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在三无的情况下,买下了这张小众专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7:12 1

摘要:这张专辑是金得哲的《半梦》,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内地的磁带版本,由“上海音像”发行,专辑名是《梦幻田园》。另外一个是香港地区的CD版本,由“雨果制作”发行。两个版本曲目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港版多收录了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马头琴演奏版本。

金得哲《半梦》

▲早年在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买的CD

今天介绍一张小众冷门唱片,小众到网上的音频资料都很难听到,我也是之前看微博好友颜小豆提到了这张专辑,想到了在多年以后重新把它捞出来重温一下。

这张专辑是金得哲的《半梦》,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内地的磁带版本,由“上海音像”发行,专辑名是《梦幻田园》。另外一个是香港地区的CD版本,由“雨果制作”发行。两个版本曲目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港版多收录了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马头琴演奏版本。

▲《半梦》专辑由陈哲的“CZ音乐”制作,内地磁带版本名叫《梦幻田园》,由“上海音像”发行,和港版的《半梦》比,少收录了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马头琴》版本

不得不说,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版本,当时内地在包装制作上,和香港地区的审美还是有差距的,《梦幻田园》整体的封面设计等,就还是很民俗,而港版《半梦》那个朦胧感十足的设计,相比确实要高级许多。

不知道陈哲当年做这张专辑时,是做完之后才找得香港地区发行商,还是从一开始就有“雨果制作”的合作,总之整张专辑听起来整的是非常雨果风,就是当年“雨果制作”最擅长的New Age风格,然后带点发烧、氛围和养生音乐的元素。在这个领域,香港地区的“雨果制作”和台湾地区的“风潮音乐”,可以说是华语辨识度最高、厂牌风格特别鲜明的两个音乐厂牌。

▲CD里“雨果制作”的发行宣传及乐迷联络卡,“雨果制作”也是一家有制作风格的音乐厂牌

金得哲的这张专辑,磁带发行时我完全没见过,之后在杭州解放路的新华书店,发现CD架上有这张CD,在完全没有试听,完全不了解这个歌手,完全不知道这里面是啥音乐的三无情况下,单凭对这张CD的封面美学,就让我花了大概70块买了这张专辑。

在1996年,70块对我来讲不算是个小数目,但我倒是已经收了两年的CD,算是内地比较早入坑CD的歌迷了。金得哲的这张《半梦》应该也是我最早收藏的一批CD之一,应该可以排进个人购买的前三十张CD行列。

这张《半梦》最后也没出圈,成为了阳春白雪型的音乐,以及那个时间点有幸听过的人心头珍藏的小众回忆。之所以如此,我觉得也和当年《半梦》这张专辑无法类聚有关。

比如要说这张专辑的音乐,其实金得哲本身是一个来自清华大学的校园歌手,他本身的创作也是校园民谣系的,如果把他最初始的作品,放到当年“大地唱片”的《校园民谣》系列,其实也毫无违和感。

但制作上的导向,则改变了金得哲的音乐走向,侯牧人采取大量的MIDI制作方式,以及New Age的音乐走向,也使得这张专辑和当时内地主流的摇滚、校园民谣、城市民谣都不太一样。再加上专辑在陈哲偏艺术化的制作导向上,并没有像传统模式那样去电台推什么主打歌,所以最终也就曲高和寡了。

这张专辑的幕后阵容,从现在看来几乎是无死角的顶配,专辑主体的MIDI制作和伴唱设计,都由侯牧人完成,大部分的吉他演奏来自李梦南,他也是谢东《笑脸》、黄金刚《吟唱生涯》的吉他手,还组建过“北斗七星”乐队,后来成了潍坊市吉他研究会会长。

除此之外,《如果你是鹰》、《初吻》和《于是你在我梦中哭泣》这三首的吉他演奏都是“呼吸”乐队的曹钧,他也是老狼《恋恋风尘》、窦唯《黑梦》等专辑的录音乐手,以及“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上张楚乐队的吉他手。而《梦幻森林》和《给你》两首的吉他,则是“宝贝兄弟”的张卫宁弹奏的,他也是郑钧首张专辑的制作人。

▲专辑的制作监制和音乐总监,分别是陈哲和侯牧人,他们也像是整张唱片的导演

另外,像专辑的和声是“黑鸭子”,萨克斯是“指南针”乐队的苑丁,口琴是“七合板”乐队的杨乐,再加上打击乐手刘效松,《梦幻森林》这首作品的MIDI制作——“零点”乐队的朝洛蒙,以及马头琴演奏张全胜等,这个乐手阵容在九十年代的内地,也可以称得上是梦之队了。

