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看似友好的关系实则暗藏着操控与伤害,如果家长和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会使我们的孩子陷入成长的泥沼,甚至是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
最近热播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电视剧《无尽的尽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
这一电视剧的播出无疑再次引起我们对孩子身边存在的危险的重视。
比如校园霸凌,引诱犯罪等等。
但是相较于这些容易发现的危险的存在,“校园毒友谊”往往隐匿于孩子的身边。
它正在慢慢的以温柔的表象蚕食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种看似友好的关系实则暗藏着操控与伤害,如果家长和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会使我们的孩子陷入成长的泥沼,甚至是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
所谓“校园毒友谊”,指的是我们的孩子在社交中遭遇的不健康关系。
这类关系往往伴随着精神控制、恶意引导和感情剥削。
通过这些手段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偏离正轨,出现行为和性格的巨大转变。
这种伤害不像校园霸凌那样显而易见,却能在悄无声息中摧毁一个孩子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而当我们发现了这种转变的时候,已经是为时已晚了。
我们举个例子,您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进入初中之后,他结识了一位新朋友。
这位朋友总是时不时的和你的孩子说些“读书无用论”,说些比如“大学毕业也只是去给人打工,创业赚钱才是王道。”再比如“打工赚钱才是我们实现自由的捷径”。
在这些言论的洗脑下,孩子的思想会不会逐渐发生转变?
会不会受这样言论的影响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
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最叛逆的时期,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陌生人说的话都比自己的父母更容易被采纳。
即使是您发现了孩子的转变并对孩子进行劝告,他是否会听从?
答案大多是否定的,他反而会对您的教导产生反感,甚至更加看重这位朋友。
通过这样的例子,您是否就能明白“毒友谊”对于孩子的影响。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的成长要看我们如何引导。
人尽皆知的故事“孟母三迁”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含义,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来改变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毒友谊”无疑起到的是一个反面作用。
毒友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精神控制类型最为常见,
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PUA。
这个类型的朋友大多会通过言语威胁、情感绑架等方式来控制我们的孩子。
常用“不听我的就不理你了”“不跟我们一起做这件事,你就不是我们的朋友”等话术,从而使孩子产生恐惧和依赖。
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往往会失去自我,成为对方的提线木偶。
消极影响型的“毒友谊”也非常常见。
您的孩子是否总被他的朋友影响,不写作业总想着出去玩?吐槽老师上课像催眠而拒绝学习?
这样的现象有时候也是受其朋友的影响。
消极类型的毒友谊往往是通过传播负能量,灌输错误的价值观,怂恿孩子厌学、逃学、甚至参与不良行为。
他们可能会对你的孩子说“学习太累了,我们出去玩吧”,“读书有什么用,最后不还是给别人打工”等消极言论,逐渐腐蚀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成绩从名列前茅急剧下滑。
这样的朋友如果仅仅是说这些消极言论也就罢了,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挑唆您的孩子的同时,自己偷偷努力学习。
他们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前路扫清障碍,很不幸,您的孩子成为了他们的障碍。
还有一种类型的“毒友谊”,我们称之为利益伤害型。
这类朋友会利用孩子的善良和信任,对孩子进行物质或情感上的剥削,导致孩子遭受损失。
有的朋友会以各种借口向孩子借钱,却从不归还,还有的朋友会在孩子需要帮助时,选择视而不见,甚至落井下石。
如果说您的孩子有些为了融入所谓的“闺蜜圈”,不停的花钱给朋友买东西。
比如游戏皮肤、包包首饰等等,只为了朋友的一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就是陷入了利益伤害型毒友谊的表现。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仅损失了金钱,还会陷入没有让朋友获得他满意的付出的深深的自责和痛苦当中。
另外虚假友谊型的毒友谊往往在表面看起来友好,实则通过贬低他人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这类朋友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放大我们孩子的缺点,或者无中生有,给出一些似有似无的建议,让孩子感觉他真的是为我好。
或者在和我们孩子相处中不停的夸奖他,结果在背后说孩子的坏话,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
甚至给孩子提供一些错误的建议,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等。
毒友谊对我们的孩子会产生较严重的身心损害。
在心理层面,长期处于毒友谊中的少年,其理性决策能力会受到直接影响。
这种持续性的精神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临床表现为焦虑症,抑郁症等。
在行为发展方面,受害者为维持畸形友谊,常常会发展出扭曲的价值观,出现说谎,逃学等行为失范。
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障碍,甚至会升级成为校园霸凌实施者,形成恶性循环。
而学业伤的影响相对比这两个层面来说已经算是危害最小的了。
毒友谊虽然出现的比较隐匿,但只要我们肯留心,也不是没有蛛丝马迹的。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
比如原本规律的作息突然出现紊乱,无故迟到早退;个人物品频繁丢失或者损坏;消费异常且无法说明开支用途,又或者突然改变了穿衣风格和外形特征等。
除了行为我们还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波动。
原本开朗的孩子回家后长时间沉默寡言,不愿意分享校园日常,对特定的人名敏感回避。
又或者手机消息提示音引发焦虑反应;节假日出现反常的情绪低落。
值得关注的是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出现“矛盾性依赖”,既抱怨朋友又拒绝更换社交圈。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社交模式是否出现异常来分析孩子是否陷入“毒友谊”漩涡。
如果我们孩子突然疏远原有朋友群体,或是社交帐号出现异常登录,又或者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存在明显的服从性行为。
这些都是毒友谊的预警信号。
应对毒友谊首先要做到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三阶对话法”:在初期通过共情式倾听建立信任,中期运用非评判性提问获取信息,后期引入价值观进行讨论。
引导孩子辨别健康友谊,区分毒友谊,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间接的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值得交往的。
沟通的最后还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家长,我们平时要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共同成长的基础上的。
一旦别人的言论和行为让自己感到不适,就要适当远离。
鼓励孩子与品德良好,积极向上的同学交往,共同进步。
当然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直接否定孩子的交友选择,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要学会适当向外界求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家长,老师也充当着重要角色。
某种意义上,孩子在上学期间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远高于和家长相处的时间。
在我们发现异常后,可以先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更多孩子在校的情况。
也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医生请教,选择适当的干预方法。
当孩子出现自残倾向或者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严重症状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以免耽误孩子的成长。
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毒友谊”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让孩子陷入困境。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用爱和智慧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帮助他们远离有害社交,在建康的人际关系中茁壮成长。
在预防的过程中,既要避免过度干预孩子的社交,又要警惕友谊面具下的情感暴力。
定期注意孩子的情绪健康远比监控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当发现孩子陷入毒友谊漩涡时,及时的专业的介入和持续的情感支持,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重建健康的人际关系认知。
在教会孩子如何识人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对毒友谊进行反击,这将是孩子步入社会前最好的课程。
参考信息:
《3种“毒友谊”在校园盛行,家长若不及时干预,比“早恋”危害大》2024-12-19 熙熙说教
《中学的“毒友谊”,比学生早恋的危害更大!很多家长却不以为然 》2025-03-01小琦侃侃谈
《人际交往心理学:远离这四种有毒友谊!》2023-05-08李建学
来源:边疆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