巫术,崇仰佛教。

美丽的贺兰山孕育的文化也是神秘而璀璨,其中就包括西夏文字。西夏的官方语言是党项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有一定关联。在党项语的基础上,西夏人创造了一种独立的文字系统,即西夏文。

西夏文以党项语的音节为基础,采用表音和表意的结合方式。西夏文采用了一套独特的字母系统,共有103个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这些字母形状简洁、纵横结合,有些字母呈现上下对称的形态。书写方式上,西夏文通常从左到右横向书写,行与行之间没有明显间隔,字母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连接方式。

“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这是人们对西夏文的印象。

而在方塔中发现的经书,正是由西夏文写成。经专家破译,这正是此前从没发现过的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佛经已有不少出土,但这部经书仅此一件,记录了藏传佛教的秘典,可以说是珍贵异常的孤品!

西夏立国后,统治者推行“以佛治心”的国策,将佛教定为国教,佛教在西夏盛及一时,西夏王权与之紧密结合。这些经书的存在,不仅是文化的印记,还是王朝统治的工具~

而方塔中出土的经书价值不仅如此。文物专家们在对经书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经书虽然字体整洁,但经书内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问题!

但也正是这些瑕疵,让这经书的价值再次翻番!《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印刷于两宋之间,当时除了雕版印刷,另一种新兴的印刷技术正在兴起——活字印刷!有文献记载,北宋毕昇泥活字“薄如钱唇”。而西夏工匠在使用这种新兴技术时,因方法不够成熟熟练,于是出现了板框交接处有缺口,墨色浓淡不匀,部分字体错排和漏字的情况。

这部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因为明显的活字版印本特征,成为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

1996年文化部鉴定确认,这部12世纪西夏文献将木活字历史从元代王祯提前至宋代,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早300余年。它印证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昇活字技术的真实性,更揭示活字印刷沿“西夏-回鹘-欧洲”的丝路传播链。

公元1227年,蒙古大军兵分两路围攻西夏国都。成吉思汗恰在此时暴毙,留下“全部诛杀”的愤恨遗言,国都陷落,社稷破碎,君主死于非命,宗庙夷为平地……金戈铁马,黄漫漫沙,失落的西夏,依旧折射着华夏文明的峥嵘历程。这座遗留在贺兰山深处的方塔,却成为了特殊的时间胶囊,为人们留下了一个窥见西夏文明的窗口,得见中国技术的演变平台。

文明或许脆弱,但技术的力量终将穿透时空。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瑞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