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印巴边境的硝烟再次点燃。这一次,印度又用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历史循环”——主动挑事的是他,挨揍的是他,死不认账的是他,最后吹牛逼的还是他。
2025年5月,印巴边境的硝烟再次点燃。这一次,印度又用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历史循环”——主动挑事的是他,挨揍的是他,死不认账的是他,最后吹牛逼的还是他。
自4月克什米尔恐袭事件后,印度便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宣称要“以雷霆手段复仇”。5月7日,印军启动代号“朱砂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向巴控克什米尔及本土发射导弹,并出动包括“阵风”战斗机、苏-30MKI在内的125架次战机越境挑衅。然而,印度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低估了巴基斯坦的备战水平。
巴空军早有准备,依托中国制造的ZDK-03预警机、地面雷达及卫星构建的“天罗地网”,配合歼-10CE战斗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霹雳-15E超远程导弹,在160公里外便锁定印度战机。短短一小时内,印度3架“阵风”、1架苏-30MKI、1架米格-29及1架无人机被击落,而巴方零损失。法国达索公司股价应声暴跌,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军工碾压了欧洲神话!”
更戏剧性的是,5月10日,巴军“枭龙”Block3战机发射“法塔赫-2”超音速导弹,一举摧毁印度耗资15亿美元引进的俄制S-400防空系统。尽管印度坚称“S-400未受损”,但现场浓烟滚滚的视频和残骸照片已传遍全球。
印度对“阵风”战机的吹捧曾达到癫狂程度,宣称其“碾压歼-20”,甚至能“锁定F-22”。然而实战证明,歼-10CE凭借更大的雷达孔径、更远的导弹射程(霹雳-15E射程超160公里)和体系化作战优势,让“阵风”成了“睁眼瞎”。印军飞行员甚至来不及反应,便被导弹凌空打爆。
至于S-400,这款被印度视为“防空王牌”的俄制装备,竟被三代机“枭龙”轻松突防。军事专家分析,巴军先用反辐射导弹压制S-400雷达,再以超音速导弹精准摧毁发射车,直接戳破了俄印联合吹起的“防空神话”。
挨了揍的印度,第一时间开启“否认模式”。印方坚称“阵风未被击落”“S-400完好无损”,甚至反咬巴方“虚假宣传”。还要求外网封锁8000用户传播阵风被击落信息。
这种操作似曾相识——2019年,印度米格-21被巴军“枭龙”击落,飞行员被俘后,印媒仍嘴硬称“击落巴军F-16”。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拒绝承认战损,一边又向美国求援,请求提供边境情报支援,试图借外力挽回颜面。这种“打不过就找靠山”的策略,与1962年、1971年、1999年等历次冲突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至今,印度的行为模式始终未变:盲目自信→主动挑衅→战术拉胯→死不认账→吹牛挽尊。其根源在于三个致命短板:
1. “万国牌”装备水土不服:印度武器库由俄、法、美、以色列等国拼凑而成,体系整合度低,数据链“语言不通”,实战中各自为战。
2. 战略思维落后:迷信“靠前部署”,将战机基地设在边境100公里内,结果一升空便被巴军预警体系锁定。
3. 国内政治绑架军事:莫迪政府为转移经济矛盾,屡屡制造边境冲突,但“用民族主义续命”的代价,往往是前线士兵的血肉。
60多年过去,印度依然活在自己的“超级大国”幻梦中。然而,歼-10C与“枭龙”的实战表现已向世界证明: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而不是吹牛的嗓门。若印度继续沉迷于“买买买”和“嘴炮治国”,等待它的,只会是下一次更惨痛的“打脸”。
60多年了,三哥还是没变,挑事的是他,挨揍的是他,投降的是他,吹牛逼的还是他。根据以上内容撰写一篇今日头条文章:60多年了,三哥还是没变,挑事的是他,挨揍的是他,投降的是他,吹牛逼的还是他。
来源:博学多才小羊