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在世界航空力量加速更迭的今天,中国的歼-20和歼-35两款隐身战机,无疑代表了中国空军近年来技术进步的标志性成果。
然而,就在这两款战机广受国内外关注的同时,美国一些军事专家却公开断言:这两款代表中国第五代水平的主力战机“迟早会被淘汰”。
歼20、35不行?
回顾歼-20和歼-35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两款战机的问世,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厚积薄发的成果。
歼-20以其隐身外形、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和迅速部署的数量,迅速确立了其在亚太空域的战略地位。
歼-35则承接了多用途与舰载作战的任务,尤其适配中国未来航母作战体系的需求,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装备两款第五代隐身战机的国家。
正因为这两款战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方面的“淘汰论”显得格外刺耳。
乍看之下,这种观点似乎带有“酸葡萄心理”,但深入分析后,也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战略逻辑。
一方面,美方专家指出,随着第六代战机研发不断推进,现役五代机的技术周期正被大幅压缩。
比如F-22服役不到20年就已开始退役,而F-35也早已在研升级替代型号。
从这一角度看,他们对歼-20和歼-35提出“未来退役”的判断,似乎只是遵循技术迭代的一般规律。
然而,这种“技术演进论”是否足以支撑“淘汰论”的全部逻辑,还值得推敲。
中国在发展歼-20和歼-35的过程中,并未走简单模仿路线,而是选择了差异化竞争与高低搭配的战略路径。
歼-20专注于空优与远程拦截,而歼-35则向灵活部署与舰载打击延伸,这种组合既满足了解放军的战略布局,也兼顾了成本控制与实战多样化的现实需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歼-20和歼-35在最新的改进中,得到了更强火力系统的加持。
新一代PL-15中程空空导弹的出现,不仅射程达到200公里以上,其独特的折叠弹翼设计还让隐形战机的载弹量大幅提升。
在维持弹舱隐身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歼-20和歼-35已可携带6枚中程导弹,相较此前的4枚配置,提升幅度达50%。
而美军的F-35由于弹舱受限,仍维持“4中2近”的载弹模式,这一变化使得中国战机在空战火力输出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当然,这种战力优势也带来了美国舆论的微妙转向。
在美媒看来,中国新导弹的发展或许会“压制”F-35的部分性能优势,这种观点与“淘汰论”恰成两面:一方面渲染中国战机“不具备长期主导性”,另一方面又表达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忌惮。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PL-15的火力提升被认为已经对美军隐形战机构成战术威胁,这种背景下,美方舆论便急于强调“歼-20和歼-35终将被取代”的技术宿命,意图在舆论场上弱化其战略威慑效应。
六代战机布局
与此同时,全球第六代战机的竞赛已悄然打响。
美国的NGAD项目虽曾试飞成功,但受限于3亿美元单价的预算压力,2024年一度被迫暂停。
相比之下,中国的歼-36六代机原型已于2024年底完成试飞,三发动机布局、无尾翼设计与高超音速导弹搭载的组合,为未来空战描绘了全新图景。
这也是为何美方对五代机“生命周期将缩短”的言论愈发高频——一方面是出于自我更新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推进新机铺垫舆论准备。
但从中国的角度看,淘汰从来不是终结,而是体系升级的一部分。
歼-20和歼-35代表了中国空军从“有”到“优”的质变,是中国在全球第五代战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
即便未来让位于歼-36、歼-50这样的新一代战机,它们依然可能作为指挥无人机、承担二线打击、或出口装备等方式继续发挥作用。
正如F-15虽已被F-22/F-35取代主力地位,却依然在美军各大任务中扮演支撑角色一样,战机的“淘汰”并非意味着“作废”。
至于那些质疑中国仍存在技术短板的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发动机研发从WS-10C走向WS-15已取得关键突破,传感器融合和信息系统也正加速追赶。
隐身涂层、数据链整合等领域虽然仍有差距,但中方在制造效率、工业基础与整合进程上的进展不可忽视。
短时间内全面对标美军或许尚有距离,但未来十年,代际优势很可能被逐步拉平。
归根结底,美国专家提出“淘汰论”,既有出于现实观察的理性判断,也有战略竞争中的心理投射。
在第六代战机即将登场的背景下,五代机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或迟或早都会退居二线。
但中国在歼-20和歼-35这两个平台上的成功,已为其争取到极大的战术回旋空间与工业话语权。
若以“淘汰”一词为准绳,那么真正的落伍者,或许不是是否升级,而是无法接续后继者的那个国家。
因此,中国的“被淘汰”,恰恰是通向下一代空天力量的门槛。
当歼-36、歼-50未来正式列装时,世界将不得不重新定义什么是“中国式的领先”。
来源:趣史微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