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20:23 1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成为试验田,而林若正是这片热土上深耕不辍的拓荒者。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经济腾飞的新时期,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南粤大地上书写了一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诗。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成为试验田,而林若正是这片热土上深耕不辍的拓荒者。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经济腾飞的新时期,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南粤大地上书写了一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诗。

一、革命熔炉锻造的理想主义者

1924年,林若出生于广东潮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期,他目睹日军铁蹄践踏家园,在梅州东山中学读书时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21岁的林若在中山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他以学生身份为掩护,穿梭于广州街头散发传单,组织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甚至因身份暴露被迫转移至东江游击区。在粤赣湘边纵队的枪林弹雨中,他完成了从书生到战士的蜕变。

新中国成立后,林若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扎根基层。在东莞,他带领农民“土改分田”,用三年时间让“稻田连片、农舍整齐”;在湛江,他力排众议推行“包产到户”,使当地粮食产量三年翻番。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革命胜利只是开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终极目标。

二、改革开放的“种树人”

1982年,58岁的林若出任广东省委书记。面对“姓资姓社”的争论,他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胆识,在广东播撒改革的种子。他主导制定的《广东经济特区条例》,成为全国首部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地方性法规;他力推的价格改革,让市场机制在广东率先萌芽。当有人质疑“放权会让国有资产流失”时,他反问:“不放开手脚,怎么让企业活起来?”

在农村改革领域,林若更是点燃了“第一把火”。他支持顺德农民自发组建的“股份合作社”,将这一经验推广为“广东模式”;他推动的“三来一补”政策,让珠江三角洲崛起为“世界工厂”。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发起的“绿化广东”运动。面对荒山秃岭,他立下军令状:“不把广东变绿,死不瞑目!”十年间,他戴着草帽、扛着锄头,带领干部群众种下10亿棵树,让广东森林覆盖率从30%跃升至58%。

三、人民至上的“布衣书记”

林若的办公室常年备着三件“法宝”:一顶斗笠、一双胶鞋、一本民情日记。他下乡调研从不打招呼,经常直接走进农户灶台,掀开锅盖看百姓吃什么。在处理群众来信时,他定下“三不原则”:不截留、不拖延、不推诿。有次看到农民投诉化肥涨价的信件,他当场批示:“宁可少修一条路,也要保住农民的饭碗。”

这种亲民作风甚至闹出过“乌龙”。1988年,他骑自行车去光明日报社商讨宣传事宜,因未带证件被门卫拦下。当工作人员慌忙出来迎接时,他笑着摆手:“按规矩办事,没错!”这件小事折射出那个时代干部的作风转变——从“官老爷”到“人民公仆”,林若用行动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

四、廉洁奉公的“家风楷模”

林若的清廉在广东官场传为佳话。他住的是单位分配的旧宿舍,家具是结婚时置办的“老三样”;他拒绝配专车,常年骑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上下班。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三个儿子无一从政,大儿子在工厂当技术员,二儿子是中学教师,小儿子自主创业。有次儿子想托关系调动工作,被他严厉批评:“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是给自家谋私利的!”

离休后,林若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他担任广东省关工委主任,为山区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深入老区调研,推动“精准扶贫”政策提前十年在广东试点。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病床上修改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稿。

结语:改革精神永续传承

2012年10月7日,林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追悼会上,自发赶来的群众排起长龙,他们中有当年受惠于“绿化工程”的老农,有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企业家,更有无数受过他帮助的普通百姓。灵堂外,一幅挽联道尽人们的心声:“两袖清风昭日月,一腔热血沃中华”。

林若的一生,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他像一棵扎根南粤的木棉树,用挺拔的枝干撑起改革蓝天,用火红的花朵温暖人间。今天,当我们回望改革开放的壮阔征程,林若们的精神遗产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那是永不停歇的改革锐气,是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这种精神,必将激励后来者在新的赶考路上续写辉煌。

勇敢追梦,不负韶华!点赞此文,开启精彩人生之旅

来源:云朵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