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为什么非要我去?”李建国坐在退役军人安置处的靠椅上,眉头紧锁。
王主任摇了摇头,“你最近可遇到过什么特别的人吗?”
电话突然响起,王主任起身离开,留下李建国独自在办公室里。
窗外阳光正烈,玻璃窗反射出李建国布满皱纹的脸,十几年不曾听到的“任务”二字在他脑海里回荡。
“什么任务能让一个退伍十多年的老兵重新被征召?”
他不知道,接下来的故事,将彻底改变他平静了十几年的生活。
01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一把火烧在县城老旧平房的屋顶上。
李建国坐在藤椅上,半闭着眼睛。他四十八岁的脸上,布满了岁月和风沙留下的痕迹。
额头上的汗珠慢慢滑落,他不想动,任凭汗水流过眼角,挂在下巴上,最后滴在胸前的背心上。
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军装照,年轻的李建国站得笔直,眼神坚定。
照片旁边是几枚旧军功章,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是李建国最珍贵的财产,也是他唯一的骄傲。
退伍后,他在县城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日子过得平淡而规律。
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八点关门,三餐定时。
夏天午休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这是军营里留下的作息。
李建国的呼吸渐渐变得均匀,他的思绪飘回了十几年前的军营。
那时候的他,还是连队里的骨干,每天操练,每天训练,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梦里,他又穿上了那身笔挺的军装,站在烈日下,汗水浸透了后背。
“咚咚咚!”
急促的敲门声猛地将李建国从梦中惊醒。
他揉了揉眼睛,不情愿地从藤椅上站起来。门外的敲门声越来越急。
“来了,来了。”李建国的声音有些沙哑。
他拖着步子走到门前,拉开了门栓。
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岁的样子,穿着白衬衫,满头大汗。
“李叔,您好!我是县退役军人安置处的小张。”年轻人急切地说道。
李建国皱了皱眉,“安置处?找我有事?”
小张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李叔,别睡了,有任务交给你!”
李建国一愣,多年未听“任务”二字,心中泛起一丝异样。
“啥任务?我都退伍十几年了,还能干啥?”
小张没有细说,只是道:“事关重大,领导特意点名要找你。您赶紧收拾一下,跟我去安置处吧。”
李建国看着小张急切的样子,没有多问。军人的本能让他迅速做出了决定。
“等我换件衣服。”
他回到屋内,脱下背心,套上一件干净的衬衫。临出门前,他看了一眼墙上的军装照,不知为何,心里有些紧张。
跟着小张出门,李建国走在熟悉的街道上,路边的老槐树投下大片阴凉。
“小张啊,到底什么事这么急?”李建国问道。
小张摇了摇头,“李叔,到了您就知道了,王主任会亲自跟您说。”
李建国眉头一皱,“王东?他现在是主任了?”
“是啊,王主任去年调到安置处当主任,您不知道吗?”
李建国摇摇头,“我这人不爱社交,县里的事知道得少。”
县退役军人安置处设在一栋两层小楼里,楼前挂着蓝底白字的牌匾。
推开门,一股凉气迎面扑来。小张把李建国带到二楼的一间办公室前,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走进办公室,李建国看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其中一个方脸大汉站了起来,脸上带着笑意。
“老李,好久不见啊!”方脸大汉大步走过来,一把握住李建国的手。
“老王,真是你啊。”李建国微微一笑。
这位王主任,正是李建国当年的老战友王东。他们一起从军十年,亲如兄弟。
王东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坐,先坐下说。”
李建国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
“老李,看你这样子,小张没跟你说清楚?”王东倒了一杯水,推到李建国面前。
李建国摇摇头,“他只说有任务,别的什么都没说。”
王东笑了笑,“这孩子,急性子。”他转向小张,“你先出去吧,我和李叔聊。”
小张点点头,轻轻带上了门。
办公室里只剩下李建国和王东两个人。王东从抽屉里拿出一包烟,抽出一支递给李建国。
“还抽吗?”
