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湘区:从田间地头到湾区餐桌,看“新农人”的蔬菜“出湘密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8:18 1

摘要:在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临江村,初夏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广袤田野上,18座智能化大棚闪烁着银色光芒,仿佛藏着无数绿色的希望。大棚里,紫黑的茄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巧的灯笼;翠绿的黄瓜浑身带刺,鲜嫩欲滴;繁茂的辣椒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生机盎然。清甜的蔬菜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在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临江村,初夏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广袤田野上,18座智能化大棚闪烁着银色光芒,仿佛藏着无数绿色的希望。大棚里,紫黑的茄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巧的灯笼;翠绿的黄瓜浑身带刺,鲜嫩欲滴;繁茂的辣椒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生机盎然。清甜的蔬菜气息弥漫在空气中,那是土地馈赠的独特芬芳。

“五一”刚过,蔬菜基地车间前坪,货车整齐排列,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将一箱箱新鲜蔬菜搬上车。惠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罗波,站在一旁,眼神里满是期待:“这些蔬菜今晚出发,明天一早,大湾区的市民就能品尝到这份新鲜啦!”

126项指标“通关”,敲开大湾区市场大门

眼下,正是他的蔬菜基地最繁忙的时候。走进罗波的办公室,四层高的书架摆满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奖牌及各类质量、环保体系认证证书,最上面那块广州市农业农村局颁发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铜色牌匾格外醒目。“这是我们获得认证的第四个年头。2021年获批,去年,又通过了复审。”罗波向记者介绍道。

放眼他的种植基地,蔬菜地、果园、鱼塘相互映衬,足足有900多亩,每年能创造约4000万元的产值。这里的蔬菜不仅供应本地商超和市场,还有相当一部分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以供港澳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标杆,打造食得放心、买得欢心的‘菜篮子’平台,评定要求十分严格。”蒸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到底有多严格?罗波给记者算了笔 “指标账”:“检测指标多达 126 项,从蔬菜本身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到灌溉用水的酸碱度、微生物含量,全都要达标。就拿灌溉用水来说,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污染,都可能导致蔬菜不符合标准。广州海关还在农田里设置了检测定位,时刻监测土壤的农药残留、环境治理情况,每年也会开展现场抽检,一旦发现某项指标不合格,就可能面临取消资格的风险。”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先后投入30余万元,引进两条自动分拣线,利用激光扫描对蔬菜分级筛选。同时,基地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逢出必检”制度,建设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消费者只需扫码,就能清楚了解到蔬菜从播种、施肥、采摘到运输的全过程信息。视频监控系统接入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监管部门,都能随时查看基地内的生产情况。罗波还专门安装了 2 台检测设备,为每个产品建立详细的检测记录和台账,从源头到市场,全程把控质量。

立足特色提升附加值,10余种产品走俏市场

紫背天葵是传统山野菜,富含营养。

紫背天葵富含黄酮苷成分,可以延长维生素C的作用,减少血管紫癜,是产后妇女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三七菜又名“养心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粗纤维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清热活血,养心平肝的功效。活体豌豆苗与传统豌豆尖不同,用盒装或盘装的形式直接出售,可以保持根系完整以延长保鲜期,质地更加脆嫩滑润……

这些不常见的蔬菜名是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品种,也是罗波的种植“法宝”。近年来,老百姓对蔬菜品质和营养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他将南非冰草、紫背天葵、田三七、苦菊等叶类野菜,以及花生苗、豌豆苗等活体芽苗作为主打产品,并采取分批播种、分批采收的方式,巧妙安排大白菜、豌豆苗、紫背天葵、田三七等蔬菜错峰上市。这样一来,土地没闲着,蔬菜产量增加了,市场也被稳稳“拿捏”。

“发展设施蔬菜,还是要走优质优价的路子。”罗波告诉记者,目前他的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年产量700多吨,品种30余个,其中60余吨销往大湾区,其余长期供应本地百货、超市,价格比地头价高出不少。

而对于如何做强本土产品特色,罗波和他的技术团队颇有一套“种植经”。近年来,他们经过不断摸索和试验,结合衡阳本地的气候,发现辣椒、茄子最喜温暖(生长期温度25-28℃)和充足光照,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更好。于是,软皮辣椒、油罐茄、丝瓜、白苦瓜成了今年蔬菜基地的“明星产品”,日产量一千五百余斤,颇受市民青睐。