网上关于金得哲的消息不多,有说他是出生在韩国的吉林人,不知道这个信息源来自哪里?不过在清华大学的官网上,有一段关于他的介绍:“39岁(2006年)的金得哲是延边人,1985年入清华大学现代物理系就读。1994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毕业后,留学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院(UCSD),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开始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早些年,有人还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官网上,截过金得哲助教的照片,不过现在我在官网上搜了个遍,已经没有金得哲的相关信息资料了。

清华大学之所以在2006年于官网上特别介绍金得哲相关的资料,原因就是在这一年,他获得了美国斯隆研究奖(Sloan Resarch Fellowship Award)。

而斯隆研究奖由斯隆基金会(Alfred P.Sloan Foundation)颁发。自1955年起每年颁奖一次,专门奖励科学领域最杰出的年轻教授。涵盖七大科学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斯隆研究奖在学术界声誉很高,历史上有26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获该奖。著名华裔学者李政道,邱成桐等均曾获斯隆研究奖。

▲金得哲在获得2006年美国斯隆研究奖后,清华大学官网上关于他的介绍

在九十年代中期左右,以校园民谣歌手亮过相的歌手中,来自清华的金得哲和来自北大的廖岷,后来应该是在学术和职场层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两位。

《半梦》专辑最早是源于词人范波给制作人陈哲的一些小样,而在这样小样里,陈哲听到了很强的音乐性,所以希望用新民歌和New Age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作品。由于在制作过程中,侯牧人的参与程度相当高,尤其在编曲氛围的搭建上,其实已经完全改造了金得哲之前一些作品原来的民谣气质,所以这张专辑更像是侯牧人、金得哲及整个音乐团队共同完成的创作。

因为在录音的时候,特别延伸音场的空间感,所以整场专辑听起来纵深感特别强,动态也很大,非常符合发烧唱片的录制标准。而在这种氛围感极强的音场里,张小安等录音室对于金得哲的人声设计,也是采取了那种很后置,甚至那种若隐若现的虚化效果,专辑于是就有了很多天籁的仙气。

我没对比过内地版和港版之间的差别,不过港版因为有“雨果制作”的易有伍参与数码处理,音乐动态应该是要比内地版提升一些的,更何况内地版只有磁带介质,和CD相比音场肯定会弱一点。

在New Age的基础上,专辑的曲风也有很多延伸,像《如果你是鹰》是Bossa Nova风格的,《梦幻森林》又是Jazz风格的,《Julia》在民歌的线条中又有点Blues味道。除此之外,《给你》、《于是你在我梦中哭泣》这些作品也保留了金得哲的民谣创作原味。

▲《半梦》专辑的Credits

但有一说一,因为专辑的音乐性导向,尤其是一些作品的实验元素,所以有些弱化了金得哲的演唱部分,让金得哲作为歌手的声线,在整张专辑里的存在感并不那么强。而当时的他作为一个民谣歌手,实际上最优秀的部分还是词曲唱结合的诗意和故事,而不是在有些作品里纯粹当一个人声音色使用。

整张专辑除了金得哲自己的作品,《如果你是鹰》是何力作曲的作品,而《梦幻森林》则是豈航的作品,另外一首港版标题曲《半梦》,以及延伸的另一首埙演奏版本《半梦·埙》,它的作曲则比较特殊。

这首曲子的作曲是张蕙兰和柏忠言,不知道大家对张蕙兰这个名字还有没有啥印象,反正内地70后、或者更往前出生的人,对这个名字多少都有印象的。从1985年到2000年,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张蕙兰和她的瑜伽一直长期“霸占”央视的屏幕。

至少就我的记忆而言,反正很小的时候就在央视看到张蕙兰的瑜伽节目,那些在海边练瑜伽的场景,以及她头上戴的花冠,都是让我后来在提到夏威夷时,首先会想到的画面。后来工作之后,有一次又在央视看到她,也感叹她的节目真是常青。而也是因为张蕙兰,绝大部分内地人第一次听到瑜伽这个词。

我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真正跟着张蕙兰练瑜伽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她和瑜伽概念在央视的出现有点超前了,当时的内地人主要还在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阶段,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没那么迫切,她节目里提到的焦虑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反倒是她的节目在央视下线后的几年,瑜伽才开始慢慢从上层建筑开始普及开来。

▲张蕙兰的瑜伽节目,应该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

除此之外,当时也经常在书店、音像店里看到和张蕙兰有关的书籍、录像带、唱片销售。甚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蕙兰就带电子乐队来内地巡演,这应该也是内地观众最早接触的电子音乐了。不过联想到她的瑜伽,她乐队的电子乐队走的其实就是后来“雨果制作”的那种Ambient为主的路线。

而柏忠言,则是张蕙兰的导师。

至于《半梦》专辑,成了金得哲第一张专辑,也有可能是他最后一张专辑,不知道后来去了美国的金教,后来还有没有写过歌、唱过歌,唱起过他曾经写下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来源:爱地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