李建国接过烟,“偶尔抽一支。退伍后烟都戒了,就是偶尔想起过去的事,才会点上一支。”
王东给李建国点上火,自己也点了一支。他深吸一口,缓缓吐出烟圈。
“老李,县里最近在筹备一项重要活动——纪念抗洪抢险30周年。”
李建国手一颤,烟灰掉在了裤子上。他拍了拍裤子,没说话。
王东继续道:“当年你在那次抗洪任务中立下大功,救了几十名村民。县里希望你能作为代表人物参与活动,分享当年的故事。”
李建国低下头,沉默不语。抗洪,这个词勾起了他心底深处的记忆。
02
三十年前,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差点吞没了整个县城。
当时他和战友们奉命赶赴抗洪一线,日夜不眠,与洪水搏斗,救出了无数被困群众。
那是他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是最痛苦的记忆。
“我就是个普通人,过去了的事别再提了,找别人吧。”李建国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
王东似乎早料到李建国会这么说,“老李,你知道的,这种事情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行的。”
“县里为什么选中我?还有很多当年参与抗洪的战友,他们的功劳不比我小。”
王东叹了口气,“正因为如此,县里才特意选你。你是当年抗洪英雄群体的代表,你的事迹最能打动人心。”
李建国苦笑一声,“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建国了,现在就是个开杂货店的老头子。”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你现在的平凡,才更能体现军人退役后的本色。”王东认真地说。
李建国摇摇头,“我不擅长说话,更不想站在台上出风头。”
王东没有马上回应,而是沉默地抽着烟。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王东开口了:“老李,你还记得小高吗?”
李建国的身体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小高,他永远忘不了这个名字。
“当年要不是你,小高就不会……”王东没有说完。
李建国深吸一口气,“这事不能怪我,也不能怪任何人。那是意外,谁都不想看到的意外。”
“所以,你更应该站出来,告诉大家当年的真相。”王东的语气变得恳切。
李建国沉默了。他知道王东说的有道理,但心里那道坎,始终过不去。
王东见李建国不说话,又换了个话题:“这次活动不仅是纪念,更是激励新一代年轻人,让他们了解退役军人的付出和精神。”
“我们都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责任不能忘。你说是不是?”
李建国抬起头,看着王东。王东的眼中有期待,也有恳求。
“让我考虑考虑。”李建国最终说道。
王东笑了,“我就知道你会答应的。”
“我只是说考虑考虑,没说一定答应。”李建国纠正道。
“行行行,你考虑。”王东不再勉强,“活动在下周三,还有五天时间,你好好想想。”
离开安置处,李建国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走向了城南的河堤。
那里,是当年抗洪的主战场。
站在河堤上,李建国望着平静的河面,脑海中浮现出当年的惊涛骇浪和战友们的脸庞。
河水轻轻拍打着堤岸,发出哗哗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小高,要是我不去说,谁还记得你?”李建国低声自语。
夕阳西下,李建国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回到家,李建国坐在藤椅上,陷入了沉思。
墙上的军装照仿佛在注视着他,几枚军功章在暮色中依然闪烁着微光。
“抗洪30周年……”他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李建国以为是王东派人来催他,不情愿地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的不是安置处的人,而是他的邻居老孙。
“老李,吃了没?我媳妇包了饺子,给你送来几个。”老孙提着一个保温桶。
李建国接过保温桶,“谢谢,不用麻烦你们。”
“客气啥,都是邻居。”老孙笑着说,“对了,听说安置处的人来找你了?啥事啊?”
