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5月13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签字仪式上,中国与克罗地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个看似平凡的春日,实则是冷战后国际秩序重构的关键节点——当巴尔干半岛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以战略远见率先承认克罗地亚主权,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33年后的今天,佩列沙茨跨海
1992年5月13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签字仪式上,中国与克罗地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个看似平凡的春日,实则是冷战后国际秩序重构的关键节点——当巴尔干半岛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以战略远见率先承认克罗地亚主权,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33年后的今天,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的璀璨灯火与萨格勒布街头的中文标识,印证着这段跨越山海的友谊如何从历史尘埃中绽放出合作共赢的花朵。
一、历史转折:在战火中播下友谊的种子
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随即陷入持续四年的战争。这场冲突造成超过13万人死亡,经济濒临崩溃,通货膨胀率一度飙升至1618%。国际社会对这个新生国家的未来充满疑虑,但中国在1992年4月27日即正式承认克罗地亚主权,并于25天后与之建交。这一果断决策背后,是中国对国际法准则的坚守,更是对巴尔干地区和平稳定的深切关怀。
建交当日,克罗地亚首任驻华大使弗拉尼奥·图季曼在致辞中感慨:“在我们最需要支持的时刻,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 这一表态并非客套——1992年的克罗地亚仅有25个国家承认,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为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铺平了道路。
二、合作跨越:从基建奇迹到文化共鸣
建交33年来,中克关系从政治互信走向全方位合作:
• 基建狂魔的跨海传奇:2022年通车的佩列沙茨大桥堪称中欧合作典范。这座由中国路桥承建的2440米跨海大桥,不仅解决了克罗地亚领土被波黑分割的千年难题,更创下“欧盟标准+中国技术”的合作先例——85%建设资金来自欧盟基金,却由中国企业在全球招标中胜出。通车当日,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激动地说:“这座桥连接的不仅是陆地,更是民心。”
• 经贸合作的双向奔赴:2023年中克双边贸易额达25.3亿美元,中国对克直接投资累计2.5亿美元。从华为5G基站覆盖萨格勒布到吉利汽车在克设立欧洲组装厂,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克罗地亚红酒专柜到萨格勒布港的中欧班列集装箱,经贸往来已成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 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2023年,克罗地亚国家剧院上演了改编自《牡丹亭》的克语版歌剧,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克罗地亚语专业的毕业生已活跃在“一带一路”建设一线。更具象征意义的是,2024年萨格勒布市立博物馆举办的“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特展,将两国友好交往史追溯至13世纪。
三、战略共振:在变局中书写合作新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克合作展现出独特战略价值:
1. 一带一路的欧洲支点:克罗地亚作为欧盟成员国,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佩列沙茨大桥项目不仅带动当地就业3000余人,更推动中国与欧盟在基建领域的标准互认。正如克罗地亚经济部长达沃尔·菲利波维奇所言:“我们正在创造一种新型的中欧合作模式。”
2. 文明对话的巴尔干样本:克罗地亚境内生活着4%的塞尔维亚族居民,而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经验为克提供了借鉴。2023年,中国外交部与克罗地亚民族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民族和谐与区域稳定”研讨会,成为两国智库交流的典范。
3. 全球治理的协同行动: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议题上,中克立场高度一致。2024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两国共同提出“亚得里亚海绿色走廊”倡议,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连接中欧的低碳运输网络。
四、未来展望:从亚得里亚海到太平洋
站在建交33周年的新起点,中克合作正迈向更高维度:
• 数字丝绸之路的新机遇:克罗地亚计划2025年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中国企业已参与其智慧城市建设。萨格勒布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将为两国技术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 蓝色经济的深度探索:克罗地亚拥有1777公里海岸线,中国则是全球最大造船国。双方正推动在海洋科研、港口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计划在杜布罗夫尼克设立“中克海洋科技联合实验室”。
• 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2024年启动的“中克青年领袖计划”,每年将选派100名大学生进行互访。首批学员在西安体验兵马俑文化时,克罗地亚学生卢卡·约西波维奇说:“我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
结语:文明互鉴的永恒课题
从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到佩列沙茨大桥的钢铁长虹,中克友谊跨越八个世纪依然焕发勃勃生机。当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在2023年访华时感叹“中国是克罗地亚最可靠的伙伴”,他道出的不仅是双边关系的本质,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克合作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更能在合作共赢中创造无限可能。
#中克建交 #一带一路 #文明对话
来源:兄弟唱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