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历史画卷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侯守一,这位出生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渭滨新村三组的革命志士,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西北解放的历史天空
青春烈火献祖国——记模范游击队员侯守一的事迹
文/侯省彦
侯守一 解放西北”纪念章
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历史画卷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侯守一,这位出生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渭滨新村三组的革命志士,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西北解放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1921年8月18日,侯守一呱呱坠地,开启了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成长于动荡年代的他,自幼便目睹了国家的积贫积弱、百姓的苦难艰辛,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1944年,从陕西省立眉县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的侯守一,选择投身小学教育事业,期望以知识的力量改变家乡的面貌,启迪孩子们的心灵。
在小学任教期间,侯守一的人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他结识了地下共产党员、渭北游击队长赵振华。赵振华身上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侯守一前行的道路。在赵振华的启发和熏陶下,侯守一深刻认识到,只有投身革命,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眉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从此踏上了充满艰险却意义非凡的革命征程。
1949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胜利的曙光已清晰可见。这一年的5月19日,侯守一积极响应地下党县委的号召,挺身而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他充分发挥自己在当地的人脉优势,迅速联系了本村的侯尚礼、河池村的李应章、侯致荣以及孙家村的孙玲生等9名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谋划一项重要任务——截获并接管常兴火车站国民党滞留的物资。
常兴火车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滞留着国民党的20万斤大米、面粉。这些物资不仅是百姓生存的重要保障,更是解放战争后勤补给的关键资源。侯守一等人深知此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他们精心制定计划,趁着夜色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火车站。面对可能存在的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抵抗,他们毫不畏惧,凭借着机智和勇敢,成功控制了火车站,顺利截获这批珍贵物资。
然而,任务的完成并非一帆风顺。截获物资后,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他们面前——如何守护这些物资,确保其安全交付给解放军。侯守一带领着同志们,在火车站坚守了整整一个通宵。那一夜,紧张与不安笼罩着每一个人,他们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敌人偷袭。但坚定的信念让他们毫不退缩,目光如炬地守护着这批承载着希望的物资。
经过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侯守一等人终于通过地下党组织,将这批物资顺利转交给了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六师粮秣科科长张克飞。这些来之不易的大米、面粉,如同及时雨,为扶眉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战士们有了充足的粮草,在战场上更加英勇无畏,为解放西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眉战役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结果,而侯守一等人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战役结束后,赵振华、侯守一等人受到了部队的隆重表彰,被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解放西北”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不仅是对他们英勇行为的肯定,更是他们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见证,它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闪耀着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此后,侯守一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新中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侯守一在革命工作中负伤,医治无效,于1956年不幸离世,年仅35岁。虽然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年,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侯守一的一生,是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革命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模范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当铭记侯守一这样的英雄前辈,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侯守一的革命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
摘自《扶眉战役》第四卷
作者简介:
作者侯省彦2024年9月27日在2024年第三季度《陕西好人》发布仪式上的留影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