李建国淡淡地道:“没什么大事,一点小事情。”
“哦,那行,你忙。饺子趁热吃。”老孙识趣地离开了。
关上门,李建国打开保温桶,热腾腾的饺子散发着香气。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天没吃东西了。
简单吃了几个饺子,李建国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王东的话,河堤的回忆,墙上的军装照,这一切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回放。
特别是小高,那个年轻战友的面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那是个阳光的小伙子,刚入伍不久,充满活力和朝气。
在那次抗洪中,小高跟着李建国出生入死。
最终,他们成功救出了被困的村民,但小高却永远留在了那场洪水中。
这是李建国心中永远的痛。他一度认为,如果当时他再坚持一下,小高也许就不会牺牲。
带着这样的思绪,李建国终于在深夜睡去。
03
第二天一早,李建国像往常一样,六点钟准时起床,打开杂货店的卷帘门。
他的杂货店不大,却五脏俱全。从日用品到零食饮料,应有尽有。
店里的顾客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李建国认识他们,却很少与他们交谈。
上午十点,王东来了。他穿着便装,手里提着两杯豆浆。
“想得怎么样?”王东递给李建国一杯豆浆。
李建国接过豆浆,“还没想好。”
“别想了,就这么定了。”王东拍板道,“县里已经在筹备了,宣传单都印好了,上面有你的名字。”
李建国皱眉,“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不是我强人所难,是形势所迫。”王东神秘地笑了笑,“这次活动不简单,有大人物要来。”
李建国更疑惑了,“什么大人物?”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王东卖了个关子,“总之,这次你必须出场。就当帮我个忙,行不?”
李建国看着老战友恳切的眼神,终于松口:“行吧,不过我可不会说什么大道理。”
王东一拍大腿,“这就对了!你就实话实说,把当年的事原原本本讲出来就行。”
“那我需要准备什么?”李建国问。
“什么都不用准备,你就穿上你那套旧军装,到时候上台讲讲当年的事就行。”
李建国点点头,“好吧,我试试。”
王东满意地笑了,“那就这么定了。对了,后天上午安置处有个准备会,你到时候来一趟。”
王东离开后,李建国继续营业,但心思已经不在杂货店上了。
他开始回想当年抗洪的细节,那些被时间冲淡的记忆,又变得清晰起来。
水库决堤的消息传来时,他们正在驻地训练。连长一声令下,全连紧急集合,奔赴抗洪前线。
当他们到达现场时,洪水已经淹没了大片农田,正向村庄逼近。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与洪水赛跑,筑坝、救人、转移物资,几乎没有休息。
最危险的时刻是第三天晚上,洪水冲垮了临时堤坝,整个村庄陷入了危险之中。
李建国带领一支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村庄,挨家挨户搜救被困群众。
就在他们转移最后一批村民时,洪水突然暴涨,小高为了救一个老人,被急流冲走……
“叮铃铃”,店门的铃铛响起,打断了李建国的回忆。
一个穿校服的女孩走进店里,“叔叔,我要买瓶水。”
李建国回过神来,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两块钱。”
女孩付了钱,接过水,犹豫了一下,“叔叔,谢谢你那天帮我找到手机。”
李建国这才认出她来,正是前几天在店门口捡到手机,费了些工夫找到失主的那个女孩。
“小事,不用谢。”李建国说。
女孩笑了笑,“我爷爷说,要好好谢谢你。他说,像你这样的好人不多了。”
“你爷爷?”李建国有些疑惑。
“嗯,我爷爷。”女孩点点头,“他说他最近要来县里,到时候亲自谢谢你。”
李建国摆摆手,“不用这么客气,真的,就是举手之劳。”
女孩又道谢一番,才离开杂货店。李建国目送她离开,心想这年头的孩子还挺有礼貌的。
到了周日,李建国闭店一天。他从衣柜底层找出那套珍藏多年的旧军装。
军装虽旧,但保存完好,没有一丝褶皱。李建国小心翼翼地穿上,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
镜中的人,虽已苍老,但站姿依然挺拔,眼神依旧坚定。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咚咚咚”,敲门声又一次响起。
李建国开门,看到小张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
“李叔,这是明天活动的流程和您的发言稿,您看一下。”
李建国接过文件袋,“发言稿?我还以为让我自己讲呢。”
小张解释道:“这只是个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调整。王主任怕您紧张,所以准备了这个。”
李建国点点头,“行,我看看。”
小张又补充道:“对了,明天上午九点,我来接您去礼堂彩排。”
李建国答应了,小张便离开了。
打开文件袋,李建国浏览了一下发言稿。
稿子写得很好,详细记录了当年抗洪的过程,但有些太官方了。
李建国放下稿子,决定还是用自己的话来讲。那段经历,深深刻在他的骨子里,不需要任何稿子。
04
第二天一早,李建国换上军装,等待小张的到来。
九点整,小张准时敲响了李建国的家门。看到穿着军装的李建国,小张眼前一亮。
“李叔,您这一身军装,太有气势了!”
