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失信和失能,信用修复多于新纳入,失信人再减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7:16 1

摘要:最近,咱们很多做生意的朋友,包括一些个人,可能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手上有些执行案件,甚至不小心进了法院的“失信黑名单”。这个名单的厉害之处,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限制高消费、坐不了飞机高铁、买不了房车、甚至影响孩子上学……那感觉,就像被套上了“紧箍咒”,别

最近,咱们很多做生意的朋友,包括一些个人,可能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手上有些执行案件,甚至不小心进了法院的“失信黑名单”。这个名单的厉害之处,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限制高消费、坐不了飞机高铁、买不了房车、甚至影响孩子上学……那感觉,就像被套上了“紧箍咒”,别提多难受了。

之前聊到“失信”这个话题,不少朋友都跟我说,感觉自己一旦被列入名单,就“永世不得翻身”了,法院只会一个劲儿地限制惩戒,完全没活路。

但是!最近最高法院公布的一个数据,给大家带来了一丝曙光,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最高法说了啥?一个数字,让你看见希望!

最高法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整整9%!注意,是“下降”,不是增长慢了。更厉害的是,完成信用修复的,超过了40万人次!

这是什么概念?这说明,法院在“往里拉人”这件事上,越来越慎重;而在“把人从黑名单里放出来”这件事上,却正在大力推进! 整个失信名单的总人数,正在负增长!

听到这儿,很多正在为债务发愁、甚至已经在黑名单上的朋友,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又燃起了一点希望?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法院开始“放水”了?以后是不是就没有失信名单了?

别急,听我这个律师,结合最高法院的精神和实际办案经验,给大家讲一讲里面的门道。

一、核心思想:区分“失信”和“失能”!

最高法院多次强调,要精准惩戒。啥叫精准?就是不能“一刀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重点打击那种“有能力还钱,但就是耍赖不还”的人,而不是把那些“确实实在没钱,想还也还不了”的人也往死里逼。

这背后,就是区分了两个概念:“失信”(Dishonest) 和 “失能”(Incapable)。

失信: 简单说,就是“能还钱,但故意不还”。这种人往往是有点家底的,或者还有其他收入来源,但他通过藏匿、转移财产,甚至恶意对抗法院执行的方式,来逃避债务。这种行为,是典型的“老赖”,主观上就是恶意的。对不起,该惩戒就得惩戒,该上黑名单就得把你牢牢地挂上!

失能: 简单说,就是“真没钱,实在还不了”。这通常是因为遭遇了重大变故,比如做生意彻底失败、公司破产、得了重病、飞来横祸(比如自然灾害导致财产损失),等等。他们可能是真心想还,但客观上已经丧失了履行能力,甚至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对于这种人,法律也不能让他们活不下去,不能简单粗暴地适用那些惩戒措施,否则是雪上加霜。

二、法院怎么区分“失信”和“失能”?

最高法院说了,执行法官要通过深入调查来识别。这可不是听你嘴上说两句。法官会去查你的:

(1)财产状况: 名下有没有房产、车辆、股权、银行存款、理财产品?

(2)收入来源: 有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经营收入、租金收入?

(3)生活状况: 住在哪里?开什么车?消费水平如何?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法官一查,发现你账上有几百万存款,或者名下有好几套房、开着豪车,结果你却两手一摊说“我没钱,还不了”。—— 对不起,你这是典型的“失信”!

法官一查,发现你最近两三年名下确实没有任何财产,银行账户余额长期为零或只有极少的活期存款,也没有稳定的高收入来源,生活非常拮据。—— 这就比较符合“失能”的特征,法院在采取强制措施和列入失信名单时会更加慎重。

三、为什么法院要“能下尽下”,大力推动信用修复?

这不仅仅是讲人情,背后有更深的法律和社会考量:

(1)惩戒不是目的,履行才是王道。 法律设立失信名单,是为了通过信用惩戒,给被执行人压力,促使他们主动履行债务。如果一个人已经“失能”了,或者被列入失信名单后积极想办法履行,那惩戒的目的就已经达到或者正在实现,就没必要再一棍子打死。

(2)给“想改过自新”的人机会。 很多被执行人,尤其是一些企业家或创业者,可能确实是经营失败导致的债务。如果他们不是恶意逃债,而是积极配合法院,努力筹钱,甚至跟申请执行人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那法律应该给他们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让他们把信用修复好,重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毕竟,把他们长期“雪藏”,对谁都没好处。

(3)服务国家经济大局。 最高法明确说了,这是为了“努力帮助被执行企业与个人重塑信用,助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经济要发展,需要各种市场主体都活起来。把一大批不是恶意逃债、或者有改正意愿的人长期限制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盘活和经济的复苏。适当地、有条件下地进行信用修复,也是司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

(4)解决执行难的策略。 很多案件之所以难执行,是因为被执行人确实没钱。与其把这些“失能”的被执行人长期挂在黑名单上,不如通过信用修复等方式,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债务,寻求解决途径,哪怕是分期偿还,也比完全执行不了要好。

四、那么,作为被执行人(也就是债务人),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又能做些什么?

首先,请诚实!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法院现在区分“失信”和“失能”,不是让你钻空子、继续耍赖,而是让你在法律面前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债务和现状。如果你确实有履行能力,请积极主动履行;如果你确实有困难,请如实向法院说明情况,提供证据。试图隐匿、转移财产,或者对抗执行,只会让你被法院认定为“失信”,后果更严重。

积极配合法院的调查。 法院要区分“失信”和“失能”,需要调查你的情况。请务必配合法官的调查,如实申报你的财产和收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现在法院的财产查控手段比以前厉害多了。

如果确实“失能”了,别放弃沟通! 如果你真的因为客观原因暂时丧失了履行能力,请不要逃避,主动联系法官,说明你的困难,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比如医院诊断证明、破产证明、村/居委会的贫困证明等)。同时,表达你未来一旦有能力愿意履行的意愿。

探索信用修复的可能! 如果你已经被列入了失信名单,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善,或者你愿意制定一个可行的还款计划并得到了债权人的同意,或者你通过其他方式(比如以物抵债)解决了部分债务,请主动向法院申请信用修复。不要觉得一旦进去就出不来,现在法院“能下尽下”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

五、总结一下:

最高法的数据和政策导向非常明确——要打击真“老赖”,但也要给真困难且愿意配合的人机会。失信名单人数下降和信用修复人数大增,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作为被执行人,你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但请记住,法律不是绝路。诚实、配合、沟通、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才是你走出困境、修复信用的正途。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对抗或者隐匿,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当前的执行环境和信用修复政策有更清晰的认识,也给你带来一些应对的方法和信心。

来源:律眼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