“‘早春蔬菜’鲜嫩、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有很高的需求”罗波介绍,每年早春时节,蔬菜基地里就热闹起来,茄子、黄瓜、辣椒、西兰花、水果芥兰等蔬菜纷纷“抢鲜”播种。在温暖的气候里,它们比市场上的同类蔬菜提前1至2个月上市,一亮相就成了“抢手货”。

全链条产业升级,“鲜”味直抵大湾区

“我们已建成从蔬菜培育、种植、包装到物流、销售各环节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日配送蔬菜3.8万单。公司大概一个月发两趟货到粤港澳大湾区,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往大湾区发送花生苗、豆苗、冰草、紫背天葵等产品超过7万公斤,销售额达到一百余万元,‘惠农’这个牌子也慢慢有了名气!”相关负责人难掩兴奋。越来越多产自蒸湘的蔬菜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成为备受当地消费者青睐的“靓货”。

然而,要进入大湾区市场并非易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衡阳,四季分明、降水充足。春季的萝卜、白菜、菠菜,夏季的黄瓜、辣椒、茄子,秋季的南瓜、冬瓜、生菜,冬季的芹菜、韭菜、油麦菜等蔬菜应接不暇。可由于容易受天气影响,蔬菜产业很是脆弱——保鲜期短、不易储存、抗风险能力弱。

“刚开始向广州运送蔬菜时,因为缺乏冷链技术和设备,送到广州的菜都烂了,太可惜了。”回想起运输初期遇到的困难,罗波一脸无奈和惋惜。

为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罗波下足了功夫。他引进蔬菜包装加工线,建设标准化预冷设施和分拣包装车间,新鲜蔬菜采摘包装后,1小时内抵达冷库进行预冷,经过真空包装后再进行二次预冷,最后通过4℃冷链车发车。

罗波在调试自动打包机

“蔬菜讲究一个‘鲜’字,产得好更要送得快。”罗波说,“我们的冷链车车载温湿度监测仪实时上传数据,一旦温度超标便会自动预警。从采摘、打包到运输大约12小时,到达广州后开展周边城市配送,24小时内蔬菜都能保持新鲜。”

共绘乡村新画卷,村民收入节节高升

站在新扩建的包装车间前,罗波指着远处的空地:“那里要建1000亩左右的连栋大棚,免费给村民用。”在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取得显著成效后,罗波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当起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蒸湘区全力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罗波的蔬菜种植产业已成为临江村的支柱产业,雨母山镇计划以他的蔬菜基地为载体,动员村民们集中流转土地,将蔬菜种植打造成临江村的特色产业名片,走出一条“以蔬菜种植振兴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

村民在大棚里劳作

“我们计划提供100万株左右菜苗给村民免费种植,从育苗到后期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都会手把手教村民。”罗波介绍道,“我们有全产业链条和销售渠道,乡亲们种植的蔬菜将由我们公司回购,无论是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还是拓展国内其他

市场,都不需要担心销路问题。”

“以前自己种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收入也不高。现在跟着政府的脚步走,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临江村村民李大姐满脸笑容地说。

据悉,雨母山镇还将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升级,推广优质品种“油罐茄”到全镇种植,打造“一镇一品”发展模式。凭借临江村现有的产业基础条件,雨母山镇规划在该村建设油罐茄和辣椒菜苗基地,未来,这些菜苗将供应全镇,成为全镇蔬菜产业链的“大后方”。临江村将采取“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模式,通过基地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收租等多种方式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在蔬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关键。”蒸湘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区长刘元莲表示,“政府将在土地流转、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助力雨母山镇做大蔬菜产业品牌,让乡村因产业而兴,让乡亲们因产业而富。”

后记:逐梦田野绘新篇

夕阳西下,智能化大棚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光芒。罗波弯腰拔起一株杂草,动作娴熟得像个老把式。回想起自己来蒸湘区的10年,他感慨万千,“从最开始的50亩到现在的900亩,从凌晨骑摩托车去送菜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大湾区的冷链物流网络,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汗水。特别是2019年洪水淹没基地时,看着被浸泡的蔬菜,我几乎绝望。但想到乡亲们的信任和市场的期待,咬着牙重新开始。”

微风拂过大棚,带着蔬菜的清香,仿佛也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的新故事。罗波的实践,不仅是个人创业的奋斗史,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相信未来,这里会走出更多“新农人”,更将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蒸湘路径”,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在希望的田野上绚丽绽放。(曾璐茜 赵娓娓)

来源:直播城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