李建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都是老古董了。”
县城礼堂离李建国家不远,步行十分钟就到了。
礼堂外挂着红色横幅:“纪念抗洪抢险30周年”。门口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入场。
小张带李建国从侧门进入,直接去了后台。
后台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的穿着军装,有的穿着便装。
王东看到李建国,快步走过来,“老李,你来了!军装很精神啊!”
李建国环顾四周,“这么多人啊?”
“那是,这次活动规格高着呢。”王东压低声音,“省领导都来了。”
李建国一惊,“这么重要?”
王东点点头,“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表现。”
彩排很快开始,李建国按照流程上台,简单说了几句。王东对他的表现很满意。
“就这样,明天正式演出时,你就放开说,把当年的事情讲出来就行。”
彩排结束后,李建国本想回家,王东却留住了他。
“老李,别急着走,我们聊聊。”
王东把李建国带到礼堂后面的一个小花园里。这里很安静,只有他们两个人。
“老李,有件事我一直想跟你说。”王东点了一支烟,递给李建国。
李建国接过烟,但没有点,“什么事这么神秘?”
王东吐出一口烟,“你记得你那天问我,为什么县里选中你吗?”
李建国点点头,“记得,你说因为我是代表。”
“那只是一部分原因。”王东深吸一口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李建国看着王东,等他继续说下去。
“老李,你最近是不是帮过什么人?好好想想。”王东意味深长地问。
李建国皱眉,开始回忆最近发生的事。除了日常经营杂货店,似乎没什么特别的。
突然,他想起了那个丢手机的女孩。
“前几天,我在店门口捡到一个女孩丢的手机,费了些工夫找到她,把手机还给了她。”
王东露出了然的表情,“就是这个女孩。”
李建国不以为意地说:“就这事儿?不值一提,小事一桩。”
王东却摇了摇头,眼神变得意味深长:“没错,就是这个女孩。你知道她是谁吗?”
李建国一愣,摇头表示不知。
王东压低声音,继续说道:“这个女孩没啥特别的,特别的是她的爷爷,她的爷爷身份可不简单啊!”
李建国更加困惑了,“她爷爷是谁?”
就在这时,王东的电话突然响起。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脸色一变。
“稍等,我接个电话。”王东起身走到一旁。
李建国坐在那里,满脑子疑问。这个女孩的爷爷到底是谁?为什么他的身份会和这次任务有关?
他回想起女孩说过,她爷爷要来县里,亲自感谢他。难道说,这次活动的重要人物就是……
王东接完电话,快步走回来,“抱歉,突发情况,我得马上回安置处。明天见,老李!”
