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赵,27岁,是一家电商公司的运营专员,平时身体倍儿棒,跑个五公里都不带喘的。可最近,他有点不对劲——老觉得累,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脸色还白得像纸。同事开玩笑:“你这是不是贫血了?去医院查查吧!”小赵一听“医院”,头皮就发麻,尤其是想到抽血,他更是腿肚子转筋。
小赵,27岁,是一家电商公司的运营专员,平时身体倍儿棒,跑个五公里都不带喘的。可最近,他有点不对劲——老觉得累,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脸色还白得像纸。同事开玩笑:“你这是不是贫血了?去医院查查吧!”小赵一听“医院”,头皮就发麻,尤其是想到抽血,他更是腿肚子转筋。
小时候,小赵被针扎过一次,疼得哇哇哭,从此对抽血有阴影。每次去医院,医生一开口:“先去抽个血”,他就心慌,脑子里全是问题:为啥一到医院就得抽血?那几管血抽出去,到底干啥用了?不会被拿去卖了吧?上周,实在扛不住身体的疲惫,小赵硬着头皮去了医院。护士熟练地扎针,抽了三管血,小赵盯着那鲜红的血流进试管,忍不住问:“这么多血,到底拿去干啥了?”
护士笑着说:“别紧张,这些血是给你查病的‘线索’,一会儿就送实验室了!”小赵半信半疑,回家后翻遍了网上的科普文章,有的说抽血能查上百种病,有的说血样可能被用来做研究,他越看越好奇:抽血这事儿,到底有啥门道?那些血,到底去了哪儿?
小赵的困惑,戳中了无数人的心。抽血,几乎是去医院的“必修课”,可它背后的故事,很多人一知半解。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抽血的那些事儿,揭秘那几管血的“神秘旅程”,让你下次抽血时心里有底,不慌不怕!
一进医院,甭管是感冒发烧、肚子疼还是头晕乏力,医生十有八九会说:“先抽个血看看。”为啥抽血这么“万能”?简单来说,血液就像身体的“情报员”,能反映全身的健康状况。2022年,《临床化学与实验室医学》(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指出,血液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的基石,80%以上的疾病诊断依赖血液检测。
你的血液是个“宝藏库”,里面装满了健康信息:
红细胞:负责运氧,数量异常可能提示贫血或脱水。白细胞:免疫系统的“卫兵”,高了可能有感染或炎症,低了可能免疫力下降。血小板:管止血,少了容易出血,多了可能有血栓风险。血清:含各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能反映器官健康。激素和抗体:如甲状腺激素、乙肝抗体,能查内分泌或传染病。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曾表示,血液就像一张“健康地图”,通过分析血液里的成分,医生能快速锁定问题所在。比如,小赵的疲惫和脸色发白,最终通过血常规查出是缺铁性贫血,只需要补铁和调整饮食就能好转。
你可能想: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拍个CT、做个B超不行吗?为啥非得扎一针?其实,抽血有它独一无二的优势:
信息全面:一次抽血能查几十项指标,从血糖到肝酶,覆盖全身系统。快速高效:血常规结果1小时内就能出,生化检查也只要半天,速度快到飞起。微创安全:抽3~5毫升血对身体无害,风险远低于手术或侵入性检查。动态监测:定期抽血能追踪病情变化,比如糖尿病患者查糖化血红蛋白,能知道过去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上海瑞金医院内科专家解释,抽血是诊断的“第一道关”,能帮医生缩小排查范围,决定下一步检查或治疗方案。没有抽血,很多疾病可能被漏诊或误诊。
每次抽完血,看着护士把那一管管鲜红的血装进托盘,你是不是也好奇:这些血跑哪儿去了?会不会被偷偷拿去干啥?别慌,咱们来追踪抽血的“神秘旅程”。
抽完血后,护士会把试管贴上条形码,记录你的姓名、病历号和检查项目,然后送往检验科。检验科是医院的“侦探中心”,装备了各种高科技仪器,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能快速分析血液成分。
血常规: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20分钟出结果。生化检查:分析血清里的血糖、胆固醇、肝酶等,查器官功能。免疫学检查:检测乙肝抗体、肿瘤标志物等,排查传染病或癌症。凝血功能:测凝血时间,为手术或血栓患者提供数据。2023年,《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介绍,现代检验科的自动化程度高达90%,从样本分拣到结果生成,全程几乎无需人工干预,确保结果精准又高效。
血液样本分析完,仪器会生成一堆数字,专业术语叫“原始数据”。检验科的医生会仔细核对,结合你的病史和症状,写出诊断报告。比如,小赵的血红蛋白只有90g/L(正常男性120~160g/L),提示缺铁性贫血,医生会在报告里注明可能原因和建议。
报告完成后,通过医院的电子系统传到主治医生那儿。医生会根据报告,结合你的症状,决定是开药、进一步检查,还是直接手术。
分析完的血样,不会一直留着。一般有三种去向:
短期保存:大部分血样会冷藏1~2周,以备复查或加做项目。比如,医生怀疑结果异常,可能要求重新检测。医疗废弃物处理:用完的血样会被装进生物安全袋,送往专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高温焚烧或化学消毒,绝不会外流。科研用途(少数情况):如果你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部分血样可能用于医学研究,比如开发新检测方法或研究疾病机制。但这严格受伦理委员会监管,个人信息完全匿名。会不会被卖掉?网上流传“医院卖血”的谣言,纯属无稽之谈。中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废弃物必须规范处理,违法转卖血样可追究刑事责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负责人强调,血样从采集到销毁全程可追溯,患者大可放心。
