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重庆大学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与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与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刘某华的论文中还存在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重庆大学对刘某华给予党内严重
近日,一篇微博网友发文称发现了“大学天才”,重庆大学大四本科生刘某乔已发表十余篇SCI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5月10日,重庆大学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与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与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刘某华的论文中还存在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重庆大学对刘某华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并按相关程序取消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与奖励。
重庆大学这次针对学术不端的处理可谓迅速。不过,这一事件仍有不少疑问留待解答。比如说,刘某华的论文成果除了“图片上传错误”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据报道,早在2022年,刘某华就被举报“存在编造实验内容、变造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且造假并非刘某华一人所为,而是涉及多人的“窝案”,涉及论文达二十余篇。这一举报是否属实,重庆大学也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
另外,对刘某乔在其父论文上署名,除了获国家奖学金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不当得利?刘某乔的“科研成就”从初中时就开始了,那在她中考、高考中,这些造假的“科研成就”是否发挥了作用?除了重庆大学之外,重庆有关方面也应该进行调查。
这并非一起简单的学术不端事件,涉及近年来坊间热议的“学二代世袭”现象。近年以来,“少年天才”“科研小能手”屡屡出现,层出不穷的小孩哥、小孩姐在中学乃至小学就拿出一项项耀眼夺目的“科研成果”,外界在惊诧之余也不由得怀疑其学术水平的含金量,尤其是这些成果和他们的父母有没有关系。事实证明,公众的质疑并非无中生有。
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奖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者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他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某的儿子。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之后,全国、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都宣布撤回该项目的奖项。2024年,“蒙特卡洛算法”出现在青少年科创大赛作品里,也让“成人代做青少年科研”现象浮出水面。
“小孩哥做科研”的现象显示,学术界存在一批凭借“父辈余荫”上位的“学二代”群体。事实上,“科研世家”在科学史上本是众人津津乐道的美谈,如西方著名的伯努利家族与居里家族,中国人也以“书香门第”“耕读传家”为正面典型。父母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其子孙在家学渊源熏染之下如果学有所成,可以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那是众所乐见的现象。
但问题在于,当下的“学二代”逐渐将传承的东西从知识与智力,变成了荣誉、奖金、录取资格等名利。而为了获得附着其上的包括科研经费、教职等实打实的利益,哪怕是资质平庸或是无意于学的“学二代”也可以凭借父辈的庇荫而上位,乃至直接挂名抄袭,这是对学术诚信与学术伦理的嘲讽。试问,“门生故吏遍天下”况且属于“近亲繁殖”,更遑论本就是亲属的子女来“世袭继承”?
学术研究为天下之公器,不能变成私相授受的权力游戏或是世袭岗位。智力可能遗传,学识也可以通过家教等方式代际传承,但学术资源决不能以“世袭”“庇荫”的方式代际繁殖。“学二代”的现象也让坊间热传,“学术资源像艾滋病一样只有三种传播途径”。“小孩哥科研”“学二代”的新闻屡屡出现,显系高校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整治的地步,而这也是对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纠提出的更大的要求。
2024年1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招聘公示里列明了亲属或师生关系,引发外界热议。有声音认为应当推动建立类似的明文制度,让一切都摊在阳光下进行。不过相较于教师聘任与上世纪曾经广为出现的“高校教职工子女录取政策”这种较为明显的“名位”,“学二代”享受的父辈资源往往以“科研成果”这种较为隐蔽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更为明确有效的监督方式来抑制之。
因此,学术共同体一方面应严守自身的学术伦理,在审稿、评奖、评优、选拔性考试等环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审查疑似的“挂名论文”“送论文”现象,从源头上防治“学二代”的“世袭”;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查实的“学二代”学术不端行为,应考虑比照“大学考试作弊就开除”这样的规则予以更严厉处罚,让企图假借父辈余荫欺世盗名的“学二代”知进退,以真才实学而非“世家子弟”的面目行世。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