说完,王东匆匆离开,留下李建国一个人坐在花园里,满腹疑惑。
李建国回到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了很多,小高的牺牲,抗洪的经历,那个女孩和她神秘的爷爷……
这一切,像是一个谜团,等待揭晓。
第二天一早,李建国又一次穿上了军装。他在镜子前站得笔直,像是回到了当年军营中的早操。
九点,小张准时来接。
“李叔,今天您可是主角!”小张兴奋地说。
李建国苦笑,“什么主角,就是去讲讲过去的事。”
到达礼堂,李建国惊讶地发现,门口排着长队,都是来参加活动的群众。
按照安排,李建国在后台等候。台上的主持人正在介绍抗洪30周年的意义。
等待的过程中,李建国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多年不曾站在众人面前说话,他有些紧张。
终于,主持人宣布:“下面,有请当年抗洪英雄代表,退役军人李建国同志为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掌声响起,李建国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
聚光灯下,他看到台下坐满了人。第一排是各级领导,其中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
05
李建国站在话筒前,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他环顾四周,看到了王东鼓励的目光。
“我叫李建国,是一名退伍军人。三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士兵……”
李建国开始讲述当年的故事。起初,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但渐渐地,回忆带他重返那段岁月。
他讲述了水库决堤的紧急情况,讲述了连夜筑坝的艰辛,讲述了冒险救人的过程。
“最难忘的是第三天晚上,洪水冲垮了临时堤坝,整个村庄陷入危险。我带着几个战友,逐户搜救被困群众。”
李建国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台下的观众屏息听着。
“那天晚上,我们一共救出了二十八人。但代价是,我们失去了一位年轻的战友——小高。”
提到小高,李建国的声音哽咽了。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
“小高,是个阳光的小伙子,刚入伍不久。那天,为了救一个被困的老人,他被急流冲走……”
台下一片寂静,只有李建国的声音在礼堂中回荡。
“当时,我站在岸边,眼睁睁看着他被洪水吞没,却无能为力。那一刻,我恨自己力量不够……”
李建国的眼中泛起泪光,但他没有流泪。军人的坚强,让他咬牙坚持。
“小高牺牲了,但他救的那位老人活下来了。这就是军人的责任,这就是军人的使命。”
李建国的讲述真实而感人,台下不时响起掌声。他讲述的不仅是抗洪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牺牲和责任的记忆。
“三十年过去了,我已经退伍,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但军人的责任和使命,永远不会退休。”
随着李建国的讲述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站起来,向这位退伍老兵致敬。
李建国向台下鞠了一躬,目光扫过前排的领导,突然,他眼前一亮。
第一排的那位花白头发的老人,正是那个女孩口中的爷爷。老人微笑着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许。
回到后台,王东立刻迎上来,“老李,太棒了!你的讲述打动了所有人。”
李建国却顾不上这些,“王东,第一排那位老人,就是那个女孩的爷爷吧?”
王东点点头,“没错,他就是省前政委张老。当年抗洪时,他是指挥部的副指挥。”
李建国恍然大悟,“难怪这次活动这么重要。”
王东拍拍李建国的肩膀,“省前政委一直记得当年的事,特别是小高的牺牲。这次他要来参加活动,特意点名要见你。”
李建国心中一震,“见我?为什么?”
“一方面是感谢你救了他孙女,另一方面,他想听你亲口讲述小高的故事。”
原来,当年小高救的那位老人,正是张老的父亲。这个恩情,张老一直记在心里。
活动结束后,李建国被安排到一个小会议室,等待与张老的会面。
门开了,张老在几个人的陪同下走了进来。尽管年过七旬,但他的步伐依然稳健,目光炯炯有神。
李建国立正敬礼,“首长好!”
张老笑着伸出手,“别这么客气,我们是老战友了。”
两人握手后,坐下来聊天。张老首先感谢李建国帮助了他的孙女。
“小丫头丢了手机,全家都急坏了。多亏了你,才让她免受惩罚。”
李建国连连摆手,“小事小事,不值一提。”
张老又说:“今天听你讲小高的事,我很感动。当年要不是小高,我父亲可能就不在了。”
李建国低下头,“小高是个好战士,他的牺牲,我一直很愧疚。”
张老拍拍李建国的肩膀,“这不是你的错。抗洪救灾,就是与死神赛跑。小高的牺牲,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值得的。”
李建国抬头,看到张老眼中的真诚,心中的愧疚似乎减轻了一些。
“这次活动,我特意从省里赶来,就是想再次感谢当年像你和小高这样的军人。你们的付出,永远不会被忘记。”
张老的话,让李建国心中一暖。多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的付出无人记得,没想到,竟有人一直铭记在心。
会面结束后,李建国恍恍惚惚地走出礼堂。阳光照在他身上,温暖而明亮。
回家的路上,许多人向他打招呼,称他为“英雄”。这是他退伍后,第一次被如此尊重。
06
回到家,李建国脱下军装,小心地挂好。他坐在藤椅上,回想今天发生的一切。
门外又传来敲门声。李建国起身开门,看到邻居老孙和几个街坊站在门口。
“老李,今天你可火了!电视台都播了你的讲话。”老孙兴奋地说。
另一个邻居也道:“老李,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经历,以前怎么从来不说?”
