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由华润啤酒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主办、扬州大学承办的行业盛会,不仅解锁了啤麦产业从原料进口到全链自主的“破局密码”,更勾勒出一条从育种研发到终端消费的国产啤麦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
烟花三月下扬州。身为文旅界的千年“顶流”,扬州不仅有烟雨江南、文脉流传,还有麦浪翻滚、希望涌动。在这里,一场关乎国产啤麦产业未来的盛会盛大启幕。
近日,“2025国产啤麦产业融合发展论坛暨社会责任主题活动”在扬州召开,来自产学研各界的代表围绕啤酒大麦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展开研讨。
这场由华润啤酒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主办、扬州大学承办的行业盛会,不仅解锁了啤麦产业从原料进口到全链自主的“破局密码”,更勾勒出一条从育种研发到终端消费的国产啤麦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
央企铸链,破局国麦“卡脖子”难题
长久以来,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一直依赖进口大麦,对外依存度高达90%,这也使得我国啤酒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受制于人,一方面制约行业成本控制与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对产业链安全构成挑战。
三年前,华润啤酒扛起“国麦振兴”大旗,在成都首次举办国麦振兴成果研讨会,率先在行业内推进国麦振兴战略。从种植基地与产区的标准化建设,到麦芽加工、啤酒生产、品牌营销的产业链协同;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高等院校的科研支撑,到行业研讨会、技术成果发布和实践经验共享,华润啤酒作为行业的牵引者、引领者,汇聚产、学、研、政多方力量,通过“种植-研发-生产-消费”全链条深度联动,带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展现出其作为中央企业及国内啤酒行业龙头的使命与担当。
三年来,华润啤酒敢于扛旗、坚持扛旗,一步步打通产业链堵点难点,盘活国产啤酒大麦种植产业产业链,推动国麦产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25年,华润啤酒预计在内蒙、西北、江苏三大产区完成20000亩国产大麦标准化种植工作。
“再回首,成绩辉煌。”回望过去,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不无感慨,“我们最开始的设想是以‘产学研融合’为切入点,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产区农场及麦芽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投入,探索产业升级路径。”
“这个想法看似简单,实际上面临着诸多困难。”不过,侯孝海表示,历经三年实践再回头看,取得了很多成绩,并且从未停止进步的脚步。目前已在国产麦芽应用比例提升、种植面积扩大、品种改良及种植技术升级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而这背后,离不开产学研协同发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刚刚表示,目前,国产大麦已经实现多次换代。“从1995年以来,我们经常引进试种、杂交育种。2000年以后的一系列国产品种支撑起了我们现在整个啤酒大麦的生产,而2020年以后,我们正逐步向现代化育种转变。”
如何从育种阶段就确保啤麦高产且高品质?
对此,江苏省啤酒大麦行业协会秘书长、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许如根有发言权。三十余年来,他带领团队耕耘在大麦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新品种的选育领域,培育出“扬农啤14”“扬农啤2号”等优质啤酒大麦品种,其中“扬农啤14”2024年亩产767.5公斤,创下江苏省啤酒大麦高产新纪录。
许如根表示,大麦品种要想转化得好,就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品种的选用,即品种要好。二是生产技术要配套,这也是服务标准化种植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品种都有每个品种的特点,我们一定要针对每一个品种去配套不同的技术。再就是看服务意识强不强,也就是要构建好产供销体系。”
好种产好麦,好麦酿好酒。不过,要真正打通这一链条,做到真正的产业融合,最终还得看消费者认不认可。这一点,华润啤酒也做到了。
当诞生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垦十四”与进口高端啤酒一起撕掉标签接受一众啤酒爱好者的品鉴时,两者不分伯仲。在品鉴盲选环节,有一半人认为“垦十四”是进口优质酒,刷新了众人对国产啤酒的刻板印象,原来,从田间到舌尖,好酒也能全程自主,不依赖进口。
“不管是从公司角度还是从整个产业角度出发,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探索,把我们这几个产区有关大麦的特点挖掘出来,形成不同产区的文化去推广这个产业,真正让国麦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带动育种、种植、制麦和酿酒整个环节价值链的共享。”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如是说。
价值延伸,打开产业融合发展新空间
在报告交流环节,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元月深入分析了啤酒产业与啤麦产业的关系,她认为,二者已经远远超越普通的供需关系,向技术共研、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合作模式发展。此外,元月从世界范围发展、产品端、外部环境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层面洞察分析产业趋势,提出品类组合、品质提升、产区打造等五点建议,并表示希望啤酒和啤麦产业能变成DNA一样的双螺旋,不可分割,协同发展。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涛表示,“国麦振兴”计划促进了啤酒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江苏农垦凭借自身优势与华润啤酒合作,实现了从种植到酿造的全产业链协同。
在产业协同方面,种植环节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啤酒酿造需求选育优质品种,并为种植户提供科学种植技术指导,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专业建议。麦芽制造企业依据标准化的大麦原料,优化制麦工艺,根据不同品种大麦的特性,调整浸麦、发芽、干燥等环节的参数,生产出品质稳定的麦芽。啤酒酿造企业根据麦芽品质,精准调整酿造工艺,从糖化、发酵到过滤、包装,每一个步骤都根据麦芽的特点进行优化,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啤酒。同时,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种植户、麦芽厂和啤酒厂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各方参与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协同的积极性。
国麦振兴战略下,国产啤麦产业链各方不仅融合互通,而且集思广益,创新出更多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产业融合有望延伸至生态价值创造。
“国麦振兴”让种植、制麦、酿造与销售均实现本土化,本身就是最好的一种降碳方式。钟俊辉表示,“大麦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用船运进来,运进来以后要加工,再运到全国各地的啤酒厂生产啤酒,最后到窗口销售,整个路径的碳排放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们进行本土酿造、本土销售,能够减少大量的碳排放。”
“啤酒+文旅”或有更多新期待。
“垦十四”这一命名方式就是华润啤酒创新打造产业IP的一次大胆尝试,在命名上融入了地方特色,既充分体现了对育种专家的尊重,也联动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品牌价值,向消费者传递出“好原料、好产地”的情绪价值。
“‘垦’实际是一个篆体的文字,这个字其实非常好,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农耕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以‘垦’为名,既是对全国产原料‘垦十四’的肯定,也是对农耕文化质朴精神的承诺。”钟俊辉表示,华润啤酒未来也会有一系列的“垦”产品,在产业推广中也会和各地文旅结合起来。(资讯)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