如果你是去献血,而不是抽血检查,那血的去向就不一样了。献血的血会送往血站,经过乙肝、艾滋病等筛查,合格后储存在血库,用于手术、急救或血友病患者治疗。2023年,中国红十字会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1500万人次献血,挽救了无数生命。
抽血的用途五花八门,具体查啥,取决于医生开的检查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血液检查,看看它们能挖出啥“秘密”:
血常规查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
能发现啥: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感染(白细胞升高)、白血病(异常细胞增多)、凝血异常等。
适用场景:体检、发烧、乏力、淤青等。
生化检查查啥:血糖、血脂、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等。
能发现啥:糖尿病、高血脂、肝炎、肾衰竭等。
适用场景:慢性病管理、腹痛、黄疸、尿频等。
免疫学检查查啥: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风湿因子、肿瘤标志物(如CEA、AFP)。
能发现啥:传染病、自身免疫病、癌症早期线索。
适用场景:体检、疑似感染、家族癌症史。
激素检查查啥:甲状腺激素、性激素(雌激素、睾酮)、胰岛素等。
能发现啥:甲亢、不孕症、糖尿病等。
适用场景:月经不调、不孕、疲劳、体重异常。
凝血功能查啥:凝血时间、D-二聚体等。
能发现啥:血栓风险、出血倾向。
适用场景:术前准备、心梗、肺栓塞疑似。
小赵的血常规查出了贫血,医生又加做了铁蛋白和维生素B12检查,确认是缺铁导致。精准的抽血检查,让治疗事半功倍。
虽然抽血简单又安全,但不少人对它有误解,甚至掉进“坑”里。以下是几个常见误区,帮你理清思路:
“抽血会伤元气”真相:每次抽血只取310毫升,相当于一勺汤的量,而人体血液总量约45升,完全不影响健康。2021年,《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指出,健康成人每天可生成200毫升新血液,抽血后几小时就能补回来。“抽血前不能吃饭”
真相:大部分检查(如血常规、乙肝抗体)不用空腹,但血糖、血脂、肝功能需要空腹8~12小时。术前问清楚,别盲目饿肚子。“抽血越多越好”
真相:医生会根据症状选择最必要的项目,抽血量和试管数由检查项目决定。像小赵,三管血查了血常规、生化和铁蛋白,刚好够用。“抽血疼得要命”
真相:现代采血针细如发丝,扎针一秒钟,疼感很轻。怕疼可以告诉护士,用更细的针或涂麻醉膏。“医院会偷卖我的血”
真相:血样全程受监管,用完即销毁,绝不可能外流。担心隐私的,可以要求医院出具血样处理记录。
抽血虽然简单,但做好准备能让你更舒服。以下是几条接地气的建议:
术前准备确认空腹要求:问清哪些项目需要空腹,提前规划饮食。
多喝水:抽血前喝200~300毫升水,血液流动更顺畅,扎针更容易。
放松心情:紧张会让血管收缩,深呼吸或听音乐能缓解。
抽血过程选好手臂:告诉护士哪只手血管明显,减少翻找痛苦。
别看针头:怕针的,盯着别处,分散注意力。
配合护士:握拳或放松按护士要求,加快采血速度。
抽血后护理按压止血:抽完血按压针眼3~5分钟,别揉,防止淤青。
避免剧烈运动:当天别提重物或剧烈运动,保护血管。
观察异常:如果针眼红肿或持续疼痛,及时回医院检查。
小赵后来学会了这些“套路”,第二次复查时,他主动喝水、放松心情,抽血过程顺畅得像“打卡”。他还笑着说:“早知道这么简单,我就不怕了!”
抽血不仅是诊断的“侦探”,还是健康的“哨兵”。定期抽血体检,能帮你揪出隐患,防患于未然。比如:
早期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提示癌症早期,及时干预治愈率更高。慢性病管理: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通过血糖、血脂监测,调整治疗方案。预防为主:健康人每年查一次血常规和生化,能发现贫血、脂肪肝等小问题,防微杜渐。2023年,《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研究显示,定期血液检查可将肝癌和糖尿病的漏诊率降低30%,显著提高生存率。
小赵现在成了抽血的“老司机”,每次体检都主动要求查血常规和铁蛋白,生怕贫血再“偷袭”。他还跟朋友分享:“抽血一点也不可怕,那几管血就像侦探,帮我把身体的秘密挖得一清二楚!”现在,他精神头儿足了,脸色也红润了,连跑步都比以前带劲。
抽血,看似小小的针头,却能打开健康的大门。那些流进试管的血,不是“消失”,而是化作医生手里的“线索”,为你揪出病根,守护未来。别再害怕抽血,也别信谣言。下次走进医院,勇敢伸出手臂,让那几滴血告诉你,身体到底咋样。
健康无小事,抽血是第一步。愿你每次抽血,都能收获安心;每次检查,都离健康更近一步!
《临床化学与实验室医学》(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2022). The Role of Blood Tests in Disease Diagnosis.《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 自动化血液分析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