李建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值一提。”
邻居们七嘴八舌地赞美他,询问当年的故事。李建国被簇拥着,不得不再次讲述那段经历。
这一次,他讲得更加详细,更加生动。邻居们听得入迷,不时发出赞叹。
李建国发现,自己竟然喜欢上了讲故事的感觉。那段被尘封的记忆,在讲述中变得鲜活起来。
夜深了,邻居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李建国送走最后一个邻居,关上门,长舒一口气。
他走到墙前,看着那张泛黄的军装照和几枚旧军功章。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自己的过去,不仅是伤痛,更是值得传承的记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的责任不仅仅是保家卫国,更是传递那份精神。
夜深人静,李建国坐在藤椅上,望着墙上的军装照,自言自语:“没想到,退伍这么多年,还能再接一次'任务'。”
至于那个女孩爷爷的身份,他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个秘密,不再是秘密,但那份感动和温暖,却会一直留在心里。
第二天早上,李建国像往常一样,六点钟准时起床,打开杂货店的卷帘门。
但今天,有些不同。店门刚开,就有不少人来买东西,他们都是冲着“抗洪英雄”来的。
李建国不习惯这种关注,但他没有拒绝。他知道,这是尊重,也是认可。
中午时分,小张来到杂货店,手里拿着一个信封。
“李叔,这是县里给您的稿费和补贴。”小张递过信封。
李建国没有接,“不用了,我不是为了钱才去讲的。”
小张坚持道:“这是规定,您必须收下。”
在小张的坚持下,李建国最终收下了信封,但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下午,李建国关上店门,来到县退役军人安置处。
王东看到他,有些意外,“老李,今天怎么有空来?”
李建国拿出那个信封,“这笔钱,我想捐给烈士家属。”
王东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李建国的意思,“你是想捐给小高的家人?”
李建国点点头,“是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机会表达我的歉意。”
王东拍拍李建国的肩膀,“我明白了,我会安排的。”
李建国又问:“小高的家人,现在怎么样了?”
“他父母已经去世了,只有一个妹妹,在市里工作。”王东回答。
李建国沉默了一会儿,“能安排我见见她吗?”
王东思考片刻,“应该可以,我来联系。”
离开安置处,李建国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再次来到了河堤。
站在河堤上,他望着平静的河面,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惊涛骇浪,听到了战友们的呼喊。
“小高,你看到了吗?我终于完成了你未完成的事业,告诉了世人,军人的付出和牺牲。”
河水轻轻拍打着堤岸,似乎在回应他的话语。
回到家,李建国发现门口站着一个年轻人,二十岁出头,穿着校服,手里拿着笔记本。
“您好,请问您是李建国叔叔吗?”年轻人礼貌地问道。
李建国点点头,“我是,你找我有事?”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是县高中的学生,听了您昨天的讲话,非常感动。想请您接受我的采访,可以吗?”
李建国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答应。
年轻人的采访很简单,主要是问李建国当年抗洪的经历,以及对现在年轻人的期望。
李建国耐心地回答了所有问题,并鼓励年轻人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采访结束后,年轻人感谢李建国,并表示将来也要参军,为国效力。
送走年轻人,李建国心中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他的故事,他的经历,正在影响着下一代。
07
接下来的几天,李建国的杂货店人气大增。许多人来买东西,更多的是想听他讲当年的故事。
李建国变得健谈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寡言。他发现,讲述过去的经历,不仅让别人受益,也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
周六上午,王东来到杂货店,告诉李建国,小高的妹妹同意见面,约在下周一。
李建国连连道谢,“谢谢你,老王,这对我很重要。”
王东笑了笑,“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临走前,王东又说:“对了,张老说要请你吃饭,感谢你救了他孙女。”
李建国连忙摆手,“不用这么隆重,真的。”
王东道:“张老一片心意,你就别推辞了。明天中午,县宾馆,我来接你。”
李建国无奈,只好答应。
第二天中午,王东准时来接李建国。两人来到县宾馆,被带到一个包间。
张老已经在那里等候,见到李建国,他热情地招呼:“老李来了,快请坐!”
这顿饭很简单,但气氛融洽。张老再次感谢李建国救了他孙女,并对他当年抗洪的事迹表示敬佩。
席间,张老问李建国:“退伍这么多年,生活还习惯吗?”
李建国如实回答:“刚开始不太适应,但慢慢就好了。开个小杂货店,虽然挣不了大钱,但日子过得去。”
张老点点头,“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能帮的一定帮。”
李建国摇摇头,“没什么困难,就是有时候想起战友,心里有些愧疚。”
张老明白李建国指的是小高,他拍拍李建国的肩膀,“小高的牺牲,不是任何人的错。他是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建国点点头,心中的愧疚似乎减轻了一些。
饭后,李建国婉拒了张老送他的礼物,只接受了一块写有“军人本色”的牌匾。
回到家,李建国将牌匾挂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从此,他的杂货店有了一个新名字——“军人本色小店”。
周一上午,李建国早早关上店门,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等待王东来接他去见小高的妹妹。
九点整,王东准时到来。两人坐上车,向市里驶去。
路上,李建国紧张不安,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小高的妹妹。他准备了一番说辞,却总觉得不够。
到达市区,王东带李建国来到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前。电梯上到六楼,王东按响了门铃。
开门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眉眼之间,依稀可见小高的影子。
“您好,我是王东,这位是李建国,就是当年和您哥哥一起抗洪的战友。”
女人看了看李建国,点点头,“请进吧。”
进入屋内,李建国看到墙上挂着小高的照片,年轻的面庞,灿烂的笑容,恍如昨日。
“高艳,我是李建国,当年……”李建国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开口。
高艳倒了两杯水,“我知道您,哥哥牺牲后,部队首长告诉过我,是您带着哥哥执行任务的。”
李建国低下头,“是我的责任,没能保护好他。对不起。”
高艳摇摇头,“不是您的错。哥哥是自愿去的,他从小就有英雄梦。”
李建国从口袋里掏出信封,递给高艳,“这是我想捐给你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高艳没有接,“不用了,我现在生活挺好的,不缺钱。”
李建国坚持道:“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务必收下。”
在李建国的坚持下,高艳最终收下了信封,但表示会把钱捐给慈善机构。
接下来,高艳拿出一个旧相册,里面是小高生前的照片。她翻开相册,向李建国介绍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看着照片中年轻的小高,李建国心中百感交集。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看到小高被洪水吞没的一幕。
“高艳,你哥哥是个好战士,他的牺牲,换来了很多人的生命。我一直以他为荣。”
高艳点点头,眼中含泪,“谢谢您还记得他。这么多年,很多人都忘了,只有您还记得。”
李建国鼻子一酸,“我怎么会忘?他的牺牲,一直是我心中的痛。”
两人聊了很久,从小高的童年,到他参军的经历,再到他牺牲后的事。
临别时,高艳送李建国到门口,突然说:“李叔,谢谢您来看我。这些年,我一直想知道哥哥最后的样子,现在,我终于可以放下了。”
李建国握住高艳的手,“小高是英雄,你应该为他骄傲。”
高艳点点头,眼中含泪,“我一直都很骄傲。”
离开高艳家,李建国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他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弥补了多年的愧疚。
回到县城,已是傍晚。李建国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烈士陵园。
他站在小高的墓碑前,点上一支香,低声说道:“小高,我见到你妹妹了,她过得很好,你可以放心了。”
微风拂过,烛光摇曳,似乎是小高在回应他的话语。
来